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初中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与教法设计根据教材的特点按照“展示现象→提出问题→建立情景→实验探索→获取信息→寻求规律→实际运用”的程序,组织学生活动,使学生通过物理实验获得规律时就得到规范性的训练。通过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以多媒体软件为辅助手段,把听到的和看到的直接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觉得物理就在身边,对物理有亲近感。教学媒体设计先播放一些美妙的旋律,激发学生对声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然后用多媒体展示课本上与声有关的图象,并配上声音把学生再次带到声音的世界中,创造出声音的情境;用现实生活中的“水波”引出“声音”,接着用动画形象地演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波”也是能听到而看不到的,用动画演示生动、形象,学生感兴趣且容易掌握。为了节约时间,增大课堂容量,结论、小结和检测题都以媒体形式出现,且结论和小结都配有声音,可以同时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一、能力培养:让学生自己动手做:1、用手指感受讲话时喉头的振动;2、小纸片在播音的扬声器中跳动;3、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4、橡皮筋,刻度尺发声的实验。要求学生每做一个实验都要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相应的实验结论,并根据这些实验现象的共同点总结出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在学生做完物体振动发声实验并总结出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结论后,敲击音叉让学生观察物体是否在发声前、发声后、还是正在发声时振动?强调“正在”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同时得出:当振动停止了,发声当然也停止了的结论。让学生举几个振动发声的实例,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演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主要是倾听)抽气前,能听到音乐芯片发出的声音,在抽气过程中,随着广口瓶内气体的减少,芯片发出的声音是否在变化?此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科学推理能力。让学生轻轻敲桌子,听一听发出的声音,再把耳朵贴在桌面上,用同样大小的力敲敲桌子感受一下听到的两次声音是否一样?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培养学生动手、比较、分析能力以及运用身边物体作为实验仪器和控制实验条件的意识。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声音是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物质作为媒介传播出去的,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简称介质。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就是靠空气作为介质传播,有些声音是靠固体或液体作为质介传播的,而真空不能传声。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出结论,培养学生严密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通过媒体看到宇航员在太空舱实验室做实验的情景。然后提问:他们为什么在太空舱外时,他们的交流必须用电子通信设备,而在太空舱内不用电子通信设备可以直接交谈?请你运用本节所学知识加以解释学生思考并回答。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这里提出的问题,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科学思想:概括是初中物理得出规律的重要环节,要在大量事实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仅据几例就草草完成。在总结声音的产生结论时,依次通过直接观察(橡皮筋、刻度尺振动发声),间接观察(音叉振动发声),自己亲身感受(用手摸自己喉头讲话时的发声)层层深入地使用学对声音的产生有了正确的认识,渗透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总结声音能在空气中、水中、桌子上传播的结论后,进一步说明:通过大量实验说明所有的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能传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前意识。不是单凭某一现象就能断定所有。)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并分析课本上的声速表,要求学生从这个表中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来。启发学归纳得出:(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较慢,在空中最慢。(3)声音在不同温度下,在同一介质中它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对学生的回答的问题进行点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三、科学方法:在研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渗透研究物理学的基本方法就是观察和实验。在研究橡皮筋振动发声时提出观察提纲,而在做其他几个实验时不再提出观察提纲,让学生类比第一个实验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从而得出结论。在总结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的结论后,让学生猜想“声音能否在液体和固中传播”?在播放水波、声波之前,设疑:我们能听到声音,但看不见声波,难道我们就真的没有办法看见吗?进行物理方法渗透;物理学里常用一些形象的手段研究一些抽象的问题。渗透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中的作用。四、学科渗透、德育渗透:声音与人类密切相关,教材特意安排了人耳是如何听到声音,将本节内容与紧密相联,也适当地与人生物学挂钩,从而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在引入新课时,用媒体播放一些带有画面的美妙旋律让学生欣赏,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操。让学生找出“振动”与“发声”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阐述:“振动”是因,“发声”是果。也就是说: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我们知道,有结果一定有原因,所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这就是刚才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有原因不一定有结果。那么振动的物体是否一定都在发声呢?这个问题我们到后面的课再来详细讨论。这里渗透辩证思想,同时为以后的课打下伏笔。在每次的“猜想”后,都强调了“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要想证实它,就需用实验来验证。”渗透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开始的课件提出声音的分类,为下节“乐音与噪声”埋下伏笔。
本文标题: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2077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