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8届高三一模生物科第二卷试卷分析
08届高三一模生物科第二卷试卷分析(请同学们认真看易出错的地方并避免自己出错)2008-3-30三、非选择题:满分为80分。本大题包括11个小题.40,41题为选做题,考生只能选做一题。31.(6分)某实验小组做了系列与高中生物知识相关的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小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人口腔上皮细胞中的线粒体,其中一个同学将观察到的细胞绘制如右图,请指出该绘制图错误之处。(2)如果右图是生物某部位细胞的示意图,实验小组用该细胞进行观察有丝分裂实验,他们能否达到实验目的?为什么?(3)实验小组将右图所示的细胞放在含15N标记的胞嘧啶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后,该细胞具有15N标记的细胞器有(写标号)。【答案】31.(6分)(1)该图是植物细胞图,而人口腔上皮细胞是动物细胞(或答:不该有①⑦⑩结构)(1分);该图是亚显微结构图,而不是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显微结构图(或答:不该有③⑨⑾结构)(1分)(2)不能。因为该细胞是已分化的细胞,不再进行细胞分裂。(2分)(3)⑥⑦(2分)●命题意图用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考查细胞结构以及细胞功能等相关知识的题是前几年高考常见题。但本题是用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图考查与实验有关的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动植物细胞的辨析,以及对高中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的多个实验结果的分析,辨析“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区别。●试题分析1.考查的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知识内容要求细胞结构(2)使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a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方法Ib观察、辨别不同生物的细胞形态和结构。Ⅱ(4)举例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喉和功能a识别几种细胞器形态。Ib说出几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Ⅱc观察叶绿体、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I能力要求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见考试说明以及我市目标体系细化说明,黑体字为本题主要考试落点)2.与教材知识的联系人教版或江苏版均对这部分的知识内容均作了详尽的描述。3.考试情况(1)本题得分情况31题满分得分难度全题63.090.62第(1)小题20.920.46第(2)小题21.220.61第(3)小题20.800.80(2)学生存在问题及答题误区第31题得分情况分布没有认真审题,抓住题目关键词中“光学显微镜”致使大部分学生不能回答出“该细胞是亚显微结构,而不是光镜下的显微结构答题用词不准确,答题不规范。如(1)的回答,应该回答“不应该有…”“不应该出(现…”或“出现…”,但和多学生只是把标号或文字写出,如:⑩大液泡⑦叶绿体。第(2)问学生对有丝分裂实验理解模糊,主要表现在①很多学生不清楚有丝分裂观察的细胞经解离后的细胞是死细胞,而错误回答“细胞死亡,不能观察有丝分裂”。②不理解观察有丝分裂对实验材料要求。而回答“大液泡、叶绿体干扰对有丝分裂的观察”。③不能理解观察有丝分裂现象要在显微镜下多个视野观察和题中中“如果右图是生物某部位细胞的示意图”关键词,而回答“该图是一个细胞,不能看到有丝分裂各时期”④较多学生没有做观察有丝分裂现象实验,而回答“有丝分裂实验用光学显微镜不能观察”。或“使用高倍镜的倍数不够,不能观察”。第(3)问学生没有认真看题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培养基”“细胞器”的关键词,错误回答蛋白质合成涉及的细胞器,或没有看清楚答题要求“回答细胞器“而把有关细胞结构回答。(3)解题思路从题目中关键词(1)中“光学显微镜”、(2)中如果右图是生物某部位细胞的示意图和(3)中“含15N标记的胞嘧啶培养基”“细胞器”结合细胞结构和有丝分裂实验材料分析,可答出正确答案。32.(7分)图甲是细胞分裂各阶段的细胞核DNA和细胞质中mRNA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生物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某一分裂时期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诱变育种原理,诱变剂发挥作用的时期是图甲的阶段(填图中字母)。