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艾青《手推车》上课用课件
艾青手推车艾青(1910—1996)一、生平介绍艾青简介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与浙江金华县。他1928年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次年春赴法国巴黎学画,1932年开始写诗。早期的诗,调子沉郁、感伤。1932年回国,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这个笔名,在监狱里写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7年后辗转于武汉、山西、桂林、重庆等地,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到延安,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主编《诗刊》。1949年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到黑龙江、新疆等地劳动。文化大革命中一再遭到批判。1976年10月后重新获得写作权利,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副会长,被法国授予文学艺术最高勋章。•艾青的诗作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感情深挚,风格独特,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被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自由体诗歌的“第二个高峰”。•艾青是“七月诗派”的主要成员。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如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胡风的人生态度与诗学理论对他们有强大的引导性与感召力,直接体现在他们的创作之中。胡风认为“现实主义者底第一义的任务是参加战斗,用他的文艺活动,也用他底行动全部”,让诗情“跳跃在时代的激流里”。他主张做人与写诗合一、要求诗人应以斗士的姿态突进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拥抱血与火的现实,坚持在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相生相克的搏战中充分发挥主观战斗精神,揭示人民“精神奴役的创伤”,抒写激越悲壮的生活真实。胡风寻求将历史激情转化为“美学欲求”,让诗的社会学内容获得“相应的、美学上的力学表现”。•艾青,中国现代的杰出诗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有两件事是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的。•一是,他生下来就被家人送给一个叫“大叶荷”的农村妇女抚养;•二是,中学毕业(初中)时,艾青考入国立西湖艺术院(现在的浙江美术学院),后赴法国学习绘画,在法国,他领略了法国印象派首领“马奈”的神采,也被法国印象派、现代派画家莫奈、梵高、毕加索的风格深深吸引。不过,艾青不怎么喜欢法国学院派保守的绘画风格。前一件事,培养了他对下层人民深厚的情感;后一件事,即艾青在美术方面的修养,则直接内化为了他诗歌艺术的智慧。艾青提名诺贝尔奖始末•自从1938年赛珍珠获得诺贝尔奖之后,中国籍作家(赛珍珠生前曾加入中国国籍)再也没有获此殊荣•不过,获过提名的倒是有好几位,老舍、沈从文、林语堂、艾青、北岛、钱锺书、巴金、王蒙和李敖等。关于艾青被提名一事,始于1984年。•在中国现代诗歌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以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1、艾青的诗作一方面“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另一方面吸收了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艺术技巧,从而使自由体诗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巩固了新诗发展的阵地,推动了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2、艾青的诗,总是蕴藏着一种深沉而强烈的感情。•对祖国、民族前途的热切思考。太阳、光明、春天、火把、黎明……这些诗人专门讴歌的主题,萌发出蓬勃向上的意气,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激情。•3、艾青重视独特意象的创造。•在意象中,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观察与认识。•他从现实生活中采掘出鲜活的意象与完美的诗绪,创造出一幅幅色彩绚丽、清新可感的图画。•《手推车》中景、情、光、色、图、乃至音响的完美组合,都丰富了我国新诗的艺术语汇,增加了新诗的艺术表现力。二、作品欣赏手推车•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冻的日子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手推车以单独的轮子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穿过广阔与荒漠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1938年初三、作品解读•(一)诗歌创作背景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艾青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爱国热情的高涨,他自己也被这股民族救亡的洪流所激动,使他有了“做一个中国人的强烈的欢喜和骄傲。”“战争真的来了。这是说,原是在人民的忍耐中的,原是在诗人的祈祷中的,打碎锁链的日子真的来了。这时候,随着而起的是创作上痛苦的沉思:如何才能把我们的呼声,成为真的代表中国人民的呼声。”为了参加救亡运动,诗人从美丽的西子湖畔辗转来到战时的首都武汉,但武汉的情景却令诗人失望,前方的将士在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而后方的达官贵人却依然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一九三八年一月二十七日,艾青和端木蕻良、萧军、萧红等艺术家应李公朴先生的邀请一起离开武汉到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执教,晋南失守后,艾青又到西安组织了一支抗日艺术队,艺术队解散后又返回了武汉。