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专题六诗歌鉴赏1个客观题3个主观题题型2分析形象,把握情感——主观题古代诗歌阅读是历年来高考的必考点,而鉴赏诗歌的形象和情感又是重中之重。但从历年阅卷情况来看,考生在古代诗歌这两类鉴赏题中的得分率普遍较低,或理解不准,形象概括不全;或分析片面,情感品味牵强。因此,二轮复习中,仍需在答题方向和答题规范方面下功夫。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拟古诗[南朝]鲍照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注】。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注】据《帝王世纪》载:“帝羿有穷氏与吴贺北游,贺使羿射雀。羿曰:‘生之乎?杀之乎?’贺曰:‘射其左目。’羿引弓射之,误中右目,羿抑而愧,终身不忘。”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少年英雄的形象。答案:①来历不凡:来自幽并,豪侠尚武。②英姿飒爽:携弓负箭,装束不凡。③骑射精妙(或武艺高强):能朝游雁门,暮还楼烦;箭入石梁,臂力大;能射鸟目,射术精。④理想崇高:渴望奋战疆场,杀敌立功。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①陈与义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草木相连南服②内,江湖异态栏干前。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注】①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春,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掳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陈与义1124年被贬于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靖康之难发生后,流离失所,后流亡到洞庭湖。此诗写于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②南服,指南方。诗人登临远望看到怎样的景象?这种景象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解析:本诗是一首律诗,诗歌的前两联紧承题目写“登岳阳楼”看到的景色:“壮观”“堤绵绵”“草木相连”“江湖异态”。这些景物描写是为诗人“感慨”作铺垫。答题的关键是要简要分析。答案:①诗人登高远眺,看到岳阳楼周围的壮阔景观:江堤曲折,草木连绵不断,江水、湖水形态各异,风高浪急。②以壮景衬哀情,壮观之景使人产生飘零之感,诗人触景伤情,引发了家国之愁。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咏瓢张说美酒酌悬瓢,真淳好相映。蜗房卷堕首,鹤颈抽长柄。雅色素而黄,虚心轻且劲。岂无雕刻者,贵此成天性。诗中的“瓢”有怎样的外在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人格理想?解析:通读全诗可知,诗中表现“瓢”的外在特点的主要是中间两联,颔联说“瓢”形如蜗房,瓢首下堕,瓢把如同仙鹤的脖颈,突出其形状小巧轻盈;颈联说其色彩素雅淡黄、内空但轻盈有力度。根据题干要求,考生要提取出其外形和颜色两方面的特点。而作者的人格理想则体现在首联的“真淳”和尾联的“无雕刻”“天性”上,寄寓了作者对毫无雕饰、虚心、率真自然的秉性的赞美。答案:外形轻盈小巧,色泽淡黄素雅。寄寓了作者崇尚虚心、率真自然、毫无矫饰的人生境界。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已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诗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一、鉴赏物象(或意象)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的基本含义是固定的,熟悉这些意象的含义,有助于我们解读诗歌。意象考查“3类型”高考对意象的考查,有三项内容:找意象,抓内涵,析作用。1.找意象意象大都是一个名词性词语,如果是主谓式或动宾式,则转成名词结构,如“柳细花红”转换为“细柳”“红花”。2.抓内涵找动词,要从动态感、形象感、包孕性上去体味;找形容词,把握其外在特征,如声、色、形、味等,注意意象的时令色彩;抓“意”“象”契合点,由外在特征入手,挖掘其内在品质及独有情味。3.析作用有些意象,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营造意境;有些意象,创设情境,提供背景;有些意象,衬托人物,铺垫蓄势;有些意象,表情达意,感发兴寄;有些意象,结构上起线索作用。[典题1](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规范思路]第一步,理形象,明特点诗歌中“酒”这一物象共出现两次,第一次是诗人把“酒”比作战场上的旗鼓,第二次是诗人作完草书后再次“把酒”,以此写心情。第二步,找手法,细赏析诗人醉中作书前要酝酿情绪,情绪如何表达?在此以“酒”“笔”作喻,气贯长虹,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诗人作书已毕,满腔愤懑之情瞬间扫清,举酒复饮之惬意自然会从笔端流出。第三步,联情感,深探究这首诗作者将满腔壮志和豪放的英雄气概运于书中,最后发出报国杀敌的壮志和渴盼,表现了其高昂的爱国热情。[满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二、鉴赏景物形象从高考命题来看,对景物形象的考查往往有两种类型:一是画面描述题,二是意境赏析题。这两种类型有诸多相通之处,区别主要体现在前者答案要点有“画面特点”“画面内容(意象)”两部分,对情感分析一般不作要求;后者答案要点除以上两点外,还要分析其所蕴含的感情、所运用的艺术技巧。