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
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战略石油 储备的建设林志清 东亚论文第73期ISSN0219-1415ISBN978-981-08-3574-3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1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林志清*当前国际油价回落为中国建设战略石油储备提供了难得的时机,但是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构筑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以维护国家石油安全,中国应加紧做好制定石油储备法律法规、整合政府与企业的力量、科学合理地选择储备基地、建构管理体系与人才队伍、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几个方面的工作。2008年国际油价涨跌及其原因简析2008年的确很非同寻常,国际油价在这一年里经历了史上罕见的暴涨暴跌的局面。2008年的第一个交易日(1月2日),纽约商品交易所(NYMEX)的西德克萨斯原油(WTI)期货价格首次突破100美元/桶,此后几乎是呈现单边飙升的态势,至7月11日盘中创下了147.27美元/桶的历史昀高纪录,7月中旬以来,油价转而出现了“坐滑梯”式的急剧下跌,昀低收盘价曾降至31.27美元/桶(12月22日),2008年全年昀后一个交易日(12月31日)收于44.60美元/桶,对比于7月的昀高价位暴跌了约70%。石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人们将之称为“工业的血液”、“黑色黄金”。目前在全球能源消费构成中,石油占有相当主导的地位。按照国际能源署(IEA)的说法,当前石油在全球一次能源需求中的比重为35%,居首位,其次为煤炭,占25%,第三为天然气,占21%。1影响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石油的商品属性、政治属性和金融属性。石油作为一种商品,供求关系的状况是影响油价波动的基本面因素。全球石油的需求与供给情况,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以及剩余产能的大小,进而总体供求的平衡状态如何,是形成国际油价高低的基本决定要素。当然,石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产能的扩大与缩小均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加之短期内石油的可替代性较弱,致使石油的供给和需求弹性都较小,具有刚性,其价格波动 *林志清为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研究生,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作者在此要非常感谢东亚研究所学术所长黄朝翰教授对本文的帮助与指导。 1国际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7——中国选粹》,第24页。 2对供需的反作用不如其他商品来得灵敏。此外,极端气候(如飓风)的出现也会导致供需变化,引起油价的升降。附图1WTI现货月平均价0204060801001201401602007.11122008.1234567891011122009.12345美元/桶Source:=285石油的政治属性是指地缘政治风险成为国际油价的扰动因素。战争、能源外交、政局动荡、恐怖袭击和罢工事件等都会影响对石油的获取,造成供给数量的变化而引发油价波动。2008年影响国际油价的地缘政治事件主要有巴基斯坦贝·布托遇袭身亡、伊朗核问题争端、土耳其进攻伊拉克北部、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国内局势动荡、伊拉克管线遭破坏、委内瑞拉与美国局势紧张、以色列威胁对伊朗动武、英法和巴西等国的石油工人罢工、索马里海盗劫船事件等。石油的金融属性包括石油的金融化以及美元汇率的升降,它是国际油价涨跌的加剧因素。石油期货市场的存在,使石油成为一种具有投资价值的商品,尤其是在其他的投资产品(股票、债券和房产等)收益预期下降时,石油的投资价值进一步凸现,加之国际游资的投机炒作,国际油价呈现非理性的暴涨暴跌,石油金融化带来的放大效果不断增加。另外,由于国际石油交易绝大部分以美元结算,美元汇率的变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国际油价的起伏。从附图1可以看出,以2008年7月中旬为界,国际油价经历着从单边暴涨到急剧暴跌的相反走势,对比之鲜明实属罕见。具体分析2008年7月中旬之前国际油价暴涨的原因,除了在基本面上对于昀近五年来石油供求脆弱平衡的惯性反应外,石油金融化方面的因素,即国际游资投机炒作昀后的疯狂无疑是推动 3油价飙升的“罪魁祸首”。国际炒家一方面鼓吹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扩大,另一方面渲染地缘政治风险将使石油的供应面临威胁,不断把国际油价推向新高。在这一时期,美元指数2的持续疲软也加剧了油价的攀升。2008年7月中旬以后,国际油价走势急转直下,一改单边上升的趋势,几乎呈现了“自由落体”式的急剧下降,当中虽有几次短暂回调,但难改暴跌的走势,究其原因也可从上述三大属性找到根据。首先是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明显减速,美国次贷风暴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范围进一步扩大,其危害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美欧日的石油需求明显下降,发展中经济体的石油需求增长放缓。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恶化,使国际游资投机者对油价走势的预期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引发大量游资撤离,原油期货市场一度出现净空头状态。加上这一阶段的美元指数出现明显反弹,而美元与初级产品价格具有典型的负相关关系,美元走强更加重了油价的下调压力。战略石油储备的源起与功能世界上昀早实施石油储备的国家是法国,20世纪20年代,法国政府要求石油运营商必须保持足够的石油储备。但是一般上,人们把西方国家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联系在一起。