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市崇明区2019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崇明区2019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按要求填空。(1)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吾尝跂而望矣,______。(荀况《_____》)(3)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中营造凄冷氛围,蕴含词人孤寂难耐心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答案】(1).吴宫花草埋幽径(2).不如登高之博见也(3).劝学(4).可堪孤馆闭春寒(5).杜鹃声里斜阳暮【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和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名句采用的是上下句填空式默写和情景式默写相结合的题型,解答时既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上句或下句,仔细回忆自己背诵的相关内容,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还要注意下列字的正确写法:幽、堪、孤、鹃、暮。按要求选择。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赵乔迁新居,邻居们前来道喜,祝贺他道:“维鹊有巢,维鸠居之。”B.小钱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老师告诫他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C.小孙对上司指出缺点耿耿于怀,同事劝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D.小李被训斥之后才安心读书,父亲抱怨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学与问相连,,,,,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①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②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③创造都是旧材料的新综合④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A.②④①③B.④①②③C.②①④③D.④②③①【答案】2.C3.B【解析】【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弄清楚诗句或名言的意思,然后依据语境,看准对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A项,“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出自《诗经》,意思是喜鹊筑成巢,鳲鸠来住它,用来祝贺别人乔迁之喜,显然不恰当。B项,“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出自《老子》,意思是如果对事情的完成能像对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做砸的事了,强调的是做事要慎始慎终,句中用来告诫“做事不踏实,好高骛远”不恰当。C项,“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出自《老子》,意指真实的话因为揭示了现实的残酷,所以不美妙动听;美妙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不可信。句中说小孙对上司指出缺点耿耿于怀,同事用此句来劝说,使用正确。D项,“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出自《论语》,意思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得不到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句中用来指小李被训斥之后才安心读书,使用不恰当。故选C项。【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所给材料,了解大意,找到各句之间的联系,结合上下文确定答案。本题所给句子中,④和①句子结构相似,应排在一起,且④中“学问”和横纵上文“学与问”相照应,故④应排在前面,由此可确定④①的顺序。再结合横线的后文来看,后文先说“思想”,后说“创造”,因此②应放在③的前面。故答案为B项。【点睛】第2题以排序的形式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握所给文段的基本内容,将所给需要排序的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人是否有权想信什么就信什么?①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常有人称这种“权利”是固执无知者的最后避难所,当这些顽固分子被如山的证据和汹涌的意见包围时,他们会说:“我就是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别人怎么说我不管,我有这样相信的权利!”问题是,他们真有这个权利吗?②我们承认,人都有“知道”某些事情的权利。我有权知道自己的雇佣合同条款,医生对我的病情诊断,我在学校里得的分数,是谁在控告我,我的罪名又是什么等等。③然而,信仰..并不是知识。就像分析哲学家摩尔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的那样,你不能说“天在下雨,但我不相信天在下雨”,这么说是荒谬的。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信仰可以是错误的,可以缺乏证据或逻辑思考的支持。它们还可以是道德败坏的,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恐惧同性恋的信仰,比如相信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消灭意志”、严厉体罚,比如相信老人应该一律安乐死,又比如相信“种族清洗”是一种政治解决方案等等。④上面这些判断假定了信仰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行为。但其实,信仰往往不太像有意而坚定的行动,更接近一种态度或者精神状态。有的信仰(比如个人的价值观)并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它们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从同侪那里“获取”的,它们要么在不知不觉之间被我们吸收,要么由体制和权威反复灌输,要么通过道听途说为我们接受。因此我认为,“获取并抱持信仰”未必是错,错的是“明知道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不肯怀疑它们、抛弃它们”,这些都是有意的、不道德的行为。⑤“你算老几,能告诉我该信什么?”狂热的信徒这样反驳。然而连这个反驳也是错的,它假定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而忽略了“现实”这个角色。我们的信仰旨在反映现实世界,正是在这一点上,信仰可能陷入混乱。有些信仰是不负责任的,更具体地说,有些信仰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获得和保留的。比如一个人可能无视证据,接受流言、谣传、或是来源可疑的证词,他可能忽视某个信仰和他的其他信仰互不相容,可能接受一厢情愿的想法,或者表现出对于阴谋论的偏好。⑥19世纪数学哲学家威廉·克利福德曾宣称:“无论任何时间地点任何人,只要没有充足证据就相信某事,就是错的。”我倒不是要恢复那种强硬的证据主义。