(2)图甲曲线表明,细胞分裂过程中核糖体功能活跃的时期是(填图中字母)。d—e段细胞质中mRNA明显减少,最可能的原因是,且原来的mRNA不断被分解。(3)在图甲a-e阶段中,能观察到图乙所示图像的是,该阶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为条,该生物可能的基因型为。(4)如果将此生物的细胞培养在含。H标记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培养液中,则当细胞分裂至图乙所示时期时,细胞核中含放射性DNA占总DNA的%。【答案】32.(7分)(1)b(2)a、c蛋白质合成减少,转录生成mRNA减少(3)d4或8aaBB或aaBb(4)100●命题思路(1)将曲线图与示意图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细胞增殖过程的有关变化,考察学生的图文信息转换和知识迁移的能力。(2)设置综合性较强问题,引导学生能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综合考察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考查层次较高。(3)设计第三问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分析能力。(4)通过图甲将DNA复制与基因相关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的知识和能力要求1.知识要求题号考点要求(1)基因突变Ⅱ(2)基因的表达Ⅱ(3)细胞有丝分裂、基因型Ⅱ(4)DNA复制Ⅱ2.能力要求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的有效转换和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问题的设置综合性较强,能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综合考察学生对遗传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考查层次较高。●考试情况分析1.考试数据:全市平均分:3.10,难度约0.44。约有1%的考生0分,极少考生能拿满分。该题虽为常见题,但稍微改变设问,考生就容易犯错。全题难度设置适中,既有容易得分的小题,也有一些让学生颇费考量的小题,有较好的区分度,对以后的备考有较好导向性。2.学生存在的问题(1)多数学生对有丝分裂DNA数量变化坐标图及分裂相的染色体变化关系示意图很熟悉,能准确判断两者间的关系(即第三问第1空);熟悉细胞器的功能;能较好地区别染色体与染色单体的区别(第3问第2空)。(2)第1小题很多学生将表示细胞质mRNA的曲线看作细胞核DNA的变化曲线而错填a、b、c。(3)部分考生将第2小题的第2个空的答案在答卷上的位置过高,扫描不出来而丢分(如图)。(4)不少考生第2小题的第2个空空白不作答。(5)第3小题的第1个空要求考生填写a~e中的某个阶段,但很多考生直接答“分裂中期”等答案(如图)。(6)第2小题的第2个空要求学生分析mRNA减少的原因,较多学生答“mRNA翻译成蛋白质”(7)图乙对学生的干扰较大,由于4号染色体没标示相关基因,部分学生认为该染色体为Y染色体获任为该染色体上无基因。因而第3小题的第3个空答“aaXBY”或“aaB”的情况较普遍。(8)第4小题的较多学生答“50”、“25”;部分学生没有看到题目已给出“%”的符号,写出的答案有“100%”或“1”的错误。(9)第3小题的大多数学生只回答4,或8。反映出思考不够全面的缺点。(10)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够周全,审题能力有待提高。如第2问第3空,多数学生只写出其中一种基因型。(11)基础不够扎实,如第1问,要求学生能知道诱发基因突变的时间,但整体答对率不高。33.(5分)在生物化学反应中,当底物与酶的活性位点形成互补结构时,可催化底物发生变化,如图甲I所示。酶的抑制剂是与酶结合并降低酶活性的分子。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竞争酶的活性位点,非竞争性抑制剂和酶活性位点以外的其他位点结合,从而抑制酶的活性,如图甲Ⅱ、Ⅲ所示。图乙示意发生竞争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时,底物浓度与起始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底物与酶活性位点具有互补的结构时,酶才能与底物结合,这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2)青霉素的化学结构与细菌合成细胞壁的底物相似,故能抑制细菌合成细胞壁相关的酶的活性,其原因是。(3)据图乙分析,随着底物浓度升高,抑制效力变得越来越小的是抑制剂,原因是。(4)唾液淀粉酶在最适温度条件下的底物浓度与反应速率的变化如图丙。若将温度提高5℃,请在图丙中绘出相应变化曲线。【答案】33.