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对科层组织运作动态的分析 ——以 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 科层组织
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从抽象到具体:对科层组织运作动态的分析∗——以《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科层组织的动态》为线索王旭辉在对组织管理或组织绩效的诸多讨论中,科层制(官僚制)①经常被设定为压抑人性和组织变革的替罪羊角色。②那么,我们惯常理解的“科层制”在现代组织运作中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仅从研究科层制的重要学术群体——“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成果中,选取《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科层组织的动态》这两本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评介。首先,在参照韦伯经典讨论的前提下,本文将简要回顾社会学视角下对科层(制)组织(Bureaucraticorganization)的某些研究,澄清几个概念。然后,重点梳理两项具体研究,讨论这两项研究的分析策略。昀后,还会对科层组织研究的基本演进格局进行简短讨论。一、从韦伯到哥伦比亚学派:兼论几个概念总体而言,有关科层制的理论争论和经验研究相对比较集中(李友梅,2001:5-23)。其中,昀典型的就是韦伯对现代科层制的理论研究、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法国组织社会学派的研究(杨甜甜,2006),以及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科层制的批判分析。韦伯留给我们的是科层组织抽象的和整体的形象,哥伦比亚学派将科层组织灵活性的一面展示给了我们,以克罗齐埃为首的法国组织社会学派呈现了科层组织僵硬的一面,后现代主义者则宣扬彻底地将科层组织“驱逐”出现有的组织生活。纵观已有的组织社会学研究,关于科层制的讨论主要涉及以下论题:科层组织兴衰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层制在现代组织运作中的功能和影响、科层化和科层规则的动态演变、科层组织运作的内部环境(部门关系、群体关系)和外部环境(市场、文化、社会制度)。遗憾的是,在一些研究中,科层制、官僚制、科层(制)组织、科层官僚、科层规则(规范)、科层化、科层机器或科层体系这些概念经常被互换乃至误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对科层现象的深入讨论。基于此,本文将在韦伯和哥伦比亚学派讨论的基础上,首先澄清几个概念。作为科层组织分析的起点,韦伯的相关讨论无疑提出了组织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分析框架。③在一生的学术探索中,韦伯关心的“组织社会学”问题主要是工业社会的组织为什么不同于传统社会。④通过把“官僚制”等同于现代官员体制,韦伯企图使争论不休的概念中立化。在他看来,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理性化过程的表征,科层制对应一组理性规则体系和价值设置,指向一种权力依职能和职∗在此,感谢邱泽奇教授在我进行文献阅读和文章写作的过程中所给予的启发、督促、修订,感谢同门读书会的批评及修改意见,感谢王楠在文献引用方面所给出的建议。这两本书所对应的英文原名分别为:PatternsofIndustrialBureaucracy,TheDynamicsofBureaucracy:AStudyofInterpersonalRelationsinTwoGovernmentAgencies.①科层制和官僚制都译自同一个英文词汇“Bureaucracy”;严格来说,科层制这一概念是中文语境下的一种“意译”,并不对应英语语境中的某一概念。在英文语境下,Bureaucracy一词最早被广泛使用,并逐渐派生出Bureaucrat(官僚)、Bureaucratic(官僚式的、科层制的)、Bureaucratism(官僚主义)和bureaucratization(官僚制化、科层化)等术语;大体而言,组织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层制”概念意指遵循理性原则的“现代官僚制”,韦伯使用法理型权威改造了传统的“官僚制”,同时强调科层规则和理性的“守法者”两个方面(参见,阿尔布罗,1990:1-2;布劳、梅耶,2001:译者序言,1-14)。