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广西省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开学考试试卷1.有学者指出,中国人在远古时期就形成了一种天下观,是用空间方位定位自己的幅员,因此有天下、九州的称呼。孟子说天下一家,在韩非子的著作中,强天下、治天下、有天下、取天下的用法很多。这种天下观()A.起源于宗法制分封制的实施B.使古代中国的民族观念淡薄C.是秦国完成国家统一的基础D.塑造出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2.观察下列表格,据此可知()汉帝太尉在任时间任前职位去职原因备注高祖卢绾公元前205〜前202年列侯迁燕王髙祖世交周勃公元前196〜前196年列侯罢省惠帝周勃公元前184〜前179年列侯迁丞相高祖遗命文帝灌婴公元前179〜前177年将军迁丞相景帝周亚夫公元前154〜前150年中尉迁丞相A.国家政局稳定己不需要设置太尉B.汉初为加强皇权太尉设置无常C.太尉大多为皇帝亲信而得以提拔D.当时各地封国削弱了中央集权3.平王东迁后,在各封国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险恶的国际关系。他们都了解国王的权力和荣光已经一去不复返,唯有凭借自身力量才能生存。下列孟子的哪一言论与其背景相近()A.“地方百里而可以王”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舍生而取义者矣”D.“教亦多术矣”4.罗马早期家庭中“父对其子有生死之权”,共和国时期试图限制“家长权”的滥用;帝国时代进一步限制“家长权”,“父权”逐渐让位于“公共权力”。这表明罗马法()A.由家族本位向个人本位观转变B.包含的传统落后习俗难以消除C.以宗法制度来维系国家的政治D.以完备的监护制度来保障私产5.从秦汉时期开始。地方官员任命实行流官制度,即地方官员不得在原籍为官,不能在一地久任。对流官制度认识正确的是()A.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治理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建立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D.易导致宫员之间的疏离6.《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而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这表明该宪法()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7.汉初,皇室子女往往系以母性,皇室视外戚如宗室而不称异姓,太后及长公主在宫廷中拥有发言权,进而衍生出了外家帝舅的贵重之局。这表明当时()A.外戚对皇权构成了威胁B.外戚参政的政治特色C.尚未真正实现专制集权D.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8.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丘巴里扬曾说:“1917年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与此相连的国内战争,较之其他国家类似的革命,完全可以称之为‘伟大的革命’。”其理由是俄国通过这些革命()A.推翻了俄国君主专制统治B.探索出俄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C.奠定了俄国社会转型基础D.彻底改变了俄国社会落后面貌9.隋朝《开皇律》“置十恶之条,多采后齐之制,而颇有损益。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犯十恶及故杀人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这些律条的制定()A.存在着重罪轻罚倾向B.体现了专制制度的完善C.受儒学思想影响较深D.有利于社会的公平公正10.帕尔默在《现代世界史》中写道:“美国人实现了他们自己的人道主义动机,同时又满足了自己的经济需求,削弱了欧洲人倒向苏联的趋势。”美国取得上述成果的措施客观上()A.推动了欧洲的分裂与对峙B.奠定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C.直接导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D.把欧洲纳入美国的经济势力范围11.下表据《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整理而成。根据表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官吏职责,判断其所对应的官僚机构分别是()官僚机构机构职责①掌典领百官。②掌出纳帝命,相礼仪。凡国家之务,与中书令参总,而颛(通“专”)判省事。③掌佐天下执大正,而总判省事。④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B.尚书省、礼部、中书省、户部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户部D.户部、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12.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向正常化的方向发展。苏联领导人认为,中国真的是想要进攻自己,所以苏联停止了一切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计划,一切的财政都为了巩固国防。材料表明中美关系的改善()A.是不同意识形态相互对立的结果B.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C.是引起冷战格局瓦解的原因之一D.有助于苏联的经济发展13.阅读下列根据《中国古代职官》编制的表格,这一表格反映了科举制度()时期两宋明清项目50%以上的进士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平民贫寒家庭A.促使部分社会阶层的变动B.扭转了传统等级和门第的观念C.实质是地主阶级的选官制度D.完全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14.19世纪以前,教育主要是少数精英和富有阶级的特权。然而到了20世纪初,绝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建立起义务教育体系,所有6〜12岁的儿童都要上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民主政治对特权阶级的冲击B.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C.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反抗斗争D.人文主义对个人素质的高度关注15.