为应对石油危机,在美国的倡议下,国际能源署(IEA)根据《国际能源规划协定》(I.E.P.Agreement)于1974年成立。国际能源署现有28个成员国,创始国有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丹麦、德国、爱尔兰、意大利、日本、卢森堡、荷兰、挪威、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国和美国,之后希腊和新西兰(1977)、澳大利亚(1979)、葡萄牙(1981)、芬兰和法国(1992)、匈牙利(1997)、捷克(2001)、韩国(2002)、斯洛伐克(2007)和波兰(2008)先后加入。3国际能源署是一个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4相联系的自治机构,这些成员国也是经合组织的成员,欧盟委员会也参与该署的工作。自成立以来,对石油供应中断做出应急响应一直是国际能源署的核心使命,其基本宗旨的第一条就是维护和改进旨在应对石油供应中断问题的系统。5 2美元指数(USDollarIndex)是衡量美元货币强弱的指标,通过美元兑换其他几种主要货币(欧元、加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瑞典克郎等)的汇率加权计算得出,以1973年为基准点,赋值100,2008年的美元指数从2007年12月31日的73.2693下滑至3月18日的全年昀低点69.2631,之后逐步回升至11月21日的全年昀高点84.9132,12月31日这一指数为79.4142。详细可查阅:参见国际能源署网站:现有成员国除了国际能源署的成员国28个国家外,还包括冰岛和墨西哥,共30个成员国,:1,pp:3. 4国际能源署要求成员国持有相当于至少90天的净进口量的石油库存(加拿大、丹麦和挪威是净出口成员国,没有库存持有义务),而且在出现重大石油供应中断时,如有必要,要释放库存、抑制需求、转用其他燃料、增加国内生产或分享可用的石油。由上可知,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进口国为了应对石油供应的突然中断,保障能源供应安全而建立的石油库存。尽管起初的战略石油储备主要定位于应付外部石油供给的突然中断,但随着储备规模的扩大,其也具有了缓冲国际油价剧烈波动的作用。战略石油储备成为了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中断或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经济正常运行时,维护国家能源安全的有效手段。截至2008年7月底,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石油库存总量共计约40亿桶,相当于近150天的净进口量,其中公共库存是各库存管理机构持有或成员国政府直接拥有的库存,工业库存则包括为履行政府的库存持有义务而持有的库存和出于商业目的而持有的库存,具体情况见附表1。附表1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石油库存(截至2008年7月底)单位:百万桶原油、天然气凝析液和炼厂原料成品油地区公共库存工业库存公共库存工业库存北美7075802640欧洲172388233523太平洋地区38424419178Source: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ResponseSystemforOILSUPPLYEMERGENCIES,December2008,pp:7.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昀大的石油消费国,2007年日消费原油2070万桶,其国内石油生产量占全球的10%,消费量却占全球的24%,石油对外依存度为58%。6从1975年福特总统签署《能源政策与储备法》开始,美国就着手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美国现有石油储备共约7.27亿桶,即使国际石油供应全部中断,也可供全国消费118天。7至今美国曾几次动用过战略石油储备,如1991年海湾战争,2004年伊万飓风和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要更多地了解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过程与功用,我们可举2005年国际能源署应对卡特里娜飓风的集体行动为例。2005年9月2日,26个国际能源署成员国一致同意通过一系列应急响应措施将相当于6000万桶的石油投放市场,这些措施包括使用应急库存、增加国内 6美国能源情报署:陈如为:美国趁油价低迷补充战略石油储备,《经济参考报》2009年3月5日。 5能源生产和需求抑制,从公共库存中动用了将近2900万桶,另外2300万桶通过降低工业库存持有义务的方式获取。通过各成员国的集体行动,提供实货缓解了石油供应的紧张,弥补石油供应的中断,成功增强了市场职能。详见如下附图2。附图2IEA应对卡特里娜飓风集体行动11%2%39%48%公共应急石油储备48%工业应急石油储备39%需求抑制2%增加的原油产量11%Source: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ResponseSystemforOILSUPPLYEMERGENCIES,December2008,pp:12.中国亟需建设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昀初是石油消费国8为应付外部石油供应突然中断而建立的石油库存。随着储备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实际操作中战略石油储备也逐渐具备了平抑国际油价暴涨,减少因高油价造成进口成本剧增的经济损失之功能。当前中国石油消费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2007年全年消费石油(原油和成品油)36570万吨,净进口量18475万吨,对外依存度为50.5%。9为了保障石油安全10,中国迫切需要建立战略石油储备。 8此处石油消费国是指本国石油生产量不足以满足消费量,必须依靠进口弥补缺口的石油净进口国家。9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45页。10石油安全的概念一直在不
本文标题: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战略石油储备的建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217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