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药理学重点笔记复习各章总结
第一章绪论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即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的规律A.D.M.E.3.药效动力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规律4.新药临床试验:分为Ⅰ期(20-30健康者)、Ⅱ期(200-300病者)、Ⅲ期(400病者)、Ⅳ期(售后的临床监测)临床试验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1.首关效应(首过效应):某些药物口服后首次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量减少的现象2.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局部器官的血流量;体液pH;组织亲和力;体内屏障,包括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1)血浆蛋白结合的意义:①药物与血浆蛋白的饱和性:结合达饱和后,继续增加药物剂量,可使游离药物浓度迅速增加,引起毒性反应。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竞争性抑制现象:当两种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联合使用时,两个药物可能竞争与同一个蛋白结合而发生置换现象,使其中一种或两种游离药物浓度增高。使药理作用增强或引起中毒。3.肝药酶诱导:一些药物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加速其它同时使用的药物和自身的代谢,使药理效应减弱,这类药称为肝药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苯妥英、利福平、卡马西平、乙醇、奥美拉唑、咖啡因、地塞米松、肼屈嗪等。4.肝药酶抑制:一些药物则能抑制或减弱肝药酶活性,可使合用的药物代谢减慢,药物活性增强或出现毒性反应,这些药物称为肝药酶抑制剂。如氯霉素、异烟肼、奎尼丁、喹诺酮类药、红霉素、华法林、氟西汀、西咪替丁、别嘌醇等。5.肝肠循环:一些药物或代谢物能从肝细胞主动地转运到胆汁中,经胆汁排泄入十二指肠,再被吸收,这种现象叫肝肠循环。6.一室模型:用药后药物进入血循环并迅速均匀地分布到全身体液和各组织器官中,而迅速达到动态平衡。单次静脉注射后的药物二室模型:药物在体内组织器官中的分布速率不同,药物首先进入分布容积较小的中央室(全血及血流充盈的组织,如肾、脑、心、肝等),然后较缓慢地进入分布容积较大的周边室(如血流较少,缓慢的肌肉、皮肤、脂肪等)。地西泮7.生物利用度:指药物活性成分从制剂释放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一般以口服吸收的百分率(%)表示。8.表观分布容积:是指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D)与血药浓度(C)的比值。意指体内药物按血浆中同样浓度分布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并不代表真正的容积。意义:①可计算出达到期望血浆浓度时的给药剂量;②可推测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摄取程度。0.05~0.2(L/kgbodyweight),说明药物主要分布于血浆内;0.2~0.7,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0.55~10.0,主要分布于全身各部位。因此,Vd越大,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越明显9.半衰期: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它是临床用药间隔的依据10.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将多少升容积血液中的某药全部清除干净。用L/h或ml/min为单位表示11.稳态血浆浓度:等量多次给药时,血药浓度曲线先呈锯齿状上升,继而趋于平稳,不会持续无限上升,在4~5个半衰期接近稳态血药浓度(坪值)。稳态血药浓度的高低与每日总量成正比。稳态血药浓度高限与低限之间的差距与每次用药量成正比。5个半衰期规则!经过5个半衰期可达到稳态血药浓度(Css)!大约经过5个半衰期药物从体内清除!!当改变药物剂量时,仍需经过5个半衰期坟能达到新的稳态血药浓度12.负荷剂量:凡首剂1次使血药浓度达稳态水平的治疗浓度者。称负荷剂量。意义:使到达稳态血药浓度(Css)的时间提前。第三章药物效应动力学13.不良反应:指药物在治疗量的作用下发生的对人体有害的和意想不到的反应。①副作用:应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反应。