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新人教版
说和做备课组七年级备课组主备人廖宗碧执教者课题2.说和做单元(章节)课时授课时间教师复备栏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词语。2.了解臧克家与闻一多,了解写作背景。3.了解对比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感知文章的内容,领会闻一多的精神品格,体会文章的中心。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精致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语段的作用。3.品味语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学重、难点1.感悟文意,理解闻一多的精神品格。2.掌握作者的选材角度及记叙重点。3.品味语言,揣摩重点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语言的形象美、抒情美及音乐美。教学方法主要教法学案主导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学法指导资料助学法,小组讨论法,归纳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由教师播放歌曲《七子之歌》,学生齐唱、听后谈感受引入本文教学。二、朗读课文,积累词语1.教师选几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听读。教师示意学生积累词语:(1)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校订(jiào)地壳(qiào)宝藏(zànɡ)热情澎湃(pénɡpài)仰之弥高(mí)(2)积累词语。锲而不舍:镂刻不停,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兀兀,劳苦的样子。穷年,终年,一年到头。沥尽心血:滴尽了心血,比喻付出了全部精力。沥,滴。群蚁排衙:文中指整齐地排列着。衙,衙门。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赫然:形容令人惊讶或引人注目。潜心贯注:精力集中,用心专而深。心会神凝:心思精神完全会聚和集中起来。迥乎不同:很不一样。迥,差得远。迭起:一次又一次地兴起、出现。慷慨淋漓:充满正气,情绪激昂,痛快淋漓。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星宿名,泛指天空。2.3.1.文章2.3.4.1.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写了闻一多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写2.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闻一多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表现闻一多先生“革命家的课文两部分之间,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是对前一部分的全面概括,然后指出这只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句领起了文章的后一部分。这两个句子关联得十分紧密,“仅……还……”“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这都是起关联作用的词语,“学者的方面”“革命家的方面”这是呼应紧密的提法。作者在两个部分之间,用了总承上文和总起下文的句子,在两句之间又注意彼此的关联,使衔接紧密,过3.记叙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4.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作者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组织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叙述的纲领,第七自然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第八、九两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纲,最后一自然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3.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4.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学生细细揣摩,互相交流、展示后明确):1.“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的“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望闻问切”是比拟的说法,把我们的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研究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4.“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课文中引用“漂白了的四壁”,意在表现闻一多先生从事学术研究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5.“潜心贯注”和“心会神凝”意思相近,都是说用心极专极深,除学术研究外,没有别的任何事情使他分心。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深入探究文章的中心,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品味本文的语言。第二课时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及中心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这一节课,我们要深入钻研课文,具体而深入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与品格。二、合作研讨,深层探究1.学生朗读1~7自然段,思考:(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著作等身,可以记述的事情有很多,作者为什么单选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2)作者从哪些方面详细叙写闻一多先生编写《唐诗杂论》时的情(3)略写闻一多先生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说明什么?学生共同研讨,明确:(1)作者所选材料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这三件事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孜孜不倦钻探宝藏的治学精神表现出来了。(2)写闻先生研究唐诗,并没有写他研究的详细内容,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突出了闻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零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3)简略介绍写作《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两书,意在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表达的侧重点与介绍写《唐诗杂论》不同。教师小结:作者这样写,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给人印象深刻。2.学生齐读第二部分,思考:闻一多先生后期的思想品格较前期发生了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了累累硕果。后期则投身于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教师小结: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各选取闻一多前后期具有典型性的三件事来写,并作繁简处理,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议论和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反复揣摩,相互交流,自由发言,互相补充,最后再共同总结。预设:生1:文章的语言很形象,如对闻一多语言、肖像的具体描写,形象再现了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生2:作者巧妙地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将叙述语言形象化,如“吃尽”“消化尽”“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望闻问切”等词语的运用,就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目的与决心。生3:我喜欢“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这几个句子,因为这一细节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的态度。……四、朗读课文,再次感受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格,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学了本文,我们不仅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技法,更重要的是要学习闻一多先生崇高的品格与精神,并把它们贯彻落实到我们平时的实际行动当中。六、布置作业1.完成本文的课后练习及相应的作业练习。2。积累本文重要的生字词。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三七文档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2 说和做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教案 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8008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