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二章一心理学研究的过程1、研究课题的选择2、研究方案的设计3、研究方案的实施4、研究结果的整理5、研究报告的撰写6、研究质量的评价二、课题选择的基本程序(一)确定研究方向所谓研究方向,就是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所从事研究活动的工作方向。(二)找到研究问题,初步形成研究课题1.问题是研究者在对心理学背景知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质疑、发现矛盾时产生的。2.研究问题要表述清晰(三)对选题进行初步探索课题的一般意义,即该研究课题是否属于理论发展或者解决实践问题所必需的领域,也就是说这个课题是否值得研究(即“你为什么要做”);课题的专门意义,即这个课题是否有同类研究,如果有,那为什么你还要做,也就是说,你做这个课题与同类研究不同的地方、创新的地方在哪里(即“为什么你要做”)。课题选择的基本要求:第一,问题具体化,表述清晰,避免大而全;第二,明确研究问题对于理论发展或解决实践问题有何价值;第三,了解学术界对该课题领域的研究现状,有明确的、有充分依据的切入口;第四,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深刻的、有新意的研究设想,对研究设想要进行理论分析与(四)将选题具体化,提出研究假设研究设想就是指该研究可能得出或验证的原理、规律或普遍结论,它是以理论陈述的形式出现。研究假设是根据研究设想推论出应该产生的事实,也就是根据一般陈述形式的原理推论出作为事实的简单陈述。研究假设的一般形式是:“根据H(研究设想),那么,如果A条件(某种情况下),就会出现B结果(某种事实)”。三、研究课题的类型(一)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的目)基础研究是以揭示心理与行为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如人类大脑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学生阅读理解时的编码方式研究和儿童智力发展理论的研究。应用研究是以提出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或对策为主要目的的研究。如减轻学习负担的对策研究、提高阅读速度的阅读策略研究和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研究。有些研究课题则兼有双重目的,将两种研究结合在一起,因而被称为综合性课题或应用性基础课题。在课题选择过程中,研究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一种合适的课题类型。(二)理论研究、描述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又称思辩研究,它主要通过理论论证、列举材料、总结分析等对心理现象或规律提出新的见解。描述研究又称现象学研究,它主要通过观察、案例分析、访谈等方式获得事实材料(证据)以表明或证明关于心理现象与规律的看法。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测量、评定、实验等方式获得变量的数据材料以证明有关心理现象与心2理规律的看法。从科学研究的客观性上来看,实证研究是最好的。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者,必须学会进行心理学的实证研究。(三)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研究时程)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都属于心理学中的发展研究,即从心理活动或事件的过程研究它们的发展变化、影响事件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纵向研究又称追踪研究,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通过系统地考察行为的发展变化,从而揭示科学规律的研究。横向研究指在同一时间内,对某一年龄组或某几个年龄组的心理和行为过程进行观测并加以比较的研究。由于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各有其优点和不足,在实际研究中往往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叫聚合交叉研究。(四)探索性研究与验证性研究(研究性质)探索性研究是对新问题、新现象或新领域的研究。验证性研究又称决断性研究,是从检验某种理论或假设出发的研究。验证性研究由于在研究实施前已经有了明确的研究设想,使整个研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因此做为心理学研究者,必须学会进行验证性研究。(五)实验室研究与现场研究(研究背景)实验室研究是指在实验室背景下进行的研究,包括实验室实验、实验室观察和模拟实验等。现场研究指在实验室以外的自然背景中进行的研究。现场研究也有许多研究方法,如自然观察法、现场实验法等。(六)跨文化研究跨文化研究是为比较不同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心理与行为差异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通过搜集人们成长的不同文化背景资料,了解文化和习俗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四、课题选择的主要原则需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兴趣性原则五、课题选择的具体途径(一)源于社会实践第一,变实践需要为研究课题。实际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人们去关注和解决。第二,在实践的困惑中发现研究课题。第三,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形成研究课题。(二)源于理论推论第一,为证实某一理论观点而提出研究课题。第二,根据不同理论观点之争而提出研究课题。第三,对现有理论观点进行质疑而提出研究课题。三)源于文献阅读第一,前人研究的扩展性研究。研究者要善于发现已有研究中的空白点,从中发现有价值的新课题;或者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或者从一个新的角度入手,拓展原有课题的研究。第二,前人研究的引发性研究,即注意前人研究研究结果中相互矛盾的地方。第三,前人研究的修正性研究。即注意前人研究在方法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修正,然后重新进行研究。如动作遗忘过程的研究、短时记忆声音编码方式的研究等。3(四)源于研究过程第一,随着实际研究活动的深入,对文献的进一步阅读,特别是研究者深入的思考,研究者一方面会构思出与当时进行研究的研究课题有关的许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当时所进行的研究课题也可能日益暴露出它在某些方面(如变量控制、测量工具、被试情况、学校环境等)存在的不足,此外,还有可能出现在研究设计时没有意料到的一些情况,这些都可以通过改进研究设计形成新的研究课题。第二,研究者在深入实际进行研究工作时,随着对社会实践的深入了解,很可能会发现很多过去自己不知道、未想到的好课题,它们既可能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近,又可能符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并为当前的社会实践所迫切需要。