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给排水/暖通与智能化 > 中心城区水系规划总结与思考
1中心城区水系规划总结与思考摘要:在整体社会对于提高环境效益比较重视的今天,如何有效地利用水系的规划设计打造一个更人性化、更科学的城市环境,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对中心城区水系规划特点做了总结,对水系的现状问题及规划成果做了简单的描述,以期引起大家的讨论,抛砖引玉,为以后的水系规划提供更多的理论基础。关键词:中心城区水系规划水源水环境保护规划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从量的扩张向内涵提高过渡,城市居民对更高生活质量的追求,水系的现状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何加快构建城市水系,使城市发展更富有“灵气”,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被政府提上了工作日程。中心城区水系规划自2007年11月在市委市政府的组织领导下开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成果,现总结思考,以期对其他城市的水系规划有所帮助。1.编制特点1.1技术路线上,由现状问题及目标分析入手,应用实证对比、多目标评价、系统优化、“千层饼”方法等技术手段和方法,强调规划的适应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人员上有淄博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景观所、市政所、研究室相关专业组成项目工作组,以发挥各自的专业技术特长。1.2研究和规划尺度的扩大化,本次规划虽定为中心城区水系规划,但调查研究的范围却远远超过了中心城区的行政范围,范围南到周村的萌山水库,西到周村境内的孝妇河,北到桓台的大寨沟,西到淄川的太河水库,是中心城区2020年城市建成区的4倍多。1.3多层次的相关系统的叠加,水系规划不仅要考虑水系统本身的防洪排涝、水环境、水景观等,更要包括水系统与城市用地、绿化景观、市政工程等系统及建成区以外的农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等多个系统关系的考虑。本次规划充分结合了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景观等相关规划,使规划更具操作性。1.4注重应用可再生水,淄博属于缺水型城市,中心城区河流均属于雨源型的,非雨季时基本无水,如何解决河流水源问题是本次规划的重点,“蓄住天上水,充分利用中水”是本次规划解决水源的原则,充分应用可再生水也增加了规划的可持续性。1.5强调对景观水平过程的理解,对景观水平过程的理解有助于理解景观各个组分之间的功能关系与内在结构,避免盲目的规划对其连续性和完整性造成割裂和破坏。本次规划提出“面、线、点”三个层次的景观控制,从宏观方面对景观形式、面积、树种等方面提出控制要求,为各河道的具体改造提供依据。1.6提出保护控制,以水体及其周边一定范围的陆域为整体进行保护控制有利于水系功能的实现和拓展。本次规划具体措施有:三线的界定、形态保护、水质保护。划定蓝线、绿线、灰线,并在相应的范围内提出形态等控制要求,明确每条河的水质要求。这是水系空间2得以净化美化的基础。2.现状概况2.1现状中心城区及周边流域的现状水系主要有“五河、五沟、六库、三渠”。五河为孝妇河、新区排洪河、玉龙河、猪龙河、涝淄河,均为南北流向,穿越城市建成区,是此次规划的骨干河流,主要起防洪排涝、景观休闲的作用。五沟为大寨沟、大龙须沟、小龙须沟、南部排洪沟、东部排洪沟。其主要起防洪排涝、抗旱蓄水及灌溉农田等作用。其中大寨沟、南部排洪沟、东部排洪沟为人工开挖的排洪沟。六库为太河水库、萌山水库、贾村水库、黄土崖水库、大高水库、徐旺水库,除黄土崖水库在中心城区的建成区内,其余均处在离城区较远的南部。主要起防洪、蓄水、灌溉作用。三渠为萌山水库北干渠、萌山水库东干渠、太河水库二干渠,均为灌溉而建。2.1综合评价(1)河道行洪标准低、行洪能力受阻根据《城市防洪规划》规范,穿过中心城区的河道防洪标准应达到百年一遇。现状仅玉龙河可满足百年一遇防洪要求,其它河道满足20-50年不等的防洪要求。加之河道缺乏正常维护和管理,河堤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部分河道内堆满垃圾,淤积严重,某些河段上建有蓬河建筑、跨河管线、桥梁等,降低了河道的行洪能力。(2)河流水源短缺中心城区河流均为雨源型河流,受季风气候集中降雨的影响,非汛期时河道水量很小。另外,由于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位的下降,原补给河道的山泉逐渐枯竭。