在北方的两个月里,艾青先后创作了《风陵渡》《补衣妇》《手推车》《骆驼》等一批诗作,在表达自己爱国主义感情和对抗战必胜的信念的同时;也反映了北方人民的痛苦和哀怨,《手推车》即是其中著名的诗篇。(二)《手推车》分析•(1)结构:•全篇分两部分:一、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二、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本诗形式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除词句和意象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简单反复结构,加深了诗作的气氛和感情(2)手推车的意象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它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民族的悲惨命运;•人民的坚贞品格;•诗人的深沉情感。•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3)主题•对民族悲惨命运的同情,对人民坚毅品格的赞赏,对造成民族和人民苦难的一切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抗议。•(4)艺术特色:•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艾青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独创性,提倡“写人家不能写的”,用生动准确的意象来寄情言志。•《手推车》的艺术构思就体现了这样的特点,诗中通过对北方农民常用的独轮手推车单调、刺耳“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象征北方农民无限的悲哀,那贫瘠的黄土地,寒冷与静寂的山脚,那曲曲弯弯的山间小道,再伴随着独轮车发出的尖叫声,勾画出一幅凝重、昏暗、贫·穷、荒凉的北国农村风景图,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北国人民的悲哀”这一主旨。•(1)用生动准确的意象来寄情言志。•以手推车为中心意象,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诗中没有出现推车的农夫,只写手推车的唯一的轮子,“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从这一条路到那一条路”,迟缓而笨重地、孤独而无休止地移动着,发着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在黄土层上刻画着深深的辙迹。通过这一看似简单的意境描写,传达出中国历史的停滞、北方农民生活方式的单调、沉重和悲哀,以及我们民族的痛苦和灾难。•(2)光、色、线条与音响的调配,有力地烘托出一个悲哀的主题来。•阴沉的天色与灰黄的土层配合,造成了凄冷的色调,再配以独轮车单调而尖锐的声响,刻划在荒漠土地上的纵横轮迹,形成了一种悲凉气氛浓重的情调,使现实的苦难获得绘画般的视觉的感性体现而更见凝重沉郁。•(3)在语言上,运用了虚实结合法。•例如“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发出尖音”是动宾结构,宾语尖音的修饰语“阴暗的天穹”是实写,而“痉挛”则是虚写,这种得自生活的独特感觉能够激发读者的想象力,扩大了思考的空间。•(4)格式方面•单片句子错落有致,上下两片之间则形成对应、对称,显出一种整饬、和谐的美。艺术效果:•语言艺术的笔调,电影艺术的效果•A、语言艺术的笔调:•朴实的笔调,重复的结构(整首诗的两段结构是一样的)。用朴实的笔调和朴实的辞藻,却变化出了电影艺术的效果。•B、电影艺术的效果•首先,动静结合的画面。•构成画面的静态因素:黄河流过的地域、小村。这些因素构成了整幅画面的背景。•构成画面的动态因素:手推车。它构成了诗(画)的灵魂。•两种因素完好结合,构成了电影的效果。小结•作者很重视艺术的锤炼,他认为:“一首好诗里面,没有新鲜,没有色调,没有光采,没有形象——艺术的生命在哪里呢?”(注:《诗论·技术》)所以他的不少诗作,犹如完整的画幅,以协调的光色以及匀称的构图感染着人们。《手推车》一诗,便是将景、情、光、色、图乃至音响,统一得较完美的例子。艾青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散文化如何看待这种散文化趋向?早期白话诗是主张诗的思维与形式的彻底散文化,从而达到“非诗化”,实现诗的“平民化”,而当现代诗歌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诗人们开始在诗的思维、诗的情绪的基础上追求诗的散文化,以“诗的韵律”替代音乐的旋律,一位现代批评家说,这样的诗歌,“内容是诗的,形式则是散文的”。•艾青,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中国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并在新的时期将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推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创作出了形式优美,意境深邃,造诣极高的自由体诗歌,丰富了中国新诗的艺术宝库,他自己也由此登上了中国杰出诗人的宝座。要点•1、分析手推车的意象和本诗的思想。•诗中的手推车是一种象征的意象。他是我中华民族历史命运深重灾难的某个侧面的体现。诗人借助手推车表现的“北国人民的悲哀”,也蕴涵着对保守呆板落后的生活方式的悲哀。既是诗人对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又悲怆的抗议,也是对改变手推车的生活方式,振奋民族精神的哲理性启示。•2、简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诗人善于在生活中捕捉具体可感形象——手推车,进行艺术刻画,传达自己独特感受。•全篇分两部分:•一、围绕手推车的“尖音”进行艺术渲染,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呼应。•二、紧扣手推车留下的“辙痕”进行铺陈,与北国人民的“悲哀”相交织,从听觉到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触动。本诗形式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除词句和意象的不同),这种独特的简单反复结构,加深了诗作的气氛和感情。
本文标题:艾青《手推车》上课用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58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