②毒性反应:在用药剂量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情况下发生的机体组织、器官以器质性损伤为主的严重不良反应。③过敏反应:药物(有时可能是杂质)作为抗原或半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引起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称为过敏反应④基因毒性:药物、化合物、放射线对基因的直接影响,可发生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⑤药物依赖性:,某些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在患者连续使用后能产生依赖性,表现为对该类药继续使用的欲望。分为躯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指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有时根据治疗目的不同而互换的现象14.受体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高亲和性、可逆性15.受体的向下调节:指具有络氨酸激酶活性的受体在激动剂作用后发生细胞内吞而数目降低的现象16.竞争性拮抗剂:指能与受体有亲和力但不产生受体激动效应的可以阻止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药物。最大效应(Emax)不变,激动剂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右移非竞争性拮抗剂:指结合到受体蛋白上与激动剂结合位点不同的部位,阻止激动剂引起受体激动的药物。最大效应(Emax)下降,也引起右移17.量反应关系:随药物剂量变化而产生的效应变化。效价:药物产生最大效应一半时所需的剂量或浓度(EC50),也称效价浓度,其数值越小则强度越大。效能:药物产生的最大效应,有时也称最大效能18.质反应的量-效关系:人群中对一个给定剂量的药物产生质反应的比例。半数有效量ED50:引起50%效应(最大反应/阳性率)的剂量半数致死量LD50:引起50%动物死亡的剂量治疗指数: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19.耐受性:指在连续用药过程中,药物的药效逐渐减弱,需要加大剂量才能显效的现象耐药性:在化学治疗中,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的现象第四章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传出神经按神经递质分类①胆碱能神经(cholinergicnerve)所有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所有的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主要分布在汗腺*)运动神经②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noradrenergicnerve):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③多巴胺受体:DA受体M受体激动症状心血管系统:心脏:抑制,四负↓↓↓↓。呼吸系统:支气管平滑肌:兴奋时收缩支气管↓抑制眼睛:瞳孔、睫状肌收缩,缩瞳↓。消化系统腺体:汗腺、唾液腺、胃腺、呼吸道腺分泌↑兴奋胃肠平滑肌:兴奋时收缩,蠕动增加↑,括约肌松弛↓泌尿系统:膀胱逼尿肌:兴奋时收缩,蠕动增加↑,括约肌松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和分类1.作用方式1)直接作用于受体2)影响递质合成、代谢、转运和贮存2.分类拟似药(激动药)拮抗药第五章胆碱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1.M胆碱受体激动剂:毛果芸香碱、毒菌碱抗胆碱酯酶药:新斯的明、毒扁豆碱M胆碱受体阻断药:阿托品、东莨菪碱、山莨菪碱N胆碱受体激动剂:烟碱N胆碱受体阻断剂:琥珀胆碱(除极化型肌松药);阿曲库铵、筒箭毒碱(非除极化型肌松药)2.毛果芸香碱Pilocarpine作用:(+)M-R①眼缩瞳:虹膜括约肌收缩调节痉挛: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晶体变凸,屈光度增加,视远模糊②腺体:分泌↑③平滑肌:胃肠平滑肌兴奋,蠕动增加。支气管收缩(可诱发哮喘)用途:①青光眼闭角型(压缩型)前房角间隙狭窄开角型(开放型)巩膜静脉窦血管硬化②虹膜炎(与扩瞳药交替):防止虹膜与晶体粘连不良反应(吸收作用):其他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3.