有学者指出“从汉朝以迄明清,宰相一旦威权既重,组织形态发育成熟,便会蜕变为闲曹,为皇帝身边发育出来的新的宰相机构所取代。以皇权为中心,中国的宰相机构呈现出‘波纹式循环发生’状态。”下列选项不能反映材料观点的是()A.汉代内外朝制度B.汉代察举征辟制C.隋唐三省六部制D.宋代设参知政事16.1898年,《农学报》载叙福建茶商有人“至印度学习,归用机器焙制,去岁出口四万箱,获得基厚??1905年,两江总督派员赴印度等地考察茶业,考察归来后力主设立机器制茶厂。这说明()A.竞争与交流推动传统茶业转型B.洋务运动扩展到农业领域C.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印度D.实业救国思想成为社会共识17.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雅典人集会的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在半圆形的中心地带,矗立着一块立方体的岩石,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体现古希腊民主开放的政治理念B.从侧面反映了雅典民主政体的情况C.与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息息相关D.形成的根源是古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18.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先后两次下令改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为“国语”,并且规定到1922年废止小学文言体教材。由此表明()A.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教育语体改革B.教育制度改革开始走向基层社会C.新文化运动己经深入社会的下层D.胡适陈独秀等大力提倡文学革命19.古代雅典社会曾流行一句俗语,“请勿就部落论事”。这一句话深刻体现了雅典人心系城邦的公民精神。与此俗语流行直接相关的改革措施是()A.推行财产等级制度B.建立公民陪审法庭C.实行分区选举制度D.发放公民“观剧津贴”20.有学者认为:计划经济与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适合“臣民上义”的生存和发展。国民生活的每一细节都被绑捆在权力体制之中。这从侧面说明()A.计划经济体制必然会伴随专制集权B.改革开放急需打破权力体制的束缚C.市场经济体制下国民生活是自由的D.经济体制改革与公民意识培养并举21.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22.下图反映了当前跨国公司各产业链的利润情况。形成图中抛物线线的主要原因是()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深入发展B.发达国家转嫁落后产业的结果C.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存在D.世界多极化使国际竞争更激烈2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巴林顿?摩尔指出:“没有新的原则在17世纪的成功实施,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纪和平地实现现代化”。这里“新的原则”是指()A.议会至上B.和平渐进C.自由平等D.分权制衡24.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刘徽在《九章算术注》提出“以盈补虚”与“出入相补”原理贯通各公式间的关联,从而将《九章算术》中的几何知识构成一个理论体系;南朝祖冲之父子推算圆周率获得巨大成功。这表明此时期()A.科学研究注重总结B.科学研究重心南移C.科技指导农业生产D.科学研究有非实用的趋向25.伏尔泰在评论某国的政治时说:“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欺人;其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却并未导致混乱。”伏尔泰评论的这个国家应是()A.光荣革命后的英国B.大革命后的法国C.独立战争后的美国D.统一后的德意志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下表是文艺复兴在西欧各国产生的特殊花果。国别花国重要原因日耳曼宗教哲学宗教改革①民族性简单,宜于宗教;②民族性喜实用,不乐罗马教的仪式;③教皇在日耳曼的威信,本不甚深。西班牙葡萄牙地理上的发现殖民地的竞争及欧化的普及全球①近海宜商业;②宗教及爱冒险的民族性法兰政治哲学法国革命①专制政体的发达:②政治的亟需改西革英吉利应用科学工业革命①工业发达;②尚实用的民族性——陈衡哲《西洋史》材料二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比较开明的英美新教传教士开始认为,他们的工作应当“世俗化”,由宗教宣传扩展到对西方知识和文化的介绍。以前的重点一直是“把异教徒从地狱的苦难中解救出来”,而现在的问题则是要“把异教徒从现世苦难的地狱中解救出来”。他们设立学校,发表公开演讲,开办图书馆和博物馆,并出版报纸和杂志——这最后一项是外国人的特权,中国人不能办报刊。——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三近代中国“两极相逢”,中西文化冲突是这个时代的突出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也就是传统与西化相斥相纳的历史。——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1)根据材料一,概括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发展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并谈谈你对此的认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历史学者为说明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引用了如下公式:郡主专制=天下独占+地位独尊+势位独一+权力独操+决事独断+兵。刑大权的强化,这一公式表明,君主专制制度就是君主权力的强化——据刘泽华《洞察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权主义本质》整理试结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的有关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本文标题:【广西钦州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历史开学考试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217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