第三,在研究过程中,当我们在研究某个特定的问题时,有时会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出乎意料的发现与所研究的问题无关的现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机遇。(五)源于科技发展第一,根据现代科学方法论的新进展选择研究课题。第二,在学科交叉的空白区选择研究课题。第三,根据研究技术的新进展选择研究课题。第四,根据心理学分支学科的新进展选择研究课题。(六)源于课题指南任何一个国家有很多心理学基金项目的申报,多数基金项目都有一个课题指南,从课题指南中选择自己要研究的课题,这也是课题选择的一条重要途径,甚至是捷径。就我们国家而言,心理学研究者可以申请的基金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省市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社会科学基金等,另外,还要不同级别的招标课题。对于学生来说,也可以直接由导师指定研究课题。六、文献查阅与整理一)文献查阅的作用心理学研究中的文献主要指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心理学知识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文献查阅是心理学课题选择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课题选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有助于研究者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情况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有助于研究者选择研究课题、形成研究假设。第三,有助于研究者搞好研究设计。第四,有助于研究者解释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二)文献类别书籍,主要有教科书、专著、资料性与参考性工具书等。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它可以是公开发行的正式刊物,也可以是内部交流的非正式刊物。报纸,是以刊登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一般是每天、每周或每半个月出版。学位论文,主要有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其中后两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查阅价值。会议论文(三)文献搜集常用的搜集方法是倒查法,即先查最近的文献,再查过去的文献。在搜集文献时应当以一些学术性强、范围大、质量高的学术杂志作为主要查阅对象,并注意搜集第一手资料,少搜集多次转述的资料。注意搜集代表各种各样观点、得出不同甚至相4互矛盾结论的文献;注意搜集跨学科、跨领域的文献。搜集文献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所需文献的类别不同,其搜集途径有时也会不同。一般来说,常用的文献搜集途径有图书馆、资料室、互联网、个人交往等。具体参考书P36-37(四)文献整理七心理学研究取样(一)取样的类型随机取样简单随机取样(抽签法、随机表取样法)分层随机取样(比率取样、分类取样)系统取样(等距取样、机械取样)聚类取样(整群取样)多段取样(多级取样、分段取样)非随机取样方便取样(偶遇取样)立意取样(主观取样、判断取样)定额取样(配额取样)滚雪球取样第三章假设与解释范型:看待问题的基本角度或框架范型种类:生物学范型心理动力学范型行为论范型认知论范型人本论范型理论与假设的元素:1,概念,概念分为操作性定义概念--变量和无操作性定义概念心理学研究中主要变量刺激变量、机体变量和反应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假设检验假设类型:1,备择假设与虚无假设2,定向假设与非定向假设3,实验假设与非实验假设假设检验的过程:1.提出理论假设2,假设中概念操作化3,对变量关系作明确、具体预测设计研究方法5,实施方法6,分析资料,得出变量间的关系(验证预测好和未验证)四,解释决定论逻辑与通则式逻辑变量关系相关关系:正相关、负相关、零相关2,因果关系第4章心理学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与技术变量数据获得方法概述变量数据获得的基本方法(1)测评法---是通过测评技术来获得变量数据的方法。传统上,一般把测评法分为测验法、问卷法和评价法。(2)实验心理范式--由某项研究首先创立、被后人广泛应用的、在实验中对各种心理特质或行为进行测定的经典实验任务或技术。具体分为传统实验心理范式和认知实验心理范式。5(3)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指当代认知神经科学领域常用的各种研究技术。这种技术范式主要可分成脑成像技术和脑损伤技术两大类。二心理变量的常用指标及选择(1)心理变量的常用指标1,行为指标:以被试的外在行为特征为指标。2,生理指标:指伴随心理活动产生的各种生理反应,通常需要借助特殊的仪器才能获得。3,自我报告:主要指以自陈式量表得分作为指标,也有一些包括被试的口语报告指标。行为指标频率:测定方法就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记录特定行为发生的次数。潜伏期:指被试从接受刺激到对刺激做出反应所消耗的时间。(反应时)3持续时间:指被试从行为发生到行为结束所消耗的时间。(反应时)4,正确率:在学习和记忆类的研究中,行为反应往往有正误之分。被试反应的正确率或错误率是此类研究最常用的指标。强度:在有些研究中也把行为强度作为实验指标。生理指标肌电(EMG):是指与肌肉纤维收缩有关的电位。皮肤电(EDA):皮肤电与汗腺分泌活动有密切关系。心血管指标:具体包括心率、血压和血流量等指标。呼吸:具体涉及动脉血氧水平、肺内二氧化碳水平、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等指标。脑电:指伴随大脑皮层和中脑结构大量神经元活动的电活动。6,其他:如内分泌指标、生化指标、眼动模式、功能性神经成像、脑磁图等。五,自我报告以自陈式量表得分作为评价指标的方法,总体属于心理学测量和问卷调查法范畴。心理变量的常用指标及选择(2)心理变量指标的选择符合变量指标的基本要求确定变量指标的测量水平一,心理变量指标的基本要求1可靠性:指在相同实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所得结果的一致性。2有效性:指所测指标能真正反映所考察心理活动的程度。3敏感性:指变量指标应该能区分行为变化每个细微的变化,给每个不同的行为赋予不同的数值。4区分性:指心理变量指标应该具有足够宽的变化范围,以区分自变量不同水平导致的行为变化。(天花板和地板效应)5适宜性:指心理变量指标的选择要考虑到不同被试的特点。心理变量指标的测量水平1,类别水平的测量:是最低水平的测量,只能把特定的行为或对象分成不同的类别。类别水平的测量值代表事物或现象的名称,只表示质的差别,没有量的概念。2顺序水平的测量:测量值不仅能区分不同反应的类别,而且还能根据数量关系对观测值进行排序。3等距水平的测量:测量指标不仅能区分不同观测值的大小,而且还能知道相差多少,因为具有相等的单位。4比率水平的测量:测量指标除了具备前三种水平的属性,还有
本文标题:心理学研究方法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96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