新斯的明Neostigmine:机制:可逆(-)AChE,ACh特点:兴奋骨骼肌强;(-)AChE;直接(+)运动终板N2-R;促运动神经末梢释放ACh;兴奋胃肠、膀胱较强;心血管、眼、腺体、支气管弱用途:①重症肌无力②术后腹胀气和尿潴留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④非去极化型肌松药过量中毒不良反应:过量时,恶心、呕吐、腹痛、肌肉震颤;肌无力加重(胆碱能危象)禁用: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梗塞4.难逆性抗胆碱酯酶药—有机磷酸酯类为什么有机磷中毒是危险的?体内过程:脂溶性高,可从机体各部位吸收;分布广;水解后毒性增强,但敌百虫水解后毒性降低中毒机制:与胆碱酯酶的酯解部位进行共价键结合;形成复合物,不易水解,ACh堆积,产生一系列症状。轻度:M为主;中度:M、N;重度:M、N、CNS①M样作用症状(毒菌碱样症状)瞳孔缩小,视力模糊,流涎,出汗,支气管分泌增加和支气管痉挛,引起呼吸困难,严重者出现肺水肿、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小便失禁、血压下降及心动过缓。②N样作用症状(烟碱样症状)肌肉震颤、抽搐、严重者出现肌无力甚至麻痹,心动过速。血压升高。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兴奋转为抑制。失眠、震颤、谵妄、昏迷、呼吸抑制及循环衰竭。防治措施:急性中毒碘解磷定:对于内吸磷、马拉硫磷、对硫磷解毒效果较好;对于敌百虫、敌敌畏效果较差;对乐果无效。氯磷定不良反应少,无刺激性,可肌注5.阿托品Atropine:竞争性阻断M-R药理作用抑制腺体分泌(敏感性不同):汗、唾液>泪、呼吸道>胃壁细胞⑴眼:①扩瞳:括约肌松弛,扩大肌保持原张力②升高眼内压:前房角变窄,阻碍房水回流③调节麻痹:睫状肌松弛,悬韧带拉紧,晶体扁平,屈光度,视近不清。⑵内脏平滑肌松弛:取决于其功能状态,痉挛状态时,作用明显明显胃肠输尿管、膀胱逼尿肌胆、支子宫平滑肌影响小对括约肌的作用(胆道、膀胱)⑶心脏:小剂量:HR↓,因为(-)突触前膜M1-R,ACh↑大剂量:HR↑,传导↑,因为(-)突触后膜M2-R,解除迷走N对心脏(-)⑷血管:小剂量:血管血压,无影响;大剂量:扩张血管(机制不明)解除小A痉挛、改善微循环⑸CNS:治疗量(轻度兴奋);大剂量(兴奋);中毒量(过度兴奋转为抑制)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口干;心悸;皮肤潮红;视力模糊;排尿困难、便秘;汗↓→体温↑;CNS兴奋转为抑制禁忌症:青光眼、前列腺肥大6.东莨菪碱Scopolamine特点:中枢:CNS(-),抗晕动、抗帕金森病外周:腺体、眼→较强;平滑肌、心血管弱用途:①麻醉前给药②止吐、防晕动症③抗帕金森病④中药麻醉7.山莨菪碱Anisodamine特点:有明显的外周抗胆碱作用内脏平滑肌、血管→较强CNS、腺体、眼→较弱用途:抗感染中毒性休克;解除胃肠绞痛8.N1胆碱受体阻断药美卡拉明(mecamylamine)樟磺咪酚(trimetaphancamsilate)速效、短效;反复用药易耐受;用于术中控制性降压、高血压急症不良反应多而严重(少用)9.N2胆碱受体阻断药⑴去极化型肌松药代表药:琥珀胆碱Succinylcholine机制:(+)N2-R→终板持久去极化→对Ach不应→肌松。Ⅰ相:去极化阻断;Ⅱ相:脱敏感阻断特点:初期→短暂肌束颤动,易产生耐受;抗胆碱酯酶药加强、延长其作用;治疗量无(-)神经节和释放组胺;大剂量(+)迷走N用途:气管插管、气管/食道镜检;全麻辅助药不良反应:HR↓、肌痛、眼压↑、血K+↑过量:呼吸麻痹遗传性胆碱酯酶缺陷者:肌松强而持久遗传性疾病:+氟烷→恶性高热⑵去极化型肌松药代表药:筒箭毒碱d-Tubocurarine机制:竞争性(-)N2-R,(-)终板膜去极化,肌松部分药物:(-)突触前膜自调R,ACh释放减少,这与“强直衰减”现象有关特点:肌松前无肌颤;吸入麻醉药、氨基苷类协同;抗胆碱酯酶药拮抗(新斯的明解救中毒)(-)神经节、促组胺释放用途:全麻辅助药不良反应:HR↓,BP↓,支气管痉挛过量:呼吸麻痹第六章肾上腺素神经能系统激动药和阻断药1.肾上腺素:激动α、β受体⑴药理作用①心脏兴奋:(+)β1受体,心肌收缩力HRAd敏感性②血管:(+)α1受体皮肤粘膜内脏血管收缩;(+)β2受体骨骼肌血管、冠脉舒张③血压:小剂量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不变或下降;大剂量收缩压和舒张压都上升。④支气管平滑肌:(+)β2受体→支气管松弛此外,(+)α1受体(–)肥大细胞释放过敏介质(如组胺等)⑤胃肠道:平滑肌松弛,括约肌收缩/松弛膀胱:⑧逼尿肌松弛,三角肌与括约肌收缩O2(+)CNS⑵临床用途:①心跳骤停②过敏性休克(首选)③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④支气管哮喘⑤与局麻药配伍,延缓局麻药吸收⑥局部止血⑦青光眼⑶不良反应:心悸、头痛、不安、震颤、BP剂量过大:脑出血、心律失常⑷禁忌:高血压、器质性心脏病;糖尿病、甲亢2.多巴胺Dopamine:激动α、
本文标题:药理学重点笔记复习各章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8700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