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重点知识专题15作文含解析新人教版
1专题15作文★知识划重点★一、审题1.脱离材料自立山头。一般是强调在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内作文,即学生的写作主旨应该来自材料,但是,就有那么部分学生,喜欢另起炉灶。2.着眼局部忽视整体。对材料作文进行审题立意时,要仔细阅读命题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仅抓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一定要注重整体性。3.误抓关键句缺失思辨性。写作考题,侧重于考查考生的思辨。但是,有的学生在平时听惯了老师的“关键句”之说,在考场上面对“对立”的材料,就不知哪个是“关键句”,以致随便拉来黄牛当马骑,在具体的行文中缺少了应有的思辨性。写出不符合作文要求的文章。二、语言语言和思维是写作的一-双翅膀:语言需要依靠思维去提升表达质量,而思维必须借助语言形式得以呈现。论述文写作语言需要理性客观,能够由表及里,将思考引向深人,用辩证的眼光分析问题,体现一定的思辨色彩和思想深度。具体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升语言的思辨效果。1.以论断性语言展开说理起点。“论”即论断,明确亮出观点;“述”即阐述,清晰陈述理由。所谓说理或者论述,是指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说理的表达过程。其语言特征是以判断、推理、演绎为特征来展开说理。而在说理过程中,判断是处于起始阶段,是说理过程的起点。例如著名的“三段论”,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判断推理,从思维过程来看,任何三段论都必须具有大、小前提和结论。2.以概述性语言支撑说理分析论述类文章与叙述类文章有较明显的文体差异,但并不意味这两者之间泾渭分明。叙述类需要议论来画龙点睛,而论述类文章需要简洁叙述的事例来支撑观点分析。这里要注意到,论述文语段中,论述为主,叙事为辅,叙事是为了证明观点而存在的,必须简洁明确,不能喧宾夺主,以叙代议。3.以关联词语体现说理逻辑论述文不是例证文,而是论证文,要有论证过程,体现思维推进的过程,而关联词语在体现语句内在联系以及展现思维推进上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2三、思辨论述文考察的就是学生的思辨性,想要在众多文章中脱颖而出,思辨必不可少。思辨能力,近年高考作文尤为强调。但学生作文仍是思辦能力不强。1.思维停留在同一层面,缺乏深度思维是议论文的生命,议论文从审题、立论、谋篇、布局、结尾,以及整个行文中,处处都要运用思维方法。好的议论文应既有思想的深度又有思维的宽度,中档的议论文有思维的线性发展而缺乏开阔感和灵动感,下等的议论文思维没有延伸或者断裂为几个片段。论述类文章如何在“论证”过程演绎推进?有些观点看似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论点,各个分论点看起来是各自独立的,其实是紧密相关甚至是不可分割的一个层面。这在一些“并列式”议论文的考场作文中问题特别严重。真正有逻辑性的“并列式”议论文在本论部分,它围绕总题列出几个平行的具体论点,分别予以论证,从各个方面阐释总题,做出结论,各分论点之间处于同等地位,但不能重复,不能相互包括,也不能相互交叉。要避免思维停留在同--层进上就要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从同一角度选择论据缺乏广度,导致论据复沓单调,论证显得以偏概全、苍白无力;而从不同角度选择论据,既丰富全面,使论证广泛展开,又典型精练使文章严谨有力。议论文“以理服人,以理取胜”的实质就是议论的层次,议论的层次实质就是议论的推理逻辑性强,层次感彰显议论文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议论文写作的灵魂,只有推理逻辑性强的议论文才能在高考中获得高分。2.用例并行,结构单一,缺乏广度论述类文章需要事例来支撑观点的分析与证明,但是观点之间应该有层递性,同样,事例应该为不同的观点服务,而不能围绕-一个观点反复证明。3.说理肤浅,认知偏狭,缺乏高度部分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不足,知识积累、理解还没有达到--定深度,思想感情不够成熟、稳定,对事物的认识和评判不够深刻与全面,导致论述类文章写作存在浮光掠影的现象,不能深人分析,以至于说理肤浅,缺乏一定的认识高度。如《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选段:四、结构所谓结构是指文章的框架。立好总体框架是提高作文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因为时间匆促,不可能反复琢磨,必须以基本结构建构模型,迅速立好框架,才能写出与试题要求切合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优化论述文结构,首先要明确常见的论述结构有哪些,然后在常见结构类型上加以优化。