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2019届长宁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______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____________·登建康赏心亭》)(3)杜甫《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出了作者想象中妻子独自望月怀人时的状态。【答案】(1).吾尝跂而望矣(2).玉簪螺髻(3).水龙吟(4).香雾云鬟湿(5).清辉玉臂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跂、簪、螺、髻、吟、鬟等词,都要格外留意。按要求选择。(5分)2.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刘经理想提拔刚来半年的小李,副经理发来短信:“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B.王老师在和同事意见相左时,总能小心地避开争议,团结同事,可谓“君子和而不同”。C.陈教授做研究有时会参阅一些跨界的学术资料,他深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D.老庄方正持重,可单位里仍然时有闲言碎语传入他耳,他不禁感慨:“树欲静而风不息!”【答案】B【解析】【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名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解答该种题型,考生首先要能理解选项中所提供的名句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加以分析理解该句的意思和语境是否相同。A项,“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材须待七年期”意思是要知道是不是真玉,要烧三天才知道;要分辨是不是人才,需要七年的时间。主要是要告诉我们,分辨人才,是个长时间的事情。真正认识一个人,分辨一个人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谚语说“日久见人心”,是同一个道理。名句使用恰当。B项,“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选项说王老师面对争议,总是小心避开,与名句不符。C项,“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思是别的山上面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使用正确。D项,“树欲静而风不息”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使用正确。故选B项。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在技术伦理观层面,“以道御术”的观念始终统辖着技术活动的职业伦理意识、生态伦理意识和社会伦理意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中国古代诗意技术得以畅通无阻地顺利前行②并在更高的层面上追求一种审美的精神境界③在伦理道德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之下④始终没有偏离“善”的轨迹A.④②③①B.④③①②C.①④③②D.③①④②【答案】D【解析】【详解】该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解答连贯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纳,先在小范围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该段围绕伦理道德的制约作用谈论,空白处前面是具体阐述,因此第一空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③在最前面,是前提条件。④②是承①句说的,①在前,④在后;②中的“并”表明应跟在④后。正确的排序应为:③①④②。故选D项。【点睛】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二阅读7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李义天①世界哲学大会期间媒体发布的“中国民众最关注的十大哲学问题”里,有这样一条:人为什么要讲道德?②说来话长。我们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里。我们总是把生活中的人、事、物区分为“好的”或“坏的”,总是借助“善”与“恶”的视角来评价和理解这个世界上发生的种种情形。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以及较为长远的社会预期。这就是人类数千年甚至数万年来的生活状态。③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每一位对生活有所经历和思考的普通人也会给出自己的答案。然而,这个问题之所以引人入胜,是因为当我们如此提问的时候,内心其实已经生出了另一个与之相关的问题:“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④提出后面这个问题并不会让人感到愉快,但它却必须得到严肃认真的对待。这不仅因为两个问题其实“一体两面....”,更是因为它们共同向我们揭示了一个事实,即道德乃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的反思和选择的产物。人类并非天生完美,更谈不上是一种始终向善的生物。资源的有限、利益的排他、人情的纠缠,往往会影响我们,使我们即便懂得了道德的知识和原则,也依然不能按照这些知识和原则所提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所以,我们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就生活在一个道德的世界中。我们赖以存在的道德世界,以及我们具体实施的道德活动,实质上,全是我们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了前者的后果。这恰恰表明,人是具有能动性的自由存在者;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相应的,“讲道德”成为人这种生灵不仅显著而且引以为豪的标志,也正是因为它构成了对人性本质的展示和呈现。⑤为了表明“讲道德”是人更愿意(或至少是经过教育和劝说之后更愿意)选择的生活方式,伦理学家给出了许多论证方案。其中一种典型方案是,将“讲道德”与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以及人类生活的繁荣联系起来;通过描述和阐释道德对人类的自我提升、自我成就、自我超越的关键作用而证明“讲道德”的必要性。这就是所谓的“崇高性论证”。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会强调伦理美德与实践智慧,为什么孔子和孟子会强调“仁义礼智”或“心之四端”,为什么康德会把“可普遍的道德立法”列为理性行为者的自由本质,为什么宗教家往往设计一些经由道德实践而获得解救的修行之途。