古诗词中常见的意境特点意境特点举例雄浑壮丽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壮阔苍茫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宫阙”苍凉悲壮杜甫《旅夜抒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闲适恬淡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幽明净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丽清新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意境特点举例萧疏凄寂韦应物《淮上即事寄广陵亲故》“秋山起暮钟,楚雨连沧海”安谧美好王维《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高远深邃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淡雅幽远秦观《浣溪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清冷幽静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鉴赏诗歌景物形象“3要”1.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果题干要求概括景物特点或者只问写了哪些景象,则只需要提炼出景物并简要概括出特点即可;如果题干明确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就需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描述或者分析,拟写的答案要包含景物、景物特征、所用手法技巧、景物的表达效果,有时还要提及表达的情感等。2.要掌握写景的主要技巧写景的技巧比较多,要熟记于心。如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渲染烘托等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远近高低等角度位置变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白描、细节描写等描写方法。3.要掌握表现写景特色的名词术语如写“动”,往往选用“活泼”“热烈”“繁华”“喧闹”;写“静”,往往选取“恬静”“幽静”“宁静”“静谧”“恬淡”;写“悲”,往往选取“悲凉”“孤寂”“清冷”“凄凉”;写“壮”,往往选用“壮阔”“壮丽”“雄壮”“高远”;写“美”,往往选用“优美”“明丽”“清新”等。[典题2](2019·天津卷·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规范思路]第一步,概括画面特点明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在这首诗中的重要位置,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写景所烘托的意境:空旷远寂、寥廓壮美。第二步,描绘画面内容整体阅读这首诗,弄清“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的大致意思,试着用自己的想象再现这一场景:夕归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满溢的江水在夕阳的余晕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情感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身处山色苍茫之景中的寂寥孤独之感。(有时情感可不涉及)[满分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廓壮美的画面。②“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③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三、概括分析情感古代诗歌常见的八大情感类型忧国忧民体验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制度的腐朽和讽刺统治者横征暴敛、穷兵黩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建功立业的豪情,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怀才不遇的寂寞,报国无门的激愤,年华消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叹,热忱报国的激情,赤诚献身的心声等思乡怀人天涯羁旅的愁思,思亲念友的孤独,边关征夫的思乡,闺中怨妇的怀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深意长的勉励,难舍难分的惜别寄情山水寄情山水的悠闲,退隐田园的淡远,远离官场的惬意,归耕隐居的自在感时伤逝昔胜今衰的沧桑,时事变迁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时不我与的焦虑,凄美惆怅的记忆,悠长寂寞的思念热情赞美对英雄的赞美,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对祖国的赞美,对亲情、爱情的赞美人生梦幻之感抒发青春的梦幻,理想的追寻吟唱自然自然的美妙,大地景观的优美概括分析情感“6钥匙”1.看标题标题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涵。2.看作者作者的生平、风格、思想、政治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绪。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3.看时代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4.看注释凡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理解诗歌有帮助,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充分利用。5.看意象把握诗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6.看关键每一首诗词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典题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寄和州刘使君①张籍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6 诗歌鉴赏 题型2 分析形象,把握情感——主观题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62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