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课时作业24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四川资阳模拟)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很多。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当地政府这一举措()A.废除了农村落后的婚姻陋习B.否定了宗法血缘的传统观念C.摧毁了买卖婚姻的社会基础D.促使当地社会习俗有所改变D解析:A项表述中“废除了”错误,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宗法血缘的观念始终存在,外在形式的否定并非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聘金只是买卖婚姻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其社会基础是当时的儒家封建思想,故C项错误;聘金属于当地社会习俗,政府禁收聘金属于对当地社会习俗的改变,故D项正确。2.(2019·湖北武汉调研)20世纪初,上海《良友》画报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其中《女子读天演论》是典型的代表作,画报中女子气质娴静,手握书卷,这幅作品呈现了书的名字——《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这种情况最能说明()A.新式学堂教育发展迅速B.上海成为女性解放的中心C.维新思潮成为时代主流D.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观念D解析:题干中“女性读书成为重要题材”“《天演论》,却不是《女诫》或《列女传》等女学教材”等信息,体现了女性社会地位的上升及学习内容的变化,但没有体现出这些变化是新式学堂教育影响的结果,故A项错误;上海女性社会地位上升,但没有反映出上海在全国女性解放中的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维新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故C项错误;《天演论》介绍西方“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反映出20世纪初民族危机冲击着传统理学观念,故D项正确。3.(2019·陕西渭南韩城教学质量检测)1915年,中华民国司法部制定了民法草案,有关婚姻部分明确规定:“男子未满十六岁、女子未满十五岁,不得成婚”“有配偶的,不得重婚”“夫妇不相和谐而两愿离婚的,得离婚”等。这反映出当时中华民国政府()A.杜绝陈规陋习B.顺应时代潮流C.照搬西方文明D.提倡男女平等B解析:中华民国司法部民法草案中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改变当时的陈规陋习,无法杜绝陈规陋习,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顺应了男女平等的时代发展潮流,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关于婚姻部分的明确规定是参照西方的文明,不是照搬西方文明,故C项错误;晚清政府时期就开始提倡男女平等,故D项错误。4.(2019·青海西宁模拟)在中国“最时尚的区域里,大部分的妇女都缠足”,这是19世纪初叶《中国丛报》一篇文章中的记述。促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的重要历史事件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北伐战争B解析: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废止缠足”,但未付诸实践,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禁止缠足法令,使缠足陋习开始改变,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缠足陋习已经有所改变,并且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与废止缠足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北伐战争时缠足陋习已经有所改变,并且北伐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与废止缠足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5.(2019·重庆高三调研测试)右图为1933年中央苏区《红色中华》刊登的宣传画。它表明,中央苏区()A.把发展生产摆在首要位置B.妇女社会作用和地位提高C.妇女是前线和后方的主力D.移风易俗,倡导男女平等B解析:材料中包含武装斗争、发展生产,体现不了“首位”,故A项错误;每一项都有宣传妇女的,故B项正确;宣传画中体现不了妇女是主力,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男女平等,故D项错误。6.(2019·河南中原名校联考)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A.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C.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A解析:据材料“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提高思想觉悟,故A项正确;材料“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不能说明愚弄黎民百姓,故B项错误;据材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均是涉及个人行为习惯无法体现融入国际社会,故C项错误;由材料“1934年”可知国民政府还未向日本宣战,故D项错误。7.(2019·江西六校联考)1908年4月,上海公共租界英商电车公司颁布了乘车守则若干条,其中规定:不准在车辆行驶时上下车、不准头和手伸出车外、不准在车厢内吸烟、不得在车上讲污言秽语、不得在车中吐痰,不得醉酒乘车、不得穿着污秽衣衫上车、传染病患者不得乘车、不得带狗等动物上车等。该守则()A.只适用于租界内的中国人B.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C.有利于市民公共意识养成D.提高了中华民国的国民素质C解析:从材料反映的内容来看,上海在近代时候已经出现公共交通礼貌意识,这样的守则体现出社会对公共意识的培养,所以本题选择C项。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公共意识的变化,不是交通的发展;A项材料没有体现使用人群,无法得出该结论;D项无法从材料中确定,因为这种现象只是用于上海的租界。8.(2019·江苏海门模拟)“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信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A解析: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津浦通车,无法说明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交通便利有利于信息传播、观念革新无法体现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信件传递快捷并未涉及电信事业的发展,故D项错误。