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二讲题型突破,提升解题能力题型突破4文字选择题——巧用比对勘正误基础·知识回扣一、选择题解题原则比对有无比对选项是否故意添加原文中没有的内容,如事件的前提、原因、过程、结果等。比对评析比对选项对人物的思绪观点或事件性质、意义(危害)等方面的评析,是否符合原文。比对逻辑关系比对选项是否改变、增加或减少因果、条件、假设关系句的前提内容,使逻辑推断不严密。比对归纳、整合、梳理比对选项对内容要点归纳、整合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注意不要因为字句不同而判断错误,应善于归纳概括每段材料的大意,明确材料的侧重点。二、文字切片比对法除图表材料选项外,其余选项的解答皆适用于此方法。但因客观选择题的选项的类型不同,其比对的侧重点则稍有不同。其解题具体步骤为:(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中国工程人员数十年来在桥梁建设工程中作过许多努力,有过很多成绩,钱塘江铁桥就是中国工程人员自己设计的。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五十年前的黄河铁桥是由比利时包工的。其后的钱塘江学情·准确诊断铁桥的主要结构部分也是由德国、英国、丹麦三个“洋行”分别承包的,这就不可能使我们系统地积累自己的桥梁建设经验,没有能组成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中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也就长期停滞不前。武汉长江大桥的修建将改变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面貌。三年来,主持武汉长江大桥勘测设计工作的工程人员和地质人员,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既考虑了最经济地建设桥梁,又考虑了航运等有关部门对利用长江的要求,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完成了这个伟大工程的初步设计。同时武汉长江大桥的全部工程还将用自己的材料由我国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摘自社论《努力修好武汉长江大桥》,《人民日报》1954年2月6日)材料二港珠澳大桥被英国《卫报》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对于这座目前世界上综合难度最大的跨海大桥而言,每项荣誉的背后,都是一组组沉甸甸数据的支撑,全长55公里,世界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长5.6公里,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海底隧道最深处距海平面46米,世界上埋进海床最深的沉管隧道;对接海底隧道的每个沉管重约8万吨,世界最重的沉管;世界首创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截至通车前夕,港珠澳大桥共完成项目创新工法31项、创新软件13项、创新装备31项,创新产品3项,申请专利454项,7项创世界之最,整体设计和关键技术全部自主研发。在这一大国重器的背后,不光有千千万万建设者的汗水,更有不少为其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的团队。如今,中国的桥梁和高铁一样,已经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而随着这张名片一同递出的,是我们身为国人的自信心。(摘编自王忠耀等《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科技支撑》,《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材料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以信息化为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及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创造具有感知储存能力、学习判断能力的智能设备、智能控制系统等,扩展、延伸工程建设者的感知能力、预测能力、控制能力及作业能力,将机器智能与人类智慧紧密结合,形成人机一体化智能建造系统,使工程建设更为安全。智能建造平台由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应用支撑层及应用层组成。感知层是基础,借助卫星等多种技术手段,采集各类数据信息,类似人的眼睛等感官;网络层利用光纤通信网等技术,将感知层采集的各类数据信息传输至数据层,类似人体神经系统;数据层中存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借助数据库、云存储等智能存储手段,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应用支撑层是运算中心,类似于大脑,实现数据融合,最终在应用层形成各种智能控制系统,辅助工程建设者进行决策。(摘编自林鸣等《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探索与实践》)[整体阅读]材料一介绍了武汉长江大桥的兴建,开辟了我国桥梁建设事业的新历史,重在阐述大桥兴建的意义。材料二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句为一个层次,主要引述外国媒体对中国桥梁的高度评价;第二、三句为第二个层次,列举一系列“世界之最”主要为了证明我国桥梁技术领先世界;第三句话为第三个层次,[答题精准指导]通过列举数字,证明我国自主研发和科技创新能力在桥梁建设中的体现。材料三介绍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智能建造平台的探索与实践情况,同时也看出了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真题精做]1.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重要概念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问题。D项,“实现数据融合”与文意不符,原文说“实现信息资源的有效存储和共享”。故选D。答案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的社论沉雄庄重,激发读者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材料二的报道用确凿事实和翔实数据凸显我国科技实力,唤起读者强烈的自豪感。B.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虽然有苏联专家援助,但在建桥伊始就计划全部工程使用我国自己的材料和人力,从而培养锻炼新中国自己的桥梁建设队伍。C.港珠澳大桥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总体跨度和海底隧道、进海最深的沉管隧道、最重的隧道对接沉管,以及首创的智能建造平台和深插式钢圆筒快速成岛技术。D.综合三个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大型桥梁工程摆脱了以往的落后面貌,数十年来的中国桥梁建设史,也反映了新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关于文章的内容注意找到选项对应的语段进行对读,发现其中的细微差别,关于手法首先看手法概括的是否得当,然后看分析的是否合理。C项,“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表述不当,应为“世界上最长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故选C。答案C3.