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2020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单元过关检测课件 新人教版第一册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有关氯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A.“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B.AlCl3、FeCl2、CuCl2均可通过化合反应制得C.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D.向FeCl2溶液中滴加氯水,溶液颜色变成黄色,说明氯水中含有HClO答案D答案解析氯水是混合物,其成分中的氯气和HClO均能和FeCl2溶液反应,D错误。解析2.下列反应中,通入的气体物质只作为氧化剂的是()A.二氧化硫通入氯水中B.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C.氯气通入氯化亚铁溶液中D.氨气通入水中解析A项中SO2作还原剂,错误;B项中Cl2作氧化剂、还原剂,错误;D项中NH3与水反应为非氧化还原反应。解析答案C答案3.有a、b、c、d、e五种气体,进行下列实验:(1)a和b混合气体变红棕色(2)c和d混合产生白烟(3)c和e分别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都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4)b和e分别通入氢硫酸中都产生淡黄色浑浊a、b、c、d、e依次可能是()A.O2、NO、HCl、NH3、CO2B.O2、NO、NH3、HCl、SO2C.NO、O2、NH3、HCl、SO2D.HCl、CO2、NH3、H2S、CH4答案C答案解析a和b混合后气体变成红棕色,可知a和b分别为NO、O2中的一种;b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b为O2,a为NO;c和d混合产生白烟,则c和d分别为NH3、HCl中的一种;c通入少量溴水中使溴水变成无色透明液体,则c为NH3,d为HCl;e通入少量溴水中,溴水变成无色透明的液体,e通入氢硫酸中产生淡黄色浑浊,则e为SO2。解析4.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关于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说法错误的是()A.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能制得漂白粉B.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D.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从海水中获得食盐和淡水答案C答案解析A项,氯气与石灰乳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钙,能制得漂白粉,正确;B项,常温下,铝遇浓硝酸钝化,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硝酸,正确;C项,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而二氧化碳不能形成酸雨,错误;D项,可通过蒸发海水获得食盐和淡水,此方法为物理变化,正确。解析5.除去下列气体中的杂质(括号内是杂质)所用试剂不正确的是()A.CO2[HCl]:用饱和的NaHCO3溶液B.CO2[SO2]:用饱和酸性KMnO4溶液C.Cl2[HCl]:用饱和的NaCl溶液D.SO2[HCl]:用饱和的Na2SO3溶液解析D选项不仅除去了氯化氢,二氧化硫也会被吸收,错误。解析答案D答案6.关于非金属元素Si、N、S、Cl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常情况下,它们的单质均为气体B.它们在自然界中都存在游离态形式C.它们都有对应的含氧酸D.每种元素都只有一种氧化物解析A项,Si、S的单质常温下为固体,而N、Cl的单质为气体,故不选A;B项,Si和Cl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故不选B;C项,均为非金属,存在对应的酸性氧化物,则都有对应的含氧酸,故选C;D项,N和S的氧化物有多种,故不选D。解析答案C答案7.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充满烧瓶,则a和b分别是()答案A答案解析B选项不能充满;C选项Cl2几乎不溶于饱和食盐水;D选项氮气不溶于盐酸。解析8.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在水溶液中:H+、I-、NO-3、SiO2-3B.饱和氯水中:Cl-、NO-3、Na+、SO2-3C.将足量CO2通入时:H+、NH+4、Al3+、SO2-4D.碱性溶液中:NO-3、I-、Na+、Al3+解析A选项中H+和SiO2-3不能大量共存,I-与H+和NO-3不能大量共存;B选项中SO2-3有还原性不能在饱和氯水中大量存在;C选项各离子可以共存,且不与CO2反应;D选项中Al3+与OH-反应,不能存在于碱性溶液中。解析答案C答案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浓硝酸在光照条件下变黄,说明浓硝酸不稳定,生成的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B.在KI淀粉溶液中通入氯气,溶液变蓝,说明氯气能与淀粉发生显色反应C.在某溶液中加入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SO2-4D.将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实验现象,说明铜在冷的浓硫酸中发生钝化答案A答案解析A项,浓硝酸光照下发生分解生成NO2,NO2溶于浓硝酸中使浓硝酸呈黄色;B项,Cl2氧化I-生成I2,淀粉遇I2变蓝色;C项,溶液中若存在Ag+或SO2-3也会产生相同的实验现象;D项,常温时,Cu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解析10.甲和乙两种物质混合反应(反应可加热),将所得气体通入适量的丙中,丙中不能产生明显化学现象的是()甲乙丙AC浓硫酸澄清石灰水BMnO2稀盐酸品红溶液C浓氨水碱石灰AlCl3溶液DCu浓硝酸Ba(HSO3)2溶液答案B答案解析A项,C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O2、SO2和H2O,澄清石灰水能与CO2、SO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B项,MnO2与稀盐酸不反应,加热时也得不到Cl2,所以品红溶液不褪色;C项,浓氨水与碱石灰作用可得NH3,NH3溶于水与AlCl3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D项,Cu与浓硝酸反应产生NO2,NO2溶于水生成HNO3和NO,HNO3能将HSO-3氧化为SO2-4,从而产生BaSO4白色沉淀。解析11.下列由相关实验现象所推出的结论正确的是()A.Cl2、SO2均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说明二者均有氧化性B.向溶液中滴加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该溶液中一定有SO2-4C.Fe与稀HNO3、稀H2SO4反应均有气泡产生,说明Fe与两种酸均发生置换反应D.