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考纲内容实践实践的概念;实践的特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具体性;真理的条件性;真理和谬误认识过程认识的反复性;认识的无限性[高考考纲]客观世界客观物质性能动性来源动力唯一标准目的正确错误相符合最基本人人平等条件和范围谬误具体的历史的认识发展考点1实践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它有两层基本含义:(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2)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实践的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①从实践的构成要素看:实践的基本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②从制约实践的条件看: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客观性。(2)实践具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提示:盲目的实践是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不是没有意识的指导。(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①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②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提示: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3.实践的形式。(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变革社会的实践。(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考点过关】1.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战略安排,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由此可见()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一种能动性活动②两个目标的提前实现表明了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③小康社会建④“三步走”的实践活设的水平随着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动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A实践的能动性主要强调实践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材料表明,我国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可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一种能动性活动,①正确。实践的物质性主要指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可见,两个目标的提前实现没体现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②不符合题意。在我国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由此可见小康社会建设的水平随着历史发展的变化而变化,③正确。材料没体现“三步走”的实践活动受社会关系的制约,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2.所谓“人造蛋”,就是对豌豆等数百种植物进行试验后筛选出类似鸡蛋的蛋白质等成分,利用生化、食品及烹调技术实现与鸡蛋相似的乳化、凝结等功能特性的一种人造蛋粉。“人造蛋”的过程体现了()A.物质和意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B.意识活动是有目的的直接现实性活动C.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D.人的认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实践水平[解析]C本题考查了实践的特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A是错误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B是错误的。实践决定认识,D是错误的。材料中“人造蛋”的制作过程体现了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C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不断深化。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③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这就需要联结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来检验。④通过实践,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提示:①要区分认识的来源和途径,获取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认识的唯一来源是实践。②促进认识发展的动力有多个,但根本动力是实践。③马克思主义等理论都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④认识的根本目的是实践,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看本质。⑤盲目的实践是指在错误意识指导下的实践,而不是缺乏意识指导的实践。【考点过关】3.2018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说:“4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有力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表明()A.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解析]D40年发展的辉煌成就有力证明,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这表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正确。材料未体现实践的物质性、社会历史性特征,也未体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A、B、C均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D。4.有专家表示,艾滋病毒在人体内构成传染,需要经过7个进程,而只需要中止这7个进程中的某一步,就能防止构成HIV传染。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经过多次科学实验研制出艾滋病阻断药物。这表明()A.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认识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D.人能认识并利用社会发展规律[解析]C认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表述错误。认识有两面性,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B表述错误。“根据这一原理,科学家经过多次科学实验研制出艾滋病阻断药物”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社会发展规律,D不符合题意。故选C。考点3真理1.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不同的人,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3)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的具体性。(1)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如果我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3.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提示:真理的具体性是真理相对特定过程来说的,强调纵向的变化。而真理的条件性是相对于适应的条件和范围来说的,强调横向的变化。4.真理与谬误。(1)真理与谬误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而不是谬误,二者的界限不容混淆。(2)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了真理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提示: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区别①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考点过关】5.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分散在多个部委的医疗保障职责将得到整合,集中于新组建的国家医疗保障局。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方案,将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这说明()①真理必有价值,价值的实现又以坚持真理为前提②真理未必有价值,价值的实现以实践为基础③真理与价值的统④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在于两者检验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标准的对立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解析]D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组建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方案,将进一步推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表明真理必有价值,价值的实现又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①③符合题意。②错误,真理一定有价值,价值的实现以实践为基础。④错误,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故选D。6.继引力波探测成果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物理学界又传来好消息,中国“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宇宙射线电子能谱TeV处首次直接探测到拐折,这有99.99%的可能性是来自于暗物质,但也有可能来自于超新星或者脉冲星对电子和负电子的加速过程。这表明()①真理中包含着谬误②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③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上升性A.①②C.②③④科学实验是认识的来源B.①④D.③④[解析]C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没有包含着谬误,①说法错误,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④说法错误,排除。故选C。对比项理解原因方法论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考点4认识过程对比项理解原因方法论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上升性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续表)提示:①在认识过程中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是“直线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二是“循环论”,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②认识的发展过程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从深度上讲,认识需要逐步深化;从广度上讲,认识应当不断扩展;从变化方向上讲,认识必须向前推移。认识是无止境的(如下图所示)。【考点过关】7.(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考试)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二者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进一步证实了()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②认识受认识对象本质和属性暴露程度的制约③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④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继承和超越已体无关的客
本文标题:2020年高考政治总复习 第四部分 必修4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231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