(5分)(1)专一性(2)青霉素能与这些酶的活性位点结合(或:酶活性位点被封闭),使细菌合成细胞壁的底物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下降(3)竞争性底物浓度越高,底物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越大,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位点结合机会越小(1分)(4)见右图(1分)●命题思路(1)考查生物学核心知识------酶的特性、催化机理和影响酶活性的外界因素等方面的知识。(2)尽可能体现考试大纲中“以能力测试为依据,考查高中生物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加强对理解能力、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力的考查”的命题指导思想。(3)期望命制一道具有紧扣生物课程内容、难度适中、区分度较高的原创试题。●考查的知识和能力1.考查的知识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知识内容要求①分析酶促反应机理Ⅱ②说明酶的专一性Ⅱ③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Ⅱ2.考查的能力①能用文字准确描述有关酶的作用机理和特性。②能用图像准确表达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③能准确地从课外材料中获取有关酶的信息资料,并运用这些信息资料对酶抑制剂的抑制机理作出合理的解释。图丙起始反应速率底物浓度活性不被抑制的酶温度提高5℃●考试情况分析(1)考试数据①本试题满分5分。对全市参考的8581人按每一道小题统计,结果如下表:小题号人数比例满分平均分难度系数区分度标准差(1)8581100%10.940.940.130.24(2)10.670.670.530.47(3)20.870.430.450.88(4)10.420.420.20.49②根据以下得分曲线统计,各分数段的学生比例见上右表(统计样本为5328份)。由以上数据可见,得满分的考生约9%,得0分的考生约2.5%,本试题的平均得分为2.9分,难度系数为0.58,难度较为适中,基本符合命题的预期。第(2)、(3)题的区分度均远大于0.3,具有很好的区分效果;第(1)题的区分度较差。从学生得分情况分析,得满分的学生占16.73%;得高分(4分或5分)的学生比较多,占41.71%;得低分(0分或1分)的学生也不少,占12.49%。以上数据说明整道试题具有较好的区分度,能较好地达到考试的选拔功能。(2)学生答题情况简要分析第(1)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0.94分,这说明学生对酶的专一性特点有比较准确的理解。学生的典型错误有:“高效性”、“特异性”。第(2)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0.67分。典型错误答案有:“青霉素降低了酶的活性”、“青霉素使酶失去活性”、“青霉素作为了反应物”。从这些错误答案来分析,反映学生存在二个问题,第一,没有正确理解题目中“青霉素为什么能抑制酶的活性”这一问题;第二,知道要回答“青霉素为什么能抑制酶的活性”这一问题,但不能准确使用“活性位点”、“结合几率”等关键词来回答问题。第(3)题满分2分,平均得分为0.87分。本小题有很多学生做出了错误判断,判断为随底物浓度增加,非竞争性抑制剂的抑制效力变得越来越小,从而用相应的错误理由来支持自己错误的判断。这种情况说明,学生从图象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有待加强。另一种错误情况是判断结果正确,判断的理由错误,把理由说成是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位点结合的几率减少。第(4)题满分1分,平均得分为0.42分。本小题有三种典型错误。一是将曲线画得高于对照曲线;二是将曲线画成与对照曲线相交;三是画成了抛物线形状。从这些错误结果可以说明,学生至少存在下列三个问题:第一,没有正确理解在最适温度下,酶的催化效率是最大的,不管提高温度还是降低温度,酶的催化效率都会降低。从而错误地认为温度提高5℃,酶的催化效率会相应地提高,故将曲线画得高于对照曲线。第二,错误地认为随底物浓度增加,酶的催化效率会相应增加,最后达到最适温度下的催化效率,因而将曲线画成与对照曲线相交了。第三,错误地认为温度提高5℃,酶的催化效率会先升高后降低,因而错误地将曲线画成了抛物线形状了。(3)解题思路简析本试题是一道信息材料原创题,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几乎都是有用信息。只要学生认真而细致地阅读试题材料,从文字和图像二个方面去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回答题目给定的问题,难度不会太大。第(1)题是一道简单题,命题的意图有二个,一是紧扣课程内容命题,考查考生对酶的专一性特点的理解;二是尽可能降低整道试题的难度。第
本文标题:08届高三一模生物科第二卷试卷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6455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