克利福德这么说,是要阻止不负责任的“过度信仰”,也就是忽视证据,而用一厢情愿的想法、盲目的信念或情怀来刺激或是维护信仰。⑦詹姆士在探讨各种宗教经验时提醒我们,“信仰的权利”可以营造出一片宗教宽容的氛围。那些立足于教义的宗教曾对不信教的人施行压迫、折磨,并发动了无数战争,要终止这类暴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双方承认彼此“信仰的权利”。然而即使在这个背景下,我们依然不能宽容那些本身极不宽容的信仰。任何权利都有限度,而且和责任伴随。⑧不幸的是,今天的许多人滥用了信仰的权利,对责任却嗤之以鼻。他们往往用一句“我有信仰的权利”来为自己的顽固不化和错误知识辩解,这并不符合詹姆士对信仰的权利提出的要求。有人相信人类登月或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是政府虚构的事件,相信巴拉克•奥巴马是穆斯林,相信地球是平的,或相信气候变化是一场骗局。这些人所宣称的信仰权利是一种消极权利,其目的是排除对话,避免质疑,并禁止别人干涉自己的信仰和忠诚。这些人的心灵已经关闭,不再向外界学习。他们或许是“真正的信徒”,但他们不是真理的信徒。⑨和自由意志一样,信仰是人类自主权的基本成分,也是个人自由的最终根据。但是克利福德也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的信仰都不是一件只涉及他自己的私事。”信仰塑造态度和动机,引导选择和行为。人的信仰和知识都是在一个认识共同体内形成的,并且反过来影响着这个共同体。信仰有信仰的伦理,无论是信仰的获得、维护还是放弃,都有规矩可循。这套伦理既产生了我们信仰的权利,又对它提出了限制。如果有的信仰是假的、道德败坏的、或不负责任的,那它们就也是危险的。我们没有信仰它们的权利。(有删节)4.第③段加点词语“信仰”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5.下列对第④段论证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上文分析的假定前提作辩证思考,使论证更严谨。B.采用对比论证,突出明知不对还维护的信仰是错的。C.采取以退为进方式,退一步进行论证进而明晰观点。D.举例论证,补充论述有的信仰非出自人的慎重选择。6.下列各项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A.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都是有意而坚定的信仰行为。B.有的信仰具有继承性,因此个人不必为此担负责任。C.宗教宽容强调信仰的权利,是解决暴行的有效方式。D.信仰与知识有区别,但二者形成于一个认识共同体。7.对第⑤段“狂热的信徒”观点的批驳是否严谨,请做出判断并做简要分析。8.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4.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对的5.B6.D7.示例一:严谨。首先,对其假设前提“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的荒谬进行批驳,指出其错误的实质在于忽视了信仰旨在反映“现实”,因此信仰可能陷入混乱乃至不负责任。并引用威廉•克利福德的话论证观点,进一步论证忽视证据的信仰是应该阻止的。整个批驳过程层次有推进,论证严谨。示例二:不够严谨。首先,提出其假定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但对这一假定的错误之处未作阐明。同时,虽然指出其忽略信仰反映“现实”,但是,对信仰反映“现实”的重要性未做分析以及对这一忽略为何能够导致信仰混乱或者不负责任未作分析。因此,整个批驳过程略显严谨不足。8.首先否定“有相信的权利”的观点;之后从“信仰渴望真相,但并不蕴含真相”“明知信仰不对还要加以维护是有意的、不道德的”“信仰是有限度的,要与责任伴随”三个角度批驳对方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没有想信什么就信什么的权利。【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确定题目考查的是哪一个概念,然后仔细阅读原文,找到此概念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来分析。本题所考查的概念是“信仰”,在文章的第三段。从上文来看,文章先提出“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这一问题,然后列举了顽固分子只相信自己的判断的现象;从下文来看,作者指出“信仰”可以是错误的,比如相信养育孩子的正确方法是“消灭意志”、严厉体罚等,由此可概括出本文所说的“信仰”,就是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东西,或是相信自己的判断。【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全篇还是某一段落,然后要在整体相关段落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答案。B项,“采用对比论证”错误,第④段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手法,而是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故选B。【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A项,“有意而坚定的信仰行为”错误,原文说的是“它们还可以是道德败坏的,比如性别歧视、种族歧视或恐惧同性恋的信仰”,并不是“有意而坚定的”。B项,强加因果且无中生有,“个人不必为此担负责任”没有依据,文中说的是“任何权利都有限度,而且和责任伴随”。C项,“是解决暴行的有效方式”与文意不符,文中说的是“要终止这类暴行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双方承认彼此‘信仰的权利’”,并且提到“我们依然不能宽容那些本身极不宽容的信仰”,可见宗教宽容并不是“解决暴行的有效方式”。故选D。【7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对“对第⑤段‘狂热的信徒’观点的批驳是否严谨”做出判断和分析,考生解答时需要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从是否先树立了批驳的靶子,是否分析了问题的实质,是否引用了事实或道理进行了论证,整个批驳的层次是否清晰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果能够做到先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又分析了问题的实质,并引用事实或道理进行论证,论述层次清晰,就可以说论证严谨,反之则论证不严谨。此题考生可以答论证严谨,也可以答论证不严谨,如答“严谨”,则可答第⑤段先反驳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然后分析了实质,并引用了名人名言进行了论证,思路清晰等;如答“不严谨”,则可答虽然指出了“信仰的成立应该依赖某个人的权威”,但没有深入阐述,论述思路不够清晰等。注意,考生无论选择哪一种观点,都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原文进行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8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清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考生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划分层次,然后归纳概括。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开头两段为第一部分,提出“人有权利相信任何他想要相信的东西吗”的问题,然后进行否定。文章
本文标题:上海市崇明区2019届高三语文二模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30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