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知识点一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大会在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后,依据新的形势作出的正确决策,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例1(2017山东聊城中考)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这次会议 ()A.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B.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C.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D.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答案A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中国共产党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出发点是好的,表明中国共产党力图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打开新局面,同时也反映了长期受帝国主义欺凌的中国人民求强求富的心理。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了人的主观意识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更在宣传和实践中不恰当地强调了“快”,片面追求高速度。其直接后果是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严重下降,农业、轻工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只有重工业在“冒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背离了中共八大确定的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使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实践走向了本来愿望的反面。所以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例2(2017云南中考)1958年,中国大地上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全国大约出动9000万人,大搞“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炼铁)、群(群众运动)”。小土炉、小高炉遍地开花,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这一现象应该出现在下列哪一时期 ()A.土地改革时期B.“一五计划”时期C.“大跃进”运动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解析1958年,党中央发动“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表现在工业上,首先是要求钢产量指标翻一番,还提出了赶超英国的口号。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出现了题干中的这一现象。故选C项。答案C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搞经济建设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能急于求成。要尊重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要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符合,不能无限制地、不切实际地浮夸,甚至弄虚作假。例3“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D.三大改造的教训解析根据关键信息“犯急性病”“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出正确答案是B项。A、C、D三项都与题干无关,故排除。答案B4.国民经济的调整目的克服经济困难局面时间1961—1965年内容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物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例4(2015湖南永州中考)下图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的是 () 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的调整。1959—1961年是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克服困难局面,党中央提出了“八字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C项正确。答案C知识点二“文化大革命”1.“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和国家带来严重灾难的全国性的大动乱(1)政治上,长期动乱,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2)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3)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例5下列内容中,可以证明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的是 ()①掀起夺取党和政府领导权的狂潮②迫害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③消灭了地主阶级④国民经济发展缓慢⑤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①②④⑤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内乱,③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的影响。故选B。答案B2.“文化大革命”的教训(1)要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2)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坚持依法治国。(3)按客观规律办事,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的阶级斗争问题。(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国内的主要矛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5)必须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国内环境。例6“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②“大跃进”运动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文化大革命”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中的重要信息是“不折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项。答案C3.比较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失误失误根源原因影响“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党和人民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继续发展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知识点三建设成就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就的原因党和政府采取了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政策;王进喜、焦裕禄等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的榜样作用;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等。例7(2016江苏苏州中考)下图是中国1957—1965年国家经济增长走势图,导致这种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A.“一五”计划、三大改造B.三大改造、中共“八大”C.“大跃进”运动、国民经济调整D.人民公社化运动、“文化大革命”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957—1965年”并结合图中数据变化可知,“大跃进”运动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局面,后经国民经济调整,生产逐渐得以恢复。故选择C项。答案C【教材图片导读】(1)1962年,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在“七千人大会”上点拨“七千人大会”是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在“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出席并发表了讲话。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工作会议。(2)焦裕禄(1922—1964)点拨焦裕禄,1962年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当时的兰考县是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害的老灾区。在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的斗争中,焦裕禄身先士卒,以身作则。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一点一滴地集中起来,成为全县人民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1964年5月,焦裕禄不幸逝世。(3)王进喜(1923—1970)点拨王进喜生于1923年,甘肃玉门人。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钻工、队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0年,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职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运和安装钻机,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送钻机用水,使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开钻。在油井即将发生井喷的危急时刻,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他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图示归纳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左”倾思想泛滥,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之后,国家没有挽救措施。(✕)提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1961年党和政府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没有关系。(✕)提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都说明当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独立的两个历史事件,但又有一定的联系,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大跃进”在农村的翻版和扩大。3.“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真正意义的革命。(✕)提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内乱。“文革”不是真正意义的革命。4.“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提示:1976年10月,华国锋、叶剑英等代表中央采取断然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5.“文化大革命”中,江青、林彪、姚文元、王洪文逐渐勾结,结成“四人帮”。(✕)提示:“文化大革命”中,江青、王洪文、张春桥、姚文元逐渐勾结,结成“四人帮”。林彪属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核心人物,不属于“四人帮”中的成员。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英雄模范人物主要有“铁人”焦裕禄、“党的好干部”雷锋。(✕)提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英雄模范人物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铁人”指王进喜,“解放军好战士”是雷锋。素养呈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1)概念: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2)呈现形式:以史料分类、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等形式呈现。(3)内涵阐释: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4)培养目标:通过历史学习,学生能够知道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了解史料的多种类型,掌握搜集史料的途径与方法;能够通过对史料的辨析和对史料作者意图的认知,判断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实证精神;能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实证精神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例1(2018江苏淮安中考)下面是王老师上课时出示的学习卡。卡中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 ()新中国创造了许多历史上的第一1955年,新中国第一套6000千瓦火力发电机组在上海组装成功1956年,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1956年,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1956年,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A.第一个五年计划B.“大跃进”运动C.人民公社化运动D.改革开放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结合主要事件“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来”“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在沈阳试制成功”以及“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可知,这都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故选择A项。答案A例2(2018江西中考)标语口号体现了时代特色。在有些旧墙上我们还能看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以钢为纲”“以粮为纲”等标语口号。其中“以钢为纲”反映的是 ()A.“一五计划”B.“三大改造”C.“大跃进”运动D.“文化大革命”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史料实证。“以钢为纲”是1958年党中央提出的口号,全国掀起“大跃进”运动,C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的基本
本文标题:2019年春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6 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1124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