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运动学基础第一章绪论2学习目标•1.说出运动学的概念、内容和任务。•2.了解运动生物力学史、运动生理与运动生化的研究方法。•3.叙述人体基本运动形式。•4.简述人体运动分类与特点。•5.解释:大关节首先产生活动原理、有氧运动、无氧运动3学习内容•第一节运动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第二节运动学研究方法•第三节学习运动学的意义与观点•一、学习意义•二、学习观点•第四节运动学的发展•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一、基本运动形式•二、运动类型•三、运动强度4第一节运动学研究对象和内容•1.运动学定义•运动学是运用力学原理与方法研究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动作技术、运动器官形态结构与机能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一门学科,也是多门学科之间相互交叉与渗透的科学.是一门康复医学方面的重要专业基础课。•运动生物力学•包括运动解剖学•内容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5•2.研究对象-人体运动动作与运动行为•3.研究任务静力学动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训练原理运动训练方法疾病康复机理运动功能规律阐明探讨结合第一节运动学研究对象和任务6第二节运动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体育运动,医学、生物材料力学方面、交通安全、军事科学与宇航等有关方面。•运动学研究与康复医学学科紧密结合,为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7第二节运动学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主要有:•1.观察法•是直接对人体运动过程的各项变化指标进行描述与分析。•2.实验法•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实验装置对人体或动物进行试验。3.理论法•采用数学与力学理论对人体运动系统建立抽象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对人体运动规律进行描述。8第三节学习运动学的意义与观点•一、学习意义掌握与熟悉运动学的基本原理运动学的学习分析运动功能障碍产生原因选择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为物理治疗、作业治疗与康复工程等课学习奠定重要基础,。9二、学习观点用唯物辨证的观点去认识人体运动。结构与功能辨证关系局部与整体动与静人体与环境统一第三节学习运动学的意义与观点10••动静结合•骨结构改造重建•局部与整体统一骨折第一阶段远端主动运动近端静力性收缩第二阶段主动与负重肢体功能恢复第四节运动学的发展11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1.环节•指人体身上可以活动的每一段肢体,节段或骨关节。•运动环节既可以是单一的关节,也可以是几个关节作为整体相对某一关节活动。12•2.开放运动链和封闭运动链•(1)开放运动链:远端游离为开放运动链,可以随意活动某一关节或同时活动几个关节。•上肢运动大多为开放运动链•(2)封闭运动链:远端闭合为封闭运动链,只能是多关节的协调活动,不能做单一活动。•下肢活动多为封闭运动链•如下蹲时必须同时活动髋、膝、踝关节。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13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14一、基本运动形式上肢:推、拉、鞭打人体运动下肢:蹬伸、鞭打、缓冲全身:摆动、躯干扭转、相向运动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15•(一)上肢基本运动形式•1.推•在克服阻力时,由屈曲状态变为伸展状态。•2.拉•在克服阻力时由伸展状态变为屈曲状态。•3.鞭打•上肢诸环节依次加速和制动,使末端环节产生极大速度的动作形式称鞭打动作。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16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17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18•(二)下肢基本运动形式•1.缓冲动作•下肢由伸展的状态转为较为屈曲状态。•2.蹬伸动作•下肢由屈曲状态进行积极伸展的动作过程。•3.鞭打•下肢各环节有类似于上肢的鞭打动作。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19•(三)全身基本运动形式•1.摆动•身体某一部位完成“主要”动作(如步行、跑步)时,身体的另一部位(如两臂及摆动腿)配合“主要”动作进行加速摆动。•2.躯干扭转•在身体各部位完成动作时,躯干上下两肢同时绕躯干纵轴的反向转动的运动形式称躯干的扭转。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0•3.相向运动•人体处于无支撑的腾空状态完成动作时,由于人体两端无约束,因此身体某一部位向某一方向活动(转动)时,身的另一部位会同时产生相反方向的活动(转动)。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1•(一)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1.有氧运运动时间较长,运动强度在中、小程度的运动的项目,其运动所需的能量来源主要通过氧化体内物质提供。•2.无氧运动由于人体供能来不及而不得不依靠无氧供能,属于无氧运动。二、运动类型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2•(二)动力性运动与静力性运动•1.当骨骼肌(等张收缩)收缩产生明显的关节活动为动力性运动。•作用:动力性运动可以使躯体产生位移或使人或器械产生加速度。•2.当骨骼肌(等长收缩)收缩不产生明显的关节活动为静力性运动。•作用:静力性运动是维持躯体一定姿势的基础。•动静结合,互相协调共同完成人体的运动。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3•(三)力量性运动与耐力性运动•1.力量性运动主要是对抗阻力的运动•作用:能有效发展骨骼肌的肌力。•2.耐力运动是机体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能力的运动•作用:对抗疲劳的能力运动。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4•(四)被动运动、主动运动与抗阻运动•1.被动运动肌力在0-1级,只能借助健侧肢体、他人辅助或器械(机械、电刺激)代替下的运动。•作用:消除肢体肿胀,防止肌萎缩、关节粘连和韧带挛缩。•2.辅助运动肢体肌力达2级以上,借助外力(可以是自身的健侧肢体或他人帮助)做主动运动。•作用:逐步增加肌力。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5•3.主动运动患者肌力达到3级能抗重力时,可由骨骼肌主动收缩完成肢体的运动。•作用:提高肌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4.抗阻运动肌力达4-5级时,能克服自身重力和外来阻力完成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作用:有效增强肌力和耐力,改善关节活动和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6•(五)平衡与协调运动•促进身体平衡与协调功能进行的专项训练。•1.航空航海等体育运动训练。•2.对中枢与外周神经损伤引起的肢体瘫痪、骨关节疾病、其他运动控制与协调障碍患者的训练。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7•(六)其他运动•主要针对全身多部位肌群与关节的活动,如放松运动、水中运动、娱乐运动、中国传统的拳、功、操等。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8三、运动强度•通常以本人最大吸氧量量大小来评定运动强度的大小。四个等级:•1.极量强度最大吸氧量95%~100%的强度。•2.亚极量强度最大吸氧量70%~80%的强度。•3.中等强度最大吸氧量55%~65%的强度。•4.小强度最大吸氧量50%的强度。第五节基本运动形式与分类29复习思考题•1.运动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2.运动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康复治疗师为什么要学习运动学?•4.人体的运动形式、特点与分类有哪些?•5.人体运动强度分为哪及个等级?与最大吸氧量的关系如何?•6.名词解释环节、运动环节、开放运动链、闭合运动链、大关节首先活动原理。
本文标题:【精选】康复运动学基础-01-第一章运动学绪论1Microsoft-PowerPoint-演示文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70396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