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部编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资料八年级
部编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资料八年级八年级上册(一)野望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1.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首联在叙事中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孤寂、彷徨的心情。2.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3.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又没有真正的知己,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于萧瑟恬静的山野景色、与牧猎者相见却不相识的描述中,流露出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二)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请描述“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呈现的画面。天气晴好,江北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春草繁茂深绿,展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自然美景。2.李白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来评价该诗,难道这首诗仅在写景方面有独到之处吗?请说说你的看法。该诗不仅写景,还有抒情。前四句抒写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绘了登楼所见,烘托思乡之情。3.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第一个“空”是“只,只有”的意思,表达了友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和诗人自己,重在写景;第二个“空”是“空,空的”“空荡荡”之意,表达的是因友人的离去和自己漂泊在外,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惆怅之情,重在抒情。4.请品析最后一句中“愁”字的表达效果。诗作以“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照应开头,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5.结合全诗,说说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诗人通过描写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抒发了世事苍茫、人生短暂的慨叹,表达了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念家乡的愁绪。6.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B)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空寂之情。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三)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诗人以“蓬”“雁”自比,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这首诗为边塞诗,请简要概括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诗人只身出塞的飘零落寞、抑郁激愤之情。3.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BD)A.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写自己奉命出使。“单车”是说随从不多,规格不高。“欲问边”交代了出使的目的,即前往边塞慰问将士。B.颔联两句一虚一实,既叙事又写景。诗人将自己比作飘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暗写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飘零、孤寂之感。C.颈联历来为人称道。“孤烟”本显苍凉,“直”却给人劲拔、坚毅之态;“落日”本带给人伤感之情,“圆”字却又显得亲切温暖。D.尾联巧用“燕然”的典故,既感慨自己遭逢种种厄运、不得朝廷重用的境遇,又赞扬了将士们奋勇杀敌、以身报国的爱国热情。E.这首诗角度新颖,艺术构思不落俗套,语言自然精练,写景状物逼真传神,抒发情感深沉饱满,情景交融,内蕴丰富,意境雄浑。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广阔无垠的大漠中,一缕孤烟直直的升起,一条宽广的大河映照着夕阳,空旷的大漠,孤零零的炊烟与大河,使人倍感孤独。5.诗的颈联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请你从中选出两个字或一个词加以赏析。示例一:“直”字写出了孤烟之高,有雄浑壮阔之美;“圆”字写出了落日之低,给人以亲切感,苍茫感。这两字写出了沙漠景象的平旷雄奇。示例二:“孤烟”显示在无边的荒漠里,天气晴好,只有一柱烽烟(炊烟)直上云天,景象奇特壮观。(五)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孤山寺北贾亭西”起,到“绿杨阴里白沙堤”终。以“最爱湖东行不足”说明自然美景美不胜收,诗人意犹未尽的感受给读者无穷的回味。(请用诗中的原句作答)2.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做简要赏析。(1)颔联中两个用得极妙的动词:___争、啄___。(2)赏析: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3.本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情手法: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思想感情: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答“对西湖早春美景的热爱或赞美之情”也可)。4.从内容和写法角度赏析下列诗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内容:写出了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动态画面,体现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写法:对偶、拟人。写出了初春早莺新燕活灵活现的情态,描绘了春的活力和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5.分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乱”和“浅”二字的妙处。“乱”字写出了花的种类繁多,“浅”字写出了草的柔嫩。这两个字紧扣初春景物的特征,表现了春的妩媚动人。6.选出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A.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颔联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勃勃生机。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初春小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D.尾联写诗人漫步在绿杨深处的白沙堤上,满眼蓬蓬勃勃的西湖美景,喜爱之情溢于言表。(六)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huán)。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1.诗歌的前四句,诗人通过自问自答表明了他__不与世俗同流合污__的处世态度,这种态度就体现在“_心远___”两字中。2.请分别品析“悠然见南山”一句中“悠然”“见”的表达效果。“悠然”形象地写出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指的是无意间看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他心灵上的自由和惬意。3.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此中有真意”的“真意”是指自然情趣。具体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忘言”二字是领略到“真意”的表现。实际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这其中含有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去用语言表达呢?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情?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在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返回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表达了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得、恬淡舒适的心情。5.这首诗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巧妙地合为一体,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一、二句记叙,概括写出了诗人生活的环境;三、四句议论,以设问方式揭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原因;五至八句细致描写了采菊的过程,并通过所见来写自己的“悠然”心境;最后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6.下列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D)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了诗人没有隐居在深山,而是身居闹市,却不受世俗烦扰。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心远”一词,回答了“无车马喧”的原因,反映了诗人超凡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妙手偶得之笔,可谓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面对良辰美景迷惘的情形,也表达出诗人因辞官归隐后淡泊的忧伤。(七)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D)A.首联的“国破”直说国家残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则以春草的茂盛暗写战后长安城的荒凉。B.花、鸟本是春天最常见、最美好的景物,诗人却因“感时”“恨别”而见花落泪、闻鸟惊心。颔联融情于景,读来令人无限感伤。C.尾联运用细节描写,写尽诗人在国破离乱之际的愁苦焦虑。D.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之时,集中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情感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伤时、念家悲己。3.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做简要赏析。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有什么用意?①“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②“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首联中描写“城春草木深”的景象营造了凄清悲凉的气氛,寄寓了诗人感时忧国之情。4.“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真切地表现了战乱中人们思念亲人、盼望得到亲人消息的心情。“连三月”写战祸时间之长,“抵万金”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言表家书极为难得珍贵。此句诗照应前文,既写时局,又写家事,使诗人感时忧国、思亲念家之情更加强烈。4.对诗歌颔联的理解,历来有两种解释:一是诗人落泪,二是花鸟落泪。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示例一:我赞成诗人落泪。触景生情的写法,面对国家破碎,种种念头齐涌心头,禁不住见花落泪,闻鸟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示例二:我赞成花鸟落泪。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写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了诗人伤感时世的感情。5.“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刻画了一个白发苍苍,频频搔首时更觉头发稀疏,连发簪都难以插上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念家人的感情。(八)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1.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诗中的作用。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表现了战争形势的紧迫。2.北宋王安石曾质疑本诗前两句:“方黑云压城,何来向日之甲光?”请从修辞角度,解释这两句诗的合理性。“黑云压城”并非实指天气,而是比喻敌人大兵压境,来势凶猛,这里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以及守军的严阵以待、士气高昂。3.请从色彩运用的角度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将胭脂色(深红色)、紫色交织在一起,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再现壮士浴血奋战的形象,渲染出一种凝重凄怆的氛围。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中“满”和“凝”两个字极富表现力,请你试着分析。一个“满”字,扩大了激战的场面,反映出边防将士英勇杀敌的冲天气势;一个“凝”字,形象地描绘出边防将士血流遍地的场景,即牺牲重大,烘托出战斗的激烈。5.你认为“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中哪些词用得好?请任选一个作简要赏析。“半卷”用得好。“半卷”写出了将士们黑夜行军偃旗息鼓的场景,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示例二:“临易水”用得好。既点明了交战的地点,又暗示了将士们具有壮怀激烈的豪情。6.请从用典的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借用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摆放黄金招揽人才的典故,写出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愿。7.《雁门太守行》豪迈奔放。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诗人先浓墨重彩描绘战场之危急:“黑云压城”
本文标题:部编初中语文课内古诗词鉴赏资料八年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40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