1.并列式结构。并列式结构指围绕文章中心论点,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平行排列展开论述的一种论证结构。并列式的几个分论点常常放在每段开头,以显示层次,有时还可以辅以“首先”“其次”“再3次”等词语体现并列。运用这种结构形式的关键,是对一个总论点能够从不同的侧面来加以认识,并能够并列地排出几个分论点来。2.对照式结构。所谓对照式论证结构,就是在中心论点提出之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剖析、论证,从而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的一种论证结构。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从而泾渭分明,论点突出,给阅卷者以鲜明的印象。运用对照式,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比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高考作文题--般具有一-定的思维开放度,也就是说正反两方面均有一定说理空间,在问题正反的两个维度上都可以延伸。如果观点正反两方面均需要展开论述,就需要对照式结构了。运用对照式结构,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对照,突出说明其中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另一个方面只起烘托、陪衬作用。对照式结构普遍适用于论述文写作,前提是要确保正,反两面实际上指向同一个中心论点,能够达到殊途同归的论证效果。如果指向观点正反两个方面,那么就不能平均用力,而应该有所侧重,体现出观点的倾向,这样既体现思辨,又能突出中心。3.层递式结构。层递式结构是一种纵向开拓,层层深人,步步推进,深化议论的论证模式。--般围绕着“是什么一为什么一怎么样”或者“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路线行文,展开论述分析。应该说层递性结构是最适宜于呈现论述文写作思维的论证结构,因为其结构特点决定了思维不可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五、论证所谓论证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思路,用材料来证明观点的过程。论证过程最能体现考生的逻辑思路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密。好的论证过程如同裁缝制衣,运针过处了无痕迹。强化论证能力主要强化论证方法的使用和材料与观点的衔接。优化论证过程,首先要明确常见的论述方法有哪些,然后在材料与观点的衔接上加以优化,重要的手法就是多运用关联词语,强化句子之间的联系,使论证过程密不透风,让人信服。1.因果:增添逻辑密度。在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因果联系是现象之间普遍联系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一个现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发的;而当原因和一切必要条件都存在时,结果就必然产生。所谓原因,指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事件发生的条件;所谓结果,指的是原因发生作用的情况。原因与结果--般具有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在议论文中,根据客观事物之间都具有这种普遍的和必然的因果联系的规律性,通过提示原因来论证结果,就是因果论证。因果思维是普遍而根本的论证方式,因4为我们能够提出观点、表达倾向,背后--定有原因,对原因的追溯,让我们的思维走向深刻。2.对比:撑开思维宽度。对比论证,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的一种论证方法。事实上,有比较才有鉴别,考生有意识地将好与坏、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刚与柔、阴与阳、实与虚等对照来写,可以鲜明地揭示论证对象的外在特征或内在本质,从而更突出、更深刻地表现文章的主题。考生若能有效地运用对比论证,可以在一定程度破解其语言平面化的难题。但是考生在使用对比论证时要注意两点:--是对比必须鲜明、强烈,通过对照,突出事物的特征;二是在字里行间要渗透作者的褒贬、爱憎之情。如此行文,考生的意图就能得到充分表达,进而给阅卷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获得发展等级的分数提供可能。对比论证是一种求异的思维方式,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对比论证方式的运用范围很广,因为可以进行比较的事物很多,中与外、古与今、大与小、强与弱等,都适合于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和阐明了两者的差异对立之后,是非.