因为他们都试图表明,在推动人类走向崇高、臻于卓越的过程中,道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⑦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论证方案可用于说明“人为什么要讲道德”。那就是“脆弱性论证”。与“崇高性论证”相比,后者的着眼之处不是个体的完善、集体的兴旺或生活的繁荣,而是个人的生存、集体的维系或生活的延续。它的基本逻辑在于告诫人们,如果缺少道德,个体将无法继续生存,集体将分崩离析,整个人类生活将退回到“丛林状态”。原因在于,就其个体而言,人无论是在体力上还是在智力上都是极为有限和脆弱的。恰恰是这种有限性与脆弱性,使人必须通过某种方式联合起来,建立互相帮扶和约束的秩序,结成拥有一定规则的集体和社会,从而确保每位成员的安全与发展。⑧所以,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启蒙思想家会强调各种社会契约的设计及其合理性,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道德”的人类的存活与繁荣,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生存竞争中胜过了那些“不讲道德”的物种或人种罢了。⑨两种论证并非决然分隔。在回答“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时,它们只是不同侧重的回答方式。对于许多影响深远的道德理论而言,其答案的内容往往兼而有之。在一个思想偏好日趋多元、文明互动日趋频繁的现代世界里,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激发人们的思考,从而展现道德哲学的魅力。(有删改)4.第④段中“一体两面”在文中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第④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6.能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A.如果我们讲道德,那么我们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B.“人为什么要讲道德”是所有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的。C.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D.诠释道德,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7.下列不符合...本文关于“崇高性论证”阐述的一项是()。A.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B.真正的美德不可没有实用的智慧,而实用的智慧也不可没有美德。C.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D.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8.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答案】4.“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看似问了两个问题,其实问的是同一个内容,即人讲道德的原因。5.以人类并非天生完美,会受利益、人情等影响的一般事实证明了人类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讲道德的。据此推论,人类如果讲道德,那一定是经过权衡、反思之后选择的结果。从而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6.C7.A8.本文开篇直接抛出论题——人为什么要讲道德;然后以数千数万年来“讲道德”在建立人际关系、伦理秩序、社会预期上有其作用的事实回答了论题;继而通过反向追问“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推论出人类延续多年的“讲道德”是人反思和选择的结果,而非“天生地”或“必然地”;最后以“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两种论证方案表明人为什么更愿意选择“讲道德”。【解析】【4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首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重点阅读词语所在的段落和前后相关语境,捕捉该词语的含义。本题要求联系下文理解“一体两面”的含义。“一体两面”字面意思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结合语境,谈的是关于人要不要讲道德的问题,作者生出的两个具体问题是,“人为什么要讲道德”和“人可不可以不讲道德”,这看似是两个问题,其实是统一在同一个内容里,都是探讨人讲道德的原因。【5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本题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④段是如何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的?细读该段内容。该段内容先运用“人类并非天生完美,会受利益、人情等影响”等事实论据,来证明人类并不是“天生地”或“必然地”要讲道德的。而人类之所以讲道德,那是人类在“讲道德”与“不讲道德”的两可之间经过权衡、反思而选择的后果。以此证明道德是奠基于自由意志和自由选择的产物。【6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推断能力。本题要求选出能依据文意作出的一项推断,也就是说有三个选项依据文意是推断不出来的。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要将选项的分析内容,带入选文比对理解。A项,意思是说只要讲道德,就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文中第二节只是说“道德的存在,帮助我们建立起较为稳定的人际关系、较为合理的伦理秩序”,并不代表只要讲道德,就能建立起稳定的人际关系。B项,“是所有伦理学家都曾回答过的”说法太绝对。文中第三节是说“几乎所有的伦理学家都曾直接或间接地回答过这个问题”,“几乎所有”并不等于“全部”。C项,第9节“我们需要更多的、有价值的论证方案来回应这个问题”能推断出“相关论证方案并非只有“崇高性论证”和“脆弱性论证”说法正确。D项,“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比功利主义者更加客观”分析有误。第8节“功利主义者会强调道德对于趋利避害的基本人性的遵循与束缚”表明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的观点比较客观。“而那些受进化论影响的学者则试图证明,我们这种‘讲道德’的
本文标题:上海市长宁区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313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