②长期以来,出于对官僚文牍主义的厌恶,官僚制这一概念经常被视为组织僵化和低效率的代名词。③在韦伯“理想型”科层制面世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科层制的性质、功能、局限性和替代形式,成为最为便捷的组织社会学研究路径(参见邱泽奇,1999);对其加以质疑的代表作,是默顿的一篇短文——《官僚制的结构和人格》。④韦伯对官僚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本著作中:《重组德意志的议会和政府》(1918)和《经济与社会》(1921)。1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位进行分工与分层、以专业分工和正式规则为管理基础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①显然,韦伯所谓的科层制并不等同于科层组织②这一概念,也不明确指向特定的组织形态;而实际运作的科层组织,则指向具体的社会协作实体。所以,如果以科层组织实际运作的多样性来批评韦伯对科层制的历史“预言”,在学术分析的意义上是不对等的。韦伯对科层制的论述集中于其“理性主义”(Rationalismus,包括目的理性和价值理性)概念上,其集中的体现就是以纪律化、程序化与可预期性为核心的科层组织。③这种“理性”来源于现有组织结构和规则的完善,同时又是一般社会“理性化”(Rationalisierung)进程的一部分。因此,把韦伯的理性概念简单地等同于效率概念④,对科层制进行批评,就有立场错误之嫌。如果说韦伯视理性规则为科层制的界定性特征,那么在市场与民主进程视角下,科层制就为现代社会组织勾画了基本的规范结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韦伯的论述无意将科层组织的运作细节引入他宏大的社会理论之中。将韦伯对科层组织的抽象概述与包括古尔德纳和布劳在内的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相对照,就可以在整个研究链条上,梳理出从一般社会到具体组织的思路转变。在哥伦比亚学派的研究中,“科层规则”和“科层化”是其核心概念。科层规则⑤作为科层组织的规范层面,代表了能够满足现代社会复杂需要的、合理且有效的方式以及维系理性科层制运转的基本原则(冯钢,1998),与组织的行动领域相对应。而“科层化”则指涉科层组织尤其是科层规则的动态演变,乃是将“共同体行动”(Gemeinschaftshandeln)转化为理性且秩序井然的“结合体行动”(Gesellschaftshandeln)的过程(韦伯,2004:65)。“哥伦比亚学派”从中观与微观层面入手,寻找解释因素来分析组织的科层化程度差异,并凸显科层规则的动态演变。⑥出于这一学术旨趣,古尔德纳和布劳等人在不同类型科层组织中的优秀实地研究,正是对韦伯理想型科层制实际运转所进行的具体讨论。二、科层组织是如何运作的?哥伦比亚学派主要关注“科层组织是怎样运作的”,与这一研究目标相呼应,他们的基本分析路径为:通过分析科层组织的内部运作,凸显科层制的动态属性。古尔德纳的《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关注一家石膏厂在管理者继替过程中,不断科层化的演进过程;布劳的《科层组织的动态》则比较分析了两个美国政府部门的内部人际关系和工作绩效变化,同样回应了科层制的动态面向和科层规则的执行层面。(一)《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科层规则的启动与强化《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一书是韦伯之后昀重要、昀有影响的研究著作之一。以一家石膏矿厂的管理模式和组织规则变迁为线索,古尔德纳为读者展现了从个人化信任基础上的组织运行到程序化和规范化组织运行的转变过程,并着重分析了组织内部不同群体适应或改造组织规则的方式,从而将韦伯的抽象科层制具体化。⑦通览全书,作者试图主要讨论的并不是科层组织的类型,而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科层规则可以被启用和强化,以及科层规则的实施需要何种条件、会带来何种影①它既是一种法理权威和职位等级秩序,又是一种基于专业分工和技术协调的管理构架。②依韦伯之见,科层组织的重要特点是按照明确的目标和效率原则进行组织设计与实施组织行为,而职位权力、职位关系则是科层组织的核心要素。