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成都七中高2020届2018—2019学年度下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共30个小题,每个小题有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每小题22分,共计60分。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答案的代号涂黑。下图为中国贫困县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有关贫困县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南多,西北少B.分布在地势的阶梯处C.主要分布在山区D.集中分布在北方2.图中有关甲、乙、丙三个区域贫困原因叙述正确的有①甲地贫困人口数量大②乙地生态环境脆弱③丙地地表崎岖④三地交通欠发达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1.C2.D【解析】试题分析:【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贫困县的分布特点,结合我国的地形分布特点,可知贫困县主要分布在高原和山区。【2题详解】甲区域属于青藏高原、丙区域属于云贵高原、乙区域属于黄土高原,三个区域生态环境都较脆弱,交通都比较闭塞,云贵高原因岩溶地貌发育而地表崎岖。考点:该题考查中国地理概况。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经过课外调查得到某一河流各月平均径流数据,绘制成下图(图中数字表示月份,同心圆数值自内向外增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关于该河流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年有两次汛期,径流量大B.泥沙含量大C.水位不稳定,季节变化大D.冬季有结冰期,出现断流现象4.关于该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农产品单产高,商品率低B.土壤盐碱化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C.冬小麦种植面积广,是我国冬小麦主产区之一D.热量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答案】3.C4.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重点考查状坐标图的判断和分析能力【3题详解】由图可知该河流一年有两次汛期,一次是在3、4月份属于春汛,一次是在7、8月份属于夏汛,但是汛期时间都较短;该河流水位不稳定,季节变化大,河流各月的径流量均大于零,所以没有出现断流现象;图中没有具体径流量的数值,河流径流量的大小不能够确定,故选项C正确。【4题详解】根据中国不同区域河流的水文特征,结合读图可知该河流应当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所处纬度较高,温度较低,因而热量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该地区大部分属于中温带,春小麦种植面积广,是我国春小麦主产区之一;东北地区地广人稀,人均粮食占有量多,商品率高;黑土流失、湿地减少是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故选项D正确。【点睛】水文特征主要从流量大小、水位高低、汛期有无或长短、有无结冰期等几方面入手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水(雪)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5.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地形C.大气环流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6.下列对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②甲地小雪,乙地小雨③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④甲、乙两地风均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5.B6.A【解析】本题考查影响降雪的因素【5题详解】甲地为盆地,乙地为山地,,由于山岭阻挡,甲地受冬季风影响小,乙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故甲地气温较乙地气温高使雨雪分界线在甲地凸向高纬度,乙地凸向低纬度,故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故选B。【6题详解】结合等压线、雨(雪)量大小分布状况、雨雪分界线判断,甲地为中雨,乙地为中雪;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因乙地等压线较甲地密集,乙地风力较强。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选A。下图为“雅鲁藏布江局部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7.若图中甲岛为一江心洲,其与图中最高点之间的相对高度可能为A.430mB.610mC.830mD.1210m8.关于图中河流,描述正确的是A.河流地处亚热带,无结冰期B.图中河段流速较慢C.图中河段航运价值较大D.该河最终流入东南亚9.此地种植业生产较周边地区发达,其主要自然条件是A.地势较高,生长期长,作物品质优良B.光照丰富C.人口稠密,劳动力较丰富D.积温较高【答案】7.C8.B9.D【解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沙丘分布为例,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及应用【7题详解】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断:图中最高点在东北部,海拔为4200~4400m,甲地为江心洲,海拔为3400~3600m,相对高差为600~1000m,但考虑到江心洲海拔较低,接近河流水面,故高差取较大值,接近1000m,故选C。【8题详解】图中地段雅鲁藏布江落差较小,流速较慢,B正确;河流地处青藏高原地区,有冰期,A错误;雅鲁藏布江结冰期长,且山高谷深,航运价值较小,C错误;雅鲁藏布江流出我国境内后为布拉马普特拉河,下游与恒河汇合,注入孟加拉湾,D错误;综上,本题选B。【9题详解】此地位于河谷中,海拔较低,积温较高,农作物能够成熟,所以种植业较发达,D正确;该地海拔高,热量不足,作物生长期较周边地区短,A错误;该地及其周边地区均光照丰富,B错误;人口与劳动力为社会经济因素,并非自然条件,C错误;综上,本题选D。马铃薯块茎生长最适宜的气温是16~18℃,当温度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下图为“我国马铃薯种植分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0.马铃薯在华北平原种植最佳的时期是①3月播种,5月收获②6月播种,8月收获③9月播种,11月收获④11月播种,次年2月收获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11.西南混作区是一作、二作(“作”代表熟制)的混合区,影响其混作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B.光照C.地形D.土壤【答案】10.B11.C【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农业区位中的热量条件:马铃薯块茎生长最适宜的气温是16℃—18℃,当温度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华北平原春秋季节的气温适合马铃薯生长,3月播种,5月收获,或9月播种,11月收获;6—8月,气温过高,马铃薯块茎停止生长;11—次年2月,气温过低,不适合马铃薯种植,①③正确,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影响作物熟制的因素。“作”代表熟制。西南地区地势起伏大,气温随海拔变化较大。海拔较低的地区,气温高,成为二作区,海拔较高的地区,气温低,成为一作区,故C正确。