9.(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模拟)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申报》连续报道前线战况和中法间的交涉并发表评论,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探讨。在社会上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这反映出当时()A.中法战争的危害前所未有B.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C.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接受D.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C解析:材料涉及报道中法战争的内容,没有体现中法战争的危害程度,故A项错误;材料涉及人们通过《申报》了解中法战争的信息,没有涉及富国强兵成为社会共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申报》及时报道了中法战争的相关内容,吸引了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报纸作为新的舆论工具为人们逐渐接受,故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宣传中法战争的内容,无法推断出时政成为媒介宣传的主流,故D项错误。10.(2019·山西安康模拟)伶人杨月楼与广东富家女阿宝私定婚姻,但是女方家族恃强凌弱,利用与上海县令的同乡之谊拆散这段婚姻,并以拐骗良家女的罪名将杨月楼定罪。《申报》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主要说明《申报》()A.以新闻为本位的自觉意识B.不屈服于权贵的革命精神C.把为民请命作为办报宗旨D.即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A解析:根据材料“自报道该案起就把县令作为抨击的对象。批评县令动用酷刑强迫杨月楼认罪”,这是一种对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即客观公正,说明当时《申报》已具有一种新闻的自觉意识,故A项正确;《申报》的行为尚不构成革命的精神,故B项错误;办报的宗旨是报纸的核心理念,不能仅凭个例推出普遍结论,故C项错误;材料不仅涉及报道新闻事件,更多涉及的是对事件的批评与看法,故D项错误。11.(2019·吉林长春模拟)下表为上海外白渡桥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数据的变化说明()A.等级观念的根本变化B.生活方式普遍西化C.交通工具的进步显著D.民众消费水平悬殊C解析:“通行交通工具变化情况统计表(单位:人次)”没有涉及社会等级关系,故A项错误;“人力车”的普遍存在,得知生活方式不可能“普遍西化”,故B项错误;“汽车”“公共汽车”“有轨电车”等体现了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C项正确;表格中各种交通工具不能说明消费水平,故D项错误。12.(2019·山西太原模拟)1868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1896年前后,发行量高达38400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B解析:西方思想被新式人士大加赞同,不代表各界人士都欢迎,故A项错误;抓住时间1896年(甲午中日战争后),光绪帝、洋务派、孙中山、康梁等人都积极阅读《万国公报》,反映民族危机下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关注世界,故B项正确;题干只是提及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而已,故C项错误;光绪帝、洋务派大臣是不愿学习西方制度的,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37分)13.(2019·山西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的报纸起始于唐朝,宋朝有了较大的发展,“邸报”是其中最流行的称呼。“邸报”的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书命令,皇帝的起居言行,政府的法令、公报,有关官吏任免赏罚的消息和大臣的章奏文报(重大军情)。宋朝的“邸报”大部分是手抄的,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内容以“邸报”所不载的大臣章奏和官吏任免消息为主,也发表过一些要求抵御金兵入侵的议论。它的出版,受到当时政府的查禁。16世纪中叶以后,明朝政府允许民间自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编选一部分从内阁有关部门抄来的“邸报”的稿件公开发售,这一类报房大多设在北京,它们所发行的报纸,通称“京报”。1638年以后,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出版和派送“京报”,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明末“京报”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清朝入关后,北京的报房曾经达到十家以上。——摘编自梁甲庐《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与发展》材料二: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等著名长篇小说,都是在这些刊物上首先和读者见面的。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报纸发展变化的趋势,并分析其变化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近代报业出现的新变化。(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解答需要结合史料信息分析归纳,如“邸报”“‘小报’流行于南宋,是一种非官方的报纸”可归纳出由官方到民间,“其中的小部分可能使用雕版印刷”“普遍使用活字印刷”可得出印刷技术的提高,“从明朝中叶起,成为一项公开的职业”可得出专业化的趋势,“曾经刊载过社会新闻”可得出内容的广泛。第二小问,解答可以结合经济发展、印刷技术、政府的政策以及社会关注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第(2)问,解题时首先需要归纳出新变化,据“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等信息,可以归纳出办报者、报刊种类、政治色彩、专业性报刊、
本文标题:2021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24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课件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84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