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最新资料推荐------------------------------------------------------1/15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提要从教育史的发展角度看,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十分复杂的演变过程,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强调德育;突出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我们应充分把握教育目的的演变规律,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关键词中国教育发展史教育目的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是贯穿教育的一条主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要围绕这一条主线进行,只要偏离这一条主线,将给教育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必将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了解教育目的的发展演变,认识其发展的规律性,对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是我国教育论著中比较丰富、比较深刻的一个部分。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中国教育思想之渊源,在他的论著中,就非常明确地论述过他的教育目的思想,他认为:教育就是要通过个人的修养,培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治人的士成君子,即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除此以外,教育无其它目的,所以,当他的学生樊迟请教他如何种庄稼,如何种菜时,他很生气,甚至骂樊迟是小人,显然,樊迟请教的内容与他的教育目的的思想是相违背的。孟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一教育目的思想的提出,也反映出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但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来说,道德和政治修养是很重要的。《大学》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儒家思想,把教育的目的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就是要求修己,通过修己来明人伦,最终达到个人在道德和政治修养上的至善至美,这也是培养统治者的标准。宋代理学家朱熹发扬光大了孔孟思想,他在为白鹿洞书院拟定的教规中,将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条理化,系统化为明五教,这五教是:父子有序,君巨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在朱熹的教育目的的思想中,已经反映了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准则三纲五常思想,这一教育目的的论述,是中国古代教育宗旨的最完整的概括和体现,朱熹被奉为圣贤,他的思想在明、清时代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思想依据,甚至科举考试都不得有违朱熹的四书集说,朱熹对教育的目的的论述,为中国古代教育目的的思想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虽然一些非儒家正统思想的其它学派和教育家对教育目的提出---------------------------------------------------------------最新资料推荐------------------------------------------------------3/15了不同的观点,如宋代王安石就主张教育应该培养:通古今,习礼法,天文、人事、政理更新,然后施之职事,则以详评政体,有大议论,使以古今参之的实用型治术人才。封建社会后期一批反理学的教育家也主张要培养有实学,理实事,善实行的经世致用之才,但在整个封建社会,始终未能占有主导地位,这些思想也未能得到真正实施,甚至被看成是离经叛道的异端邪说。被毛泽东同志称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从资产阶级利益出发,吸取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这一宗旨实际上反映的是公民道德教育,以自然科学为主的科学技术教育,军事体育教育和美育并重的四育方针,并于1912年9月颁布实施,从蔡元培先生这一教育宗旨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出,这一宗旨反映的教育目的思想在教育目的理论的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教育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育要为社会主义服务,要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培养合格公民,关于教育目的的阐述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较早的明确的阐述是1957年毛泽东同志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的: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指导着我国的教育工作,文革结束后,曾有人对这一方针提出过质疑,实际上,方针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只是贯彻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差,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损失。1985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适合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教育目的,具体表述为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简称四有,两热爱,两精神这是适应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而提出的对于人才培养规格的新要求。1995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教育目的的规定,必将成为相当长时期内我们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二、教育目的演变中表现出的特点从我国教育目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时代不同,社会的历史形态不同,但对于教育目的的论述都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也就是发---------------------------------------------------------------最新资料推荐------------------------------------------------------5/15展的规律所在,主要表现为:1强调德育。中国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索,就是德育,德育是衡量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德育无可争议地被放在了首位。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即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传道,其次才是授业和解惑。封建社会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对儒家思想的传播,通过个人的内省和修养,在道德上、政治上、思想上逐步成熟,成为封建社会的合格一员,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人才。鸦片战争以后,封建社会的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局限性充分地暴露出来了,从1912年颁布实施的教育宗旨我们可以看出,德育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目的,但仍然被摆在了首位,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和美育教育是实现德育的有效途径和辅助手段。进入到社会主义时期,我们的教育方针总的特点是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但在全面发展中并不是均衡发展,德育是方向,是灵魂。可见,从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来看,任何一个社会,一个阶级都要求教育能够为其培养在思想、政治、道德上过硬的合格人才,这是不容置疑的,教育为某一社会和阶级服务,必须在德育上得到集中表现。2突出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社会本位论思想,就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来提出教育目的的设想,从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来看,基本上反映了社会本位论思想。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就突出了通过个人修养来达到个人的成熟从而作用于社会的目的,所培养出来的人成为封建社会所需要的士或君子,从而来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如《学记》中就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明确地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汉武帝时,董仲舒在其三个对策。中说: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其提法反映出对人才的培养来说,社会的需要是首要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突出地反映了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要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合格公民,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个体本位论的思想也在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出现了。个体本位论思想,就是从个体发展的需要出发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人的规格作设想。例如: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我国的教育目的的表述中,出现---------------------------------------------------------------最新资料推荐------------------------------------------------------7/15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健全学生的个性等提法,所反映的就是一种个体本位论的思想。但总的来说,从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目的表述到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表述,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社会本位论思想。3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在封建社会的教育中,自然科学教育未被重视,没有成为教育的主流,而是处于从属的地位。公元606年,隋朝开始了科举选士,虽然是分科选举,但进士科是最重要的,这就使自科举开始直至结束(1905年)的一千三百年中,几乎所有的学子都致力于儒家著作的研习,一心想高中进士,金榜题名,衣锦还乡,与自然科学有关的科举内容逐渐被淡忘,最后实际上只剩下了进士一科,这种局面,大大地制约了自然科学的正常发展,这也是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之一。三、认真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1充分认识教育目的的演变过程,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增强工作中的自觉性。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就是要了解教育目的的演变过程和规律,这样才会使我们在工作中避免对教育目的认识的局限性和偏差,避免工作中的盲目和被动。了解教育目的的演变过程和规律,就会加深我们对教育方针的理解,并转化为工作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会使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来看待我们的工作。2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从教育目的演变过程来看,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德育一直是教育的一条主线。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就是要坚持德育首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树立:(1)正确的德育观。就是要明确,德育是教育阶级性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德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的表现,必须树立坚定正确的德育方向。教师要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人才,只有站稳了立场,找准了方向,才能保证人才的质量。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要在德育上放松了,立场上动摇了,必然会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带来危害。(2)心理学的德育观。要搞好德育工作。就必须把我们的出发点建立在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上,按心理学的规律来组织德育工作。因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就要有全面、系统的心理学知---------------------------------------------------------------最新资料推荐------------------------------------------------------9/15识,充分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在工作中树立心理学的德育观,这样就会在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只会事倍功半。(3)实效的德育观。德育工作就是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不能只停留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更不是华而不实地浮于表面。德育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任何一点虚假,都会给我们的教育事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4)时代性的德育观。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一成不变的方法,与学生的实际相脱节,效果往往不明显,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起适应性很强的德育方法,评估体系,把我们的德育工作做得更好。3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着眼点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可以说,素质教育已经是一个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一个教育名词,已经深入人心。但对于素质教育真正意义的理解未必就达到共识,再加上教育操作中的惯性,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回到教育方针的正确轨道上来,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这需要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工作,由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转到素质教育的操作上来,只有完成这种转变,才能叫做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本文标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511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