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8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 岳麓版
第38讲古代历史上的改革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2.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3.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指导意见考点一商鞅变法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三王安石变法考点呈现考点一商鞅变法1.历史背景(1)时代背景: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割据混战。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③军事:战争频繁。④文化:百家争鸣。必备知识(2)具体原因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上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变法内容及其作用(1)经济①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奴隶制经济基础,确立封建经济基础。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②重农(本业)抑商(末业),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是农业社会的主导思想,保护了个体小农生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秦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③统一度量衡。便利了赋税征收;为经济活动提供便利;有利于消除封建割据;为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误区警示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兴的小农经济,有利于确立和巩固地主阶级政权,有利于增强秦国的综合国力,为秦国灭六国奠定了基础。但其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抑商或轻商观念长期制约人们的思想,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2)军事: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增强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和秦国国力,也为人们争取更高的社会地位提供了途径;加强了中央集权。(3)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也招致其怨恨。②普遍推行县制。废除奴隶制上层建筑,建立封建上层建筑。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4)司法上,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建立起基层管理体制,为征收赋役创造了条件;使宗法关系转变为君臣关系,加强了专制统治。(5)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压制人民思想,摧残了文化。(6)改革社会风尚习俗。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发展小家庭生产,等。3.变法评价(1)积极影响①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②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的农业生产带来生机。③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的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探究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特点【史料实证】史料一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马非百《秦集史》合作探究史料二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史记·商君列传》读史提示(1)史料一主要说明了商鞅变法施行于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同时借鉴了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这有利于商鞅变法的创建制度,使得商鞅变法具有彻底,功效明显的特点。(2)史料二体现地主阶级意志的变法措施。政治上,奖励军功;推行县制。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实行重农抑商,等。问题思考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商鞅变法的特点。提示①它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有效、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国的社会转型。②其核心内容是鼓励“农战”和实行“法治”。③实质是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建立新兴地主阶级统治。④不畏权贵、严刑峻法。⑤影响最为深远,不仅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中国历史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史论归纳】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商鞅变法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2)商鞅变法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3)商鞅确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这一正确的变法指导思想,改革态度坚决,取信于民。(2015山东文综)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10分)真题调研答案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考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改革背景(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2)社会危机①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②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必备知识2.改革内容及其作用(1)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2)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考核官吏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使吏治得到改善。(3)迁都洛阳。493年,孝文帝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4)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巩固了北魏统治。3.历史影响(1)使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北方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商业活动日趋活跃。(2)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3)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知识总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条件下进行的。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如实行均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等,推动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汉族、鲜卑族以及其他民族之间的融合。孝文帝改革实质上是一场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改革。探究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史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合作探究史料二南朝将领陈庆之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叹:“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洛阳伽蓝记》读史提示(1)史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在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2)史料二表明孝文帝通过迁都促进了洛阳的繁荣和北方的民族融合,尤其是促进了鲜卑族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问题思考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的矛盾及对应的解决措施。提示①国家与豪强地主间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在地方实行三长制等,限制了豪强地主的政治、经济特权,缓和了社会矛盾,加强了中央对人民的有效控制。②国家、地主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调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③鲜卑族与汉族的民族矛盾→行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等,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出现。【史论归纳】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2)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2017江苏单科)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真题调研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指出“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4分)(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分)(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答案答案要点:(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考点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1)必要性①政治: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②经济:由于冗兵、冗官、冗费,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局面。③军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2)可能性①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②宋神宗坚持变法,重用王安石。必备知识2.目的富国强兵,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挽救北宋的统治危机,巩固封建统治秩序。3.内容及其作用(1)富国之法①青苗法。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些地方出现了官员强迫农民向政府借贷的现象;由于利息偏高,农民负担依然沉重。②农田水利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③免役法(募役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徭役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免役钱对贫困人家是沉重的负担,许多人因此家破人亡。④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稳定了物价和商品交流,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⑤方田均税法。限制大地主、大官僚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了政府的田赋收入。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人民的生活,减轻了纳税人的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2)强兵之法①保甲法、连坐法。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②保马法。节省了政府开支,马匹的数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③将兵法。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④设军器监。武器质量得以改进,产量也大大增加,提高了军队战斗力。(3)取士之法①改革科举制
本文标题:(山东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38讲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课件 岳麓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8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