现有河流水源主要是矿坑水、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其中涝淄河、猪龙河非汛期时缺水严重,经常出现“有河无水”的现象。(3)水体污染、河道环境仍需改善由于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不能长期稳定达标,使河流水质难以保证,另外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沿河任意堆放,对河流水质进一步的污染,尤其是孝妇河和漫泗河上游的建陶垃圾,对水质的影响极大。目前河道环境脏、乱、差,影响了城市的形象。(4)河道治理缺乏统一管理及整体规划由于河流流域较长,往往流经几个区县,分属不同的管辖范围,难以统一管理和整体规划,所以目前已开展的治理工作只是某些河道的局部地段,对水系整体防洪能力的提高及面3貌的改善效果不明显。同时,不同的辖区在河道治理上采用不同的改造形式,打断了河流的连续性,无法实现良好的景观形象。(5)流域内植被稀少、自然生态差、调蓄能力弱河流流域内绿化覆盖率低,径流形成快,河流拦渗能力差,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之,多条河道被改造成混凝土护砌的模式,使多种生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原有的良好的水生态系统逐步退化,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减弱。(6)滨水区缺乏综合利用开发位于城市建设的边缘区河段,现状多是一些二、三类的工业用地,不仅不利于水质的改善,粗放式的开发模式还影响了水景观。其次,市中心区的河段有利的地理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开发建设行为,特别是利用河道违规开发建造蓬河建筑,不仅造成河道排洪能力的下降,也给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造成障碍,未能形成滨水空间良好的共享空间。(7)雨水缺乏有效利用城市化的扩张造硬化面积增大,雨水无法直接下渗入土壤中。暴雨来袭时,河流往往不堪重负,城区出现排水不迭和多地段、大面积积水,严重影响了百姓生活而暴雨过后,城区雨水排走,河道内仍旧干涸,处于缺水状态,雨水未进行有效利用。3.规划成果3.1防洪排涝根据国家《防洪标准》的规定,明确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结合已批《淄博市张店城区防洪排涝规划》及《淄博新区防洪规划》做整个中心城区的河流的防洪断面。具体措施有:防:因害设防,明确防洪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洪断面。导:通过增加河道,形成水系网络化布局,合理地分配雨洪流量。蓄:通过规划生态湖、生态湿地,增加调蓄水面,减弱雨洪流量和流速对下游的影响。3.2总体布局为了提升城市防洪能力、实现水资源统一配置、促进雨水的循环利用,规划增加东西向河道,与现状南北向河道形成网络,增加湖面及湿地,提升水系调蓄雨水、净化水质的能力,最终形成中心城区“五纵、四横、五湖、三湿地、一生态公园”为构架的水系网络。“五纵”主要是现状南北向河流,分别为孝妇河、新区排洪景观河、玉龙河、猪龙河、涝淄河,主要承担着城市的防洪排涝、景观休闲功能。“四横”为北侧的大寨沟、新规划的果周路景观河、济青高速景观河和南部排洪沟,连接“五纵”,构筑水网,减轻排洪压力,有利于水资源的统一配置。4“五湖”为新规划的五个生态湖,利用河滩地布置,面积在20-40公顷,起着滞洪补枯、调蓄水量的作用。“三湿地”为规划孝妇河生态湿地、猪龙河昌国路生态湿地和涝淄河生态湿地。湿地均位于河道城区段的上游位置,从城区源头对水质进行净化,也有利于城市边缘区的环境改善。“一生态公园”为黄土崖生态公园。利用生态环境良好的黄土崖水库和周边用地,规划设计生态公园。利于调蓄和净化上游来水,保障新区水系水源。整个生态水系网络建成后,水域面积将达1.55平方公里,占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的1.12%,人均水面积由现在的0.48平方米增加到1.18平方米。(以2020年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中心城区人口规模132万人,建设用地规模137.8平方公里计)。3.3水资源分配淄博市人均水资源量为335m3/人,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中心城区人均水资源量为105m3/人,人均占有资源不足全市人均值的1/3。经分析可用于补给河道的水资源主要是地表水(萌山水库水及孝妇河上游来水)约13万m3/d;中水(张店污水处理厂及南郊污水处理厂水)约16.5万m3/d;矿坑水近期1.8万m3/d,远期随着煤矿的关闭而停流;调蓄雨水约1万m3/d。