③韦伯明确指出,“官僚制乃是大众民主制(Massendemokratie)之必然伴随物”(韦伯,2004:58)。④“官僚构造的拓展乃基于其‘技术的’优越性”(韦伯,2004:65),这一命题在韦伯有关科层制的论述中存在内在张力,饱受包括默顿、古尔德纳、布劳在内的很多学者的质疑。⑤综合而言,工业社会的科层规则主要涉及以下这些方面:职位聘用、层级控制、生产管理、资质录用、专业分工和薪酬制度。⑥在研究操作层面,科层化的衡量指标主要是规则的类型、数量和性质,科层化程度上升意味着科层规则对组织运作约束力的增强。⑦作者认为,他的讨论针对韦伯以下观点:正式科层组织规则可以建立在同意或强制的基础之上,并对所有组织成员产生“非人格化”的约束。2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3期响。古尔德纳认为,如果不了解科层规则对谁有效,规则代表了谁的目标和利益,科层制有效运作必须兼顾哪些人的支持,就不能有效地区分组织规则的有效性和建立方式,而这些恰恰是韦伯忽略的几个问题(Gouldner,1954:19-20)。①古尔德纳认为,即便是在同一家工厂中,科层制规则在不同部门、不同规范调节领域也不会等效(比如,“安全生产”规则就比“考勤规则”更容易被工人接受)。由此,他假定“科层规则的来源、所体现的价值以及波及到的人群差异”会影响到其具体运作的方式和有效性,这也就是他所谓的“科层制类型”(PatternsofIndustrialBureaucracy)。那么,科层规则在组织中是如何被建立起来并发挥作用的呢?古尔德纳将其分析放置在工厂经理、监督者、普通工人之间紧张关系消除的基本分析框架中,将科层规则的启动和加强与科层组织运作的行动面向相关联(p27),通过对具体组织规则实施合法性和有效性的探讨,试图抓住韦伯所说的从传统组织模式向法理权威模式过渡的核心问题所在。全书的故事是这样开展的:由于石膏矿厂效益不好,新任经理背负着上级公司指派的效益提升任务;同时,因为无法融入工厂原有的非正式关系网络,他的正规职位权力无法顺利转变为下级的权威认同和服从。为了确保生产能力的提高和赢得组织成员的忠诚,他只能制定详细的正式组织规则,对工人进行更为严密的监管,并逐渐培养听命于自己的“管理者群体”(p91)。然而,由于缺乏共同经历和信任,这些举措却进一步疏远了他与下级的关系,从而导致他通过加速科层化进程来确保组织变革的实现。以上对于科层化进程的描述是借助于比较分析方法实现的。石膏厂分地下矿场和地上加工厂两个部门,前者受到更多的非正式关系、密切互动的小群体和面对面协作的传统工作方式影响,后者则表现出更多的理性化特征和正式职位关系的约束。在管理继替发生之前,由于同质化的员工构成和共同生活在传统型城镇社区,石膏厂企业员工的职业关系和社会关系是高度交叠的;相应地,工厂的管理是仁慈的,遵循具体判断和情感化的处理原则(pp31-40)。这就是科层化进程启动的基本背景,也是作者对比分析两个部门科层化差异的前提条件。古尔德纳在该书第三部分的论述中着重分析了工厂中地上、地下两个部门工人对待具体组织规则(关于旷工、安全、抽烟、晋升和换岗的规则)的态度和反应,以此来区分两个部门应对规则变化的差异,进而阐释导致不同“科层制类型”的原因。地下矿场工作人员有着更强烈的自主传统和小群体认同,以及较高的工作风险(pp125-136),认为科层规则是对他们原有工作秩序的破坏,从而对继任管理者所推动的科层化进程更为抵制。作为全书讨论的重点,为了细化对正式科层规则的分析,古尔德纳分三种类型对石膏厂的科层规则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第一种,他称之为“赝品型”(Mock),即管理人员和工人都不真正执行不引起双方冲突的规则,比如“禁烟规则”;第二种为“代表型”(Representative),即管理上虽然可以强制实施,但工人群体也接受其合法性的规则,表现为工人对这些规则的自愿服从,比如“安全生产规则”;第三种科层规则被称为“惩罚中心型”(Punishmentcentered),即管理层以强制方式迫使工人接受的规则,但工人可以通过将其他惩罚手段加诸于管理者而进行抵制,比如新的“考勤规则”(在工人群众中引发了“限制工作量”的非正式规范)。有必要指明的是,在被研究的石膏矿厂中,虽然这三种科层规则类型都可见,但却并不分别对应着三种纯粹的科层组织类型。②无疑,在这项研究中,古尔德纳感兴趣的是“惩罚中心型”科层规则(p207),它同时包括了管理者直接针对工人的惩罚和工人使管理者受罚(抱怨和抵制)两个层面。既然技术
本文标题:对科层组织运作动态的分析 ——以 工业组织的科层制类型 科层组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8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