为什么说今天的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能力。解答时,应通读全文,结合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进行信息的提取和整合。题干要求概括“中国桥梁已经成为体现国人自信心的一张名片”的原因,这句话是材料二的最后一句,所以界定答题区间为材料二,对材料二进行分层概括即可。答案①港珠澳大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外媒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②港珠澳大桥证明当今中国桥梁建设水平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③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体现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增强和不断创新的精神。一快二准读全文,利用三比寻答案1.一快:快速阅读文本能力(1)慢的原因——专业术语,内容陌生;专注力不够,理解速度慢(全文阅读,无主次;段落层次意识薄弱,不知道段落核心信息;全篇框架感不强)。(2)应对方法——关注多样化材料,每天15分钟进行时文阅读;焦点移动,眼脑直映,消除回跳;主题阅读,画关键词句,列提纲。[题型解题思路]2.二准——准确抓取信息、准确概括(1)准确抓取信息(六“抓”)①抓标题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标题的重要性(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主标概括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标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一般用来补充、注释和说明、印记主题)如:《“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潘建伟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②抓出处《人民日报》(党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自然》(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一份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国际综合性科学周刊,杂志以报道科学世界中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参考消息》(为中国大陆仅有的能够合法直接刊载外电的报纸,每日精选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评论,全方位、多视角报道国际国内新闻,为读者开启了看世界的窗口,开阔了视野);《读卖新闻》(日本的一家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立场分析。③抓时间“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潘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可没提墨子号,但结合材料标题,与两则材料的发表时间,《“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2017年8月10日,2017年12月,可知正确。④抓文体特征a.新闻六要素、真实性(采访过程是否充分、全面、客观,对现场情形是否客观真实,数据运用的角度是否客观真实、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看是否形象有力地展示了事件的真实)。新闻报告——出处和标题确定范围对象;关注新闻六要素。新闻评论——根据标题确定主要观点,关注文段逻辑结构。b.调查报告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类型有介绍典型经验的、揭露问题的、反映新生事物的、反映社会情况的。c.科普材料——着意理解主要概念,理解重要句子。d.传记材料——理清事件线索,把握作者观点态度。⑤抓题干要素构成要素(问题、限制点、答题区间);探究题型本质(题型、目的);看清隐含信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⑥抓文中关键词a.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如:中心话题:量子通信——是指利用量子纠缠效应进行信息传递的一种新型的通讯方式。量子互联网——量子计量、量子计算。关键词——概括词、重要的修饰限制词、时间词、关联词、代词。b.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结构复杂难懂的长句、统摄全篇的中心句、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及过渡句、内涵较为丰富的关键句。注意词语的基本含义、特点含义、深层含义。如:(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语气的必然、或然,时态的将然、已然,条件的充分、必要,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时间的先后,组成的主次,集合的容与不容,推理方式(因与果、条件与结果)。c.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分辨隐含信息,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如:日本的《读卖新闻》先介绍的是中国散裂中子源,再着重介绍量子通讯研究,最后介绍人造卫星实验,这则材料有虚有实,有隐有显,根据文本的核心,我们要清楚,举例“墨子号”量子通讯研究为主,其余为衬托。(2)准确概括(行文思路、逻辑关系、文段中心、作者观点及倾向、表述规范)①列出提纲,注重段间内在逻辑;②归纳总结,按顺序排列;③联系材料,适当提炼;④选择术语,选择合适的知识思路;⑤检查思路,不重不漏;⑥组织答案,分点陈述。3.三比——比相似点、相关点、相异点(信息差异、视角差异)(1)比不同:比较信息的差异;比较报道视角如:通过信息比较,三段材料叙述的中心不一样,材料叙述实验研究——量子通信的加密性,材料二叙述研究者——团队计划,材料三叙述有关研究状况——中国崛起。(2)比相似:相同、相似处中心话题(都在叙述“墨子号”量子通讯这一研究对象)。(3)比相关:相互牵连中国的强大与进步(国家成就、团队、他国评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2007年,“南海一号”被整体打捞出海,移驻于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封存6年后,近日,国家文物局决定启动“南海一号”的全面整理,用三四年时间,取出全船6万至8万件文物。“南海一号”是一艘宋代商船。船体长24.58米、宽9.8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宋代船只,该船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在海底沉睡了800多年,但古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对点规范训练]亘古不变的大国情结、对祖辈盛世的迷恋与崇拜,对宝藏本能的探窥心理都让人们寄希望于在“南海一号”中寻找答案,“南海一号”的身世、沉船原因、千年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2 实用类文本阅读 第2讲 题型突破4 文字选择题——巧用比对勘正误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2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