分别充满HCl、NH3的烧瓶倒置于水中后液面均迅速上升,说明二者易溶于水答案D答案解析A项,二者漂白的原理不同,前者属于氧化型,后者属于化合型,因此不能说明SO2具有氧化性,A错误;B项,溶液中也可能含有SO2-3,SO2-3与酸化的Ba(NO3)2溶液反应,被其中的H+和NO-3氧化为SO2-4,SO2-4与Ba2+结合为BaSO4沉淀,B错误;C项,铁与硝酸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C错误。解析12.无色的气体甲,可能含NO、CO2、NO2、NH3、N2中的几种,将100mL气体甲经过如图所示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气体甲的组成可能为()A.NH3、NO2、N2B.NH3、NO、CO2C.NH3、NO2、CO2D.NO、CO2、N2答案B答案解析无色混合气体,证明没有NO2的存在,故A、C错误;又经过系列实验的处理得酸性溶液,且通过足量Na2O2后显红棕色,最后通入水中几乎无气体剩余,证明气体甲中无N2,应存在NH3、NO、CO2气体,故B正确。解析13.下列各组物质中,不能按(“→”表示一步完成)如图关系相互转化的是()选项abcAFeFeCl3FeCl2BH2SO4SO2SO3CSiSiO2H2SiO3DHNO3NONO2答案C答案解析A项Fe――→Cl2FeCl3――→FeFeCl2――→ZnFe;B项H2SO4――→Na2SO3SO2――→O2SO3――→H2OH2SO4;C项Si――→O2SiO2,但SiO2不能直接生成H2SiO3;D项HNO3――→CuNO――→O2NO2――→H2OHNO3。解析14.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将液体A逐滴加入到固体B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A为浓盐酸,B为MnO2,C中盛品红溶液,则C中溶液褪色B.若A为醋酸,B为贝壳,C中盛澄清石灰水,则C中溶液中无变化C.若A为浓氨水,B为生石灰,C中盛AlCl3溶液,则C中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D.实验仪器D可以起到防止溶液倒吸的作用解析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Cl2,反应需要加热,A错误;贝壳的主要成分为CaCO3,与醋酸反应生成的CO2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错误;氨水不能溶解Al(OH)3,C错误;D有较大的容积,可起防止倒吸的作用,D正确。解析答案D答案15.下列反应中,最终一定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①向Na2SO4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后,再加入BaCl2溶液②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③向Ca(OH)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④向BaCl2溶液中通入少量的SO2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答案A答案解析①向Na2SO4溶液中加入稀盐酸酸化后,再加入BaCl2溶液,一定会生成硫酸钡沉淀;②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会生成硅酸沉淀;③向Ca(OH)2溶液中通入过量的CO2先有沉淀生成,最后沉淀又溶解;④BaCl2溶液与SO2不反应。解析16.下述实验操作能达到相应目的的是()选项实验内容实验目的A将SO2通入溴水中验证SO2具有漂白性B向新制氯水中滴加少量紫色石蕊试液,充分振荡后溶液呈红色证明氯水呈酸性C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加水封降低液溴的沸点D在混有BaCl2的FeCl3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硫验证铁离子具有氧化性答案D答案解析A项,SO2与Br2反应而使溴水褪色,SO2表现还原性;B项,氯水中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色后褪色;C项,一定温度下,液溴的沸点为定值,加水封只能减少液溴的挥发;D项,发生反应:2Fe3++SO2+2H2O===2Fe2++SO2-4+4H+,溶液中出现BaSO4沉淀,即可证明Fe3+具有氧化性。解析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17.(12分)某同学在学习硝酸与硫酸时,对两种酸与铜的反应情况进行研究,试完成下列各题。(1)在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装入40mL浓度均为2mol·L-1的稀硫酸和稀硝酸,并向其中各加入4g束状铜丝,观察现象,试完成下列实验报告:(2)充分反应后,将甲、乙烧杯混合,再使之充分反应,最终所得溶液溶质为________,剩余固体总质量为__________g。答案(1)稀硫酸只能表现H+的氧化性,而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铜排在氢之后,不能将氢置换出来铜丝逐渐溶解,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变蓝(2)CuSO4、Cu(NO3)22.24答案解析(2)充分反应后,将甲、乙烧杯混合,由于乙中有NO-3,甲中有H+,相当于有HNO3,铜可以继续反应。乙反应后与甲混合,可以看作甲与乙开始就混合:3Cu+8H++2NO-3===3Cu2++2NO↑+4H2O,铜总量为8g,为0.125mol,H+共0.24mol,NO-3为0.08mol,分析后发现氢离子完全消耗,则剩余的铜的物质的量=0.125mol-0.09mol=0.035mol,其质量为2.24g;由于H+量不足,NO-3未完全反应,所以溶质为硝酸铜、硫酸铜。解析18.(12分)大气中硫、氮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某地酸雨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Na+、Ba2+、NH+4、Al3+、Cl-、SO2-3、SO2-4、NO-3等。某研究小组取该地一定量的酸雨,浓缩后将所得澄清试液分成三份,进行如下实验:试样所加试剂实验现象第一份试液滴加适量的淀粉KI溶液溶液呈蓝色第二份试液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试样所加试剂实验现象第三份试液滴加NaOH溶液,加热,加入的NaOH溶液体积(V)与生成的沉淀、产生的气体的物质的量(n)的关系如右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实验判断该酸雨中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不能确定的离子有________________。(2)写出第一份试液滴加淀粉KI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三份试液滴加NaOH溶液,加热,整个过程中发生了多个反应,写出其中两个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设计实验方案,检验该酸雨中是否存在Cl-:_____________________。(5)
本文标题:2020高中化学 第四章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单元过关检测课件 新人教版第一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5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