下面是我国某区域≥10℃积温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2.导致该区域≥10℃积温西部低于东部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D.植被13.关于图中B所在地形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B.沟谷发育的高原地区C.河流水量大、含沙量大D.农业以畜牧业为主【答案】12.C13.B【解析】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12题详解】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判读。据图经纬度判读该区域东部为华北平原,西部为太行山、黄土高原区域,海拔较高,气温较低,东部海拔低,气温较高,由于地形的差异才导致二者积温的差异。东西部地区纬度位置相同,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植被状况不是影响气温的主要原因,因此A、B、D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根据经纬度判断,B位于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秦岭以北,位于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mm,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沟谷纵横,位于温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小,季节变化大,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综上,本题选择B。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略图。完成下列各题。14.乌梁素海湿地的主要作用是A.为灌区提供灌溉水源B.调蓄黄河洪水C.汇集灌溉余水D.发展航运和水产养殖15.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A.推广耐盐作物B.完善排水系统C.增加灌溉水量D.增施有机肥料【答案】14.C15.B【解析】【14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湿地的作用。本题材料集中于讲河套地区的灌溉,河套地区从黄河引水灌溉。由于该地区是土地盐碱化的易发地区,正好有乌梁素海湿地汇集灌溉余水,从而减轻灌溉区的土地盐碱化,C正确;水对于湿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水则为湿地,没水则很容易被破坏成为旱地。乌梁素海是我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从湿地引水灌溉的做法是不合理的,A错误;乌梁素海湿地位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交界地带,大陆性气候较强,降水量较少。且湿地不处于河流主河道上,对洪水的调蓄作用有限,B错误;河套地区水量少,航运和水产养殖价值低,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C。【15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河套平原地区土壤含盐量大,虽然降水少,但常因灌溉水入渗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上升将土壤中的矿物质、盐分等带到地表,加重土壤盐碱化程度。须修建排水系统,排除多余的灌溉退水、雨季地表径流和过多的地下水,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盐碱化,B正确;推广耐盐作物并不能防止土壤盐渍化,只能起到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作用,A错误;增加灌溉水量和增施有机肥都会加重土壤盐渍化的程度,C、D错误。综上所述,本题选B。16.下列以对联的形式描绘我国各省区的突出特点,以下四句对联描写的分别是①“苍松雪岭,沃野千里稻谷香”②“碧草毡房,春风马背牛羊壮”③“琼海独具大手笔,五指擎天”④“石林自有高材生,群峰拔地”A.内蒙古、黑龙江、海南、云南B.内蒙古、海南、黑龙江、云南C.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D.云南、黑龙江、内蒙古、海南【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的行政区划的特征【详解】黑龙江位于黑龙江省(龙江),该省是我国主要粮食基地(稻谷),土壤肥沃,耕地众多(沃野),大小兴安岭常年被积雪覆盖(苍松雪岭),位于黑龙江省,故①描述我国黑龙江省;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广布,特色建筑是蒙古包(碧草毡房),以畜牧业为主(牛羊壮),故②描述我国内蒙古省;琼是我国海南省简称,五指山位于海南省中部。故③描述我国海南省;“石林”是云南省昆明的著名景观,是我国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故④描述的是云南省。对联中描写的分别是我国的黑龙江、内蒙古、海南、云南。故本题选为C。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7.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东部气温年较差小,西部气温年较差大B.东部河流结冰期长,西部河流结冰期短C.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城市化水平高D.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种植业发达18.某年6月至8月,一艘邮轮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下列对沿途地理现象的描述可信的是A.经南海时,遭遇梅雨阴雨连绵B.经阿拉伯海时,多逆风逆水C.经红海时,可见沿岸大片森林D.经地中海时,遭遇连日狂风暴雨【答案】17.C18.B【解析】【17题详解】“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分别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和欧洲西部的沿海地区,我国东部沿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较差大,欧洲西部沿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年较差小;我国东部沿海和欧洲西部沿海地区河流都没有结冰期;我国东部人口稠密,欧洲西部人口也密集,欧洲西部乳蓄业发达,欧洲西部以技术导向型产业发达,我国城市化进程快,而西部城市化水平高,A、B、D错误,故本题选C。【18题详解】从福州出发,经孟买到威尼斯,经过印度洋,而印度洋夏季属于季风环流,洋流流向呈顺时针方向,而从印度洋北部经过,恰好逆风逆水,红海地处热带沙漠气候区,地表以荒漠为主,地中海气候区夏季炎热干燥,而梅雨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故B项正确。下图为世界某区域,K城海拔1048米。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9.很早以前居住在K城附近的印第安人就发现这里的冬季常出现一种神奇的气流,能使厚达10厘米左右的积雪在一天之内融化。因此称之为“吃雪者”。“吃雪者”形成的原因是A.暖流流经增温B.暖锋过境增温C.背风坡气流下沉D.反气旋气流下沉增温增温20.当流经K城的河流进入主汛期时,居住在K城附近的人们最可能开展的活动是A.东去种麦B.南下踏青C.西山牧羊D.北山滑雪【答案】19.C20.C【解析】【19题详解】根据图中经纬度信息,可以判断该地区为美国西部落基山脉附近。由图可知,K城位于冬季盛行西风的背风坡,寒冷气流在翻越山脉后,成为下沉气流,起到增温作用(焚风效应,见扩展),使积雪融化,故C项正确;受山脉阻挡,沿岸的阿拉斯加暖流对K
本文标题: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297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