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煤矿灾害的应急预案与抢险救灾主讲:何标庆副教授先来了解几个问题•1、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2、中国煤矿安全发展情况•3、如何解决安全问题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和开采煤炭的国家,远在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煤炭已成为一种重要产品。先秦时期的著作《山海经》已有关煤产地的记载。•公元前一世纪,煤已用于冶铁和炼铜。从西汉至魏、晋、南北朝,煤炭开采不断扩展,以煤冶铁已颇具规模。唐、宋以来,采煤业由北向南逐步发展,并发展了炼焦技术。及至宋、元、明、清,煤炭使用扩展到更多方面,产量与销售量与日俱增,成为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远古时,伴随着煤炭的利用,萌发了开采煤炭的要求,最初,人们从地表煤层露头处拾取煤炭,开始了原始的露天采煤作业。随着对煤炭数量与质量要求的提高,从地表向下更深地挖掘煤炭,开创了凿井、掘巷、从井巷采取煤炭,逐步形成了地下采煤作业。创制和利用了木辘轳、编筐、牛皮包、竹(木)唧筒、风车、风筒等简陋工具,逐步齐备了功能配套的凿井、掘巷、采煤、支护、提煤、运煤、通风排水等各项生产环节和过程,形成我国古代的原始采煤技术。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官办煤矿初创时期(1876~1894年)最早现代煤矿为台湾基隆(鸡笼)煤矿、河北开平煤矿•外资侵入和民族资本办矿时期(1895~1936)•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时期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1949~1952年,迅速恢复•1952~1957年,大规模建设•1958~1961年,大跃进•1962~1965年,暂时稳定•1966~1977年,文革•1979~1982年调整与整顿•1982~1993快速发展,1989年开始产量居全球第一•9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生产能力过剩•1997~2002年,最为困难时期•2003开始进入新的辉煌时期建国后我国原煤产量变化051015202530194919601975198920022005亿吨建国后我国原煤产量表年度产量(亿吨)年度产量(亿吨)19490.3219858.7219520.66198910.5419571.31199513.6119603.97199812.519652.32200214.5519703.54200317.2219754.82200522.0519806.20200725.5建国后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情况•1949~1952,形成安全管理雏形,百万吨死亡10.88•1952~1957,安全管理较好,百万吨死亡率5.65•1958~1962,乱管,事故多,不注意死亡指标,13.3•1962~1965,安全管理恢复,百万吨死亡率4.43•1966~1979,无人管,百万吨死亡率8.26•1980~1995,计划体制下安全管理,几乎都为国营煤矿•1995~至今,市场体制下安全管理,多种所有制煤矿并存•百万吨死亡率逐年下降,2002年5.05下降至2007的约1.5,死亡人数也逐年下降,2002年死亡七八千人至2007年3786人.2000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1234562000200220042006死亡率建国后我国煤矿安全管理情况•我国原煤总产量占世界产量的35%,煤矿死亡人数占80%;•百万吨死亡率是美国、澳大利亚的50~100倍;是印度、南非、波兰的4~10倍;•2007年,国有重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0.38,与印度等相当,小煤矿在3%以上.说明小煤矿是“重灾区”。•根本原因:产业集中度不高,矿业投资可能收益率比国外高得多,与其他行业相比高得多。如何解决安全问题•提高要求:1、提高产业集中度,煤矿个数减少,矿井能力提高,2010年6~8个大煤企要占产量的60%以上,13个煤炭基地产量要占85%以上;2、加大投入来改进设备;3、增加各类专业人员,学历、培训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做好灾后抢救:1、灾害前做好抢救基础工作,如三条生命线,应急预案;2、正确进行抢救;3、做好总结,为以后灾害做好准备。第一节煤矿灾害应急救援预案一、事故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灾难性事故,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严重,引起世界各国重视。•国际劳工局统计,每年有130万工人死于意外事故或与工作相关的疾病。•工业化国家的统计表明,有效的应急救援系统可将事故损失降低到无应急救援系统的6%。二、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安全是相对的,危险是绝对的,事故是可以预防的,但目前的安全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能有效预测和预防所有事故的程度,因此,事故的应急救援是必不可少的。•事故的应急救援是一门新兴的安全专业和职业,其主要目标是控制紧急事件的发生与发展并尽可能消除事故,将事故对人,财产和环境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三、我国政府日益重视•1、200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00)64号文《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第58条要求企业“对重大危险源进行评估和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2、2000年12月国家经贸委(安全(2000)66号文《2001年安全生产工作要点》要求“要对各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的重大危险源进行普查、评估和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3、2001年4月21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规定》(国务院第302号令)规定:“市(地、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制定本地区特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4、《安全生产法》、《消防法》、《防震减灾法》《核电厂事故应急计划》、《关于实施化学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的通知》等对预案编制都作了专门规定。•5、《煤矿安全规程》第九条:煤矿企业必须编制年度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修改,《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每年必须至少组织一次矿井救实演习。