昭然,自然就能够确立论点了。对比可以是两个对象之间的比较,也可以是同--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前者称为横向比较,后者称为纵向比较。运用纵向对比的论证方式,不能停留在形式逻辑的静态判断的层面上,否则,有时会显得说服力不够。3.假设:彰显论证力度。运用假设论证,即运用假设推理对所列举的论据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事例很有说服力。在列举事实论据后,从反面进行假设,假设材料中能达到的某种结果的条件不存在,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如未揭示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对语段进行假设分析时,如果举的例子是正面的,那么就应从反面来假设分析;如果举的例子是反面的,那么就应从正面来假设分析。它的逻辑思路即正面事例从反面假设,反面事例从正面假设。4.关联:体现说理效度。关联就是要体现论据与观点之间的相关性,要找出论据与观点之间具体的中间环节。不少学生写作恰恰缺少分析的具体过程,而是将论据和观点强行拉扯在一起,这种“捆绑”式表述自然就缺少说服人的力量。要尽量杜绝自说自话地讲“空道理”,而要学会运用关联的视角将观点与论据一步步地连接起来,从而使论证过程具体化、清晰化。论证时要尽可能将论据和观点“关联”起来,借助一步步的具体环节,形成一个清晰完整的论证链条。这样,读者才能循着作者的推理轨迹,理解你的观点从而接受认可你的观点,这样的论证就呈现出效度。★练习划重点★1.(2020·宾县第二中学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为防控疫情并加强对学生居家学习生活的指导,多省市教育行政部门采取了“延迟开学”和“停课不停学”的措施。同时,有识人士也指出,此次疫情所暴露出的全民科学素养问题,亟需解决。学校和家长要利用不停学的契机,要多宣讲防护知识,进行健康教育,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需培育孩子们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养成科学思维,掌握科学逻辑,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操。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阐明你的见解。【参考例文】科学精神+公民素养=抗疫胜利犹如当年的非典防治战,这场敌人为新型冠状病毒的战争,所挑战的不只是医疗机构,也是对全民共同体,乃至每个人的考验。其实,我们要想取得这场抗疫的胜利,必须要依靠科学精神和公民高素养。不少时候,碰到灾难等实发状事故,舆论都会习惯表达“我们都是某某人”,但就关联度而言,恐怕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人传人”的传染病疫情,能让我们更真切的感受到——我们都是防疫人。钟南山院士就建议,“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此类忠告和防控应对,需要每个人的配合,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影响到不少人一时的便利,打乱他们原有的春节计划。像一些人原本约好的同学、亲友聚会,可能就得注意场合乃至取消,甚至一些商业行为也难免受影响。必须承认,不少防控工作,尤其是涉及管控、监测、检查等,都是以削减民众的便利程度、牺牲局部利益为前提的。其中一些或可通过构建合理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共担,但有一些可能注定需要个体的承担,这是必须接受的事实,也是非常时期的不得已而为之。本质上,这次疫情也是对民众科学素养与公民精神的“拉练”。多相信科学,遵循那些科学的“自我保护指南”,别被那些蹭疫情夹带私货的“鞭炮防传染,吸烟能消毒”、兜售阴谋论的“生物战”话语所蒙蔽。多循守理性,不盲目不恐慌,服从防疫的管制安排,尽量避免成为交叉感染的一环,这些都是个体应有的“价值自觉”。当无数的个体能真正依据科学精神、秉持公民素养,合理调整防疫期的个体行为,全社会战胜疫情的砝码就大一些,成本就更低一些,最终带来的公共利益增量,也将回馈给每个人更多的安全感。病毒所挑战的是整个社会的应对系统。这个应对系统里面,没有人可以例外。目前病毒的传播和疫情发展,仍有诸多不确定性。但可以确定的是,不管是个体还是相关部门、机构,在应对上多一些“打提前6量”和冗余准备,少些盲目乐观和侥幸,多一些配合,这样人们的从容就多一份,战胜病毒也能愈发可期。科学是战胜疫病的决定性力量。只要高扬科学精
本文标题: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重点知识专题15作文含解析新人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3352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