可用水资源共计32.3万m3/d,以中水回用为主。水量分配依据河道的功能定位、防洪断面大小及中水回用工程的建设费用、运行费用等。3.4景观控制从景观上提出控制要求,为下一步每条河流的具体改造提供依据。景观控制分为面(区域控制)、线(线域控制)、点(节点控制)3个层次。区域控制:根据水系所处的区域位置不同,所营造的景观环境和特色不同。将整个区域划分为新区、老城区、南部、东部、北部五个部分,对各个区域的水系景观提出一个整体定位。新区:时代气息的都市水景观;老城区:生活韵味的城区水景观;南部:生态突出的绿色水景观;东部:山水相依的休闲水景观;北部:林带特征的田园水景观。线域控制:针对每条河流提出控制要求,列举有代表性的几条。新区排洪河和新区景观河两者相距600米,近的地方只有260米,所以突出功能的差异性,排洪河强调防洪排涝功能,弱化景观功能,绿化也以简易形式为主,突出景观河的景观休闲功能。玉龙河:在现有河道基础上,实行改造,橡皮坝保留,局部地段扩大水面,如水上乐园地段,可结合水上乐园湖形成开敞的水景公园。5猪龙河、涝淄河:两者穿越中心城区的老城区,河道空间不足,应与周边的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公园等结合设计。孝妇河:孝妇河从城市建成区的西侧穿过,景观上强调自然,原生态。节点控制:湖、湿地、生态公园的景观控制。湖:利用河道两岸的滩涂、荒地设计,水深应在3米以上,水体能够达到自净要求,景观以自然、生态为主,植物以本土植物为主;湿地:均采用表面流的形式,以喜水、降污能力强的植物种植为主,满足净化轻微污染水体的要求;生态公园:指黄土崖生态公园,北侧为水库,规模40公顷,南侧为湿地,规模100公顷,滨水区可适当设置娱乐设施,周边可规划适量的开发建设项目。3.5保护规划以水体及其周边一定范围的陆域为整体进行保护控制有利于水系功能的实现和拓展。具体措施有:三线的界定、形态保护、水质保护。三线界定:划定各河道的蓝线、绿线、灰线。蓝线是水体控制线,具体要求参照2006年施行的《城市蓝线管理办法》;绿线是蓝线外控制绿化区域的控制线,与道路、公园等绿化景观相结合,达到控制面源污染、改善水环境的目的,原则上禁止建设建筑物、构筑物等;灰线是影响滨水景观建设的区域线,灰线范围内控制建设项目和污水排放,控制建筑风格、建筑高度及体量。形态保护:按照蓝、绿和灰线划定的区域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提出相应的控制要求。蓝线区域必须保证相应的面积、形态完整和必要的涨落带,杜绝减少水面、分割水面和对水体进行过度的人为干预等导致水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的行为。绿线区域以保证连续性和共享性为主,并应有利于对水体的保护。灰线区域主要控制视线通廊和生态通廊的空间,按照游人活动的需要,结合滨水区域可达性要求中的城市道路间距控制视线通廊;生态通廊的控制根据河道具体的景观设计确定。水质保护:水质是水系功能发挥的重要保证,具体要求:城区内河道玉龙河、猪龙河(白家庄至济青高速段)、涝淄河(张赵至张钢段)水质需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IV标准,其余段水质也需达到V标准。主要指标CODcr浓度小于40mg/L、氨氮浓度小于2mg/L。新区排洪沟、景观河全线需达到IV标准,黄土崖水库、范阳河需达到III类标准,孝妇河上游需达到IV标准。3.6雨洪利用中心城区雨季较短,雨量集中,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匀;雨量集中在汛期6-9月,占全年的73.5%,其中7-8月份最为集中,占全年的50.9%。规划除了增加生态湖、湿地调蓄雨水外,还应该结合新区建设应同步建设蓄水设施,如地下蓄水池、渗水井等,特别是小区内的雨水综合利用;结合老区改造逐步增设蓄水设施,如铺设透水转、雨水收集池等。3.7综合整治与管理6生态水系建设要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市政部门要把开展污染源普查和河道治理截污清淤工程结合起来,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流域环境的污染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全市污水处理的能力;同时,要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提
本文标题:中心城区水系规划总结与思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5105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