四、企业和政府应编制应急救援预案•一个企业制定有科学,合理、可行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学习,那么一旦发生事放,在岗人员就不会不知所措,或错误操作,而是按应急预案和程序实施应急处置,这样就可避免事故的扩大和惨剧的发生。可见,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依照《安全生产法》做好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和培训,是必需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河南陕县煤矿事故)五、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包括•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2、应急救援预案。•3、应急培训和演习。•4、应急救援行动。•5、现场清除与净化。•6、事故后的恢复和善后处理。六、应急预案分级•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由企业(现场)应急预案和现场外政府的应急预案组成。现场应急预案由企业负责制定,场外应急预案由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负责制定,两预案分别制定,但应协调一致。•应急预案分级,企业级—县市/社区级—市/地区级—省级—国家级七、编制预案的目的•1、防止事故的发生•2、一旦发生事故能有效地阻止事故扩大和迅速抢救人员。•3、尽快消除事故,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八、编制的依据•《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规程、规定。九、编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一、优先保证人员安全迅速撤离灾区•1、预案应有通知和引导灾区人员撤出的措施。•2、预案中应有控制风流措施。•3、确定避灾路线。•4、为灾区人员制造自救条件。•5、发生事故后应责成专人精确统计、清点、核实与事故有关的人员和人数,并将此信息告知应急指挥控制中心。•二、结合本企业具体实际制定预案•1、制定预案要根据企业事故潜在威胁的情况和现有各方面救援力量的实际,据实预计事故和相应的应急救援措施,包括组织措施、技术措施、必要的物质准备。•2、按事故的性质、类型、影响范围、严重后果等分别制订相应的预案。•3、一个单位的不同类型的应急预案要形成统一整体,应急组织职责明确,通力合作,救援力量统筹安排。•三、制定的预案要切实可行,能够发挥作用•1、预案应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实用性,做到实事求是、措施有力、行之有效、操作性强。要制定切合实际的预案,必须依据确切的各种资料。•2、预案要定期演习和复查,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补充修正完善。•3、应急队伍要进行专业培训,应急人员要通过考核,证实能胜任所担负的应急任务后,才能上岗。•4、配备相应的应急器材并定期检查,确保性能完好。十、企业编制事故应急预案的步骤•1、成立预案编制小组。•2、收集资料并进行初始评估。•3、辨识危险源并评价风险。•4、评价能力与资源。•5、建立应急反应组织。•6、选择合适类型的应急计划方案。•7、编制各级应急计划。十一、编制小组首先要收集必要信息•1、适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2、企业安全记录、事故情况。•3、国内外同类企业事故资料。•4、地理、环境、气象资料。•5、相关企业的应急预案等。十二、编制小组应提出的问题•1、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2、这种事故的后果如何(包括对现场和企业外的影响)?•3、这类事故是否可预防?4、如果不能,会产生什么级别的紧急情况?•5、会影响到什么地区?•6、如何报警?•7、谁来评价这种紧急情况,根据什么?•8、如何建立有效的通讯?•9、谁负责做什么、什么时间、怎么做?•10、目前具备什么资源?11、应该具备什么资源?•12、如有可能,可得到什么样的外部援助?怎样得到?十三、《计划》的内容•《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由文字说明、附图以及消防材料设备和必需工程规划表组成。文字说明既要详尽确切,又要避免繁琐冗长,可尽量采用示意图和表格表示。《计划》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应能起到防止事故发生,并在一旦发生事故时,能有效地防止事故扩大和迅速抢救受灾遇险人员。•1.附图及有关处理各种事故必备的技术资料•(1)矿井通风系统图、反风试验报告以及反风时保证反风设施完好可靠的检查报告。•(2)矿井供电系统图和井下电话的安装地点。•(3)井下消防一洒水管路、排水管路和压风管路的系统图。•(4)地面和井水消防材料库位置及其储备的材料、设备、工具的品名和数量登记表。•(5)地面、井下对照图,图中应标明井口位置和标高、地面铁路、公路、钻孔、水井、水管、贮水池及其他存放可供处理事故用的材料、设备和工具的地点。•2.文字说明(文字说明中包括:)•(1)可能发生事故地点的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及预防的事故性质、原因和预兆。•(2)出现各种事故时,保证人员安全撤退所必须采取的措施。•(3)预防、处理各种事故和恢复生产的具体技术措施。•(4)实现预防措施的单位及负责人。•(5)参加处理事故指挥部的人员组成、分工和其他有关人员名单、通知方法和顺序。《计划》中人员的分工要明确具体,通知召集人的方法要迅速及时。•3.安全迅速撤退人员的措施•(1)及时通知灾区和受威胁地区人员的方法(电话、音响、放特殊气味等)及所需材料设备。•(2)人员撤退路线及该路线上需设的照明设备、路标、自救器及临时避难硐室的位置。•(3)风流控制方法、实现步骤及其适用条件。•(4)发生事故后,对井下人员的统计方法(一般采用矿灯牌和考勤记录统计在井下的人数及其姓名)。•(5)救护队员向遇灾人员接近的移动路线。•(6)向待救人供给空气、食物和水的方法。•4.处理灾害和恢复生产措施的编制原则•(1)处理火灾事故,应根据已探明的火区地点和范围制定控制火势的方法,风流调度原则和方法,防止产生瓦斯、煤尘爆炸的措施、步骤,采用的灭火方法,防火墙的位置、材料和修建顺序等。(处理明火火灾时风流调度方法及其适用条件)•(2)处理爆炸事故,关健是写出如何迅速恢复灾区通风,用适当风量冲洗灾区,避免出现或消除火源,防止瓦斯连续爆炸的措施。(不同浓度爆炸处理思路)•(3)其他事故(煤与瓦斯突出、冒顶、透水、运输提升和机电事故等)的预防和处理措施,也应根据本矿井具体情况制定。十四、《计划》的编制方法、审批程序及其贯彻•(1)《计划》必须由矿总工程师负责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并有救护队参加,还应征得矿安全监察站同意。•(2)《计划》必须在每年开始前1个月报矿务局(公司)总工程师批准。•(3)在每季开始前15天,矿总工程师根据矿井自然条件和采掘工程的变动等情况,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修订和补充。•(4)已批准的《计划》由矿长负责组织实施。•(5)已
本文标题:煤矿灾害的应急预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