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传染科常见疾病主讲内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染病的防治原则常见传染病传染及传染病的概念传染亦称感染,是指存在于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克服人体的防御机能,侵入人体的特定部位,并能在入侵处或其它部位生长与繁殖的过程。目前已发现的对人体有致病性的病原体约在500种以上。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正常人群中流行的感染性疾病,称为传染病。常见的传染病有流行性感冒、伤寒、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水痘、风疹等等。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被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被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屏障或体内已有的特异性免疫清除。隐性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组织损伤,因此在临床上不显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有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在大多数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其数量远远超过显性感染(约十倍以上)。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不但引起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而且通过病原体本身的作用,或机体的变态反应,而导致引起临床表现的组织损伤和病理改变。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停留在入侵部为(如鼻、咽、扁桃体等)或进入脏器(如胆囊)获得生存场所,并且繁殖传代而人体却不出现任何疾病症状,但向外界排出病原体,引起疾病流行。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与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缺一不可。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传染源:是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除体外的人或动物。病人和病原携带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传播途径:病原体侵入人体所经过的途径叫传播途径。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虫媒传播及接触传播等。传染病的流行病学易感人群:对某些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容易患病的群体称为易感人群。不同的性别、年龄、职业,容易引起流行的传染病亦各不相同。如风疹、水痘多发生于儿童;而流行性出血热则是以农业人口为主的传染病;肺结核的发病高峰在20-25岁。传染病的大流行与暴发流行某种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蔓延,波及范围甚广,甚至超出国界或洲界时称为大流行。传染病病例的发病时间分布高度集中于一个短时间内者称为暴发流行。什么是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呼吸道传播:病原体从病人的口鼻排出,以空气飞沫作媒介,再从新的易感者鼻腔侵入所造成的传播。能经呼吸道的传染病很多。如流感、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非典型肺炎等。消化道传播:主要是经水、食物传播。病原体主要通过粪便排出,污染水、食物和外界环境,再从易感者口腔侵入,即“粪-口”感染。如伤寒、痢疾、感染性腹泻、甲型及戊型肝炎等。法定管理的传染病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37种,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鼠疫、霍乱)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乙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等25种。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丙类: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10种。第二节传染病的防治原则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传染病预防的三大环节控制传染源: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传染病患者。根据传染病法对患者予以隔离;对接触者和病原携带者,根据情况进行医学观察、检疫或隔离。对动物源性传染病:对动物可采用消灭方法,对家畜可实施隔离治疗。传染病预防的三大环节切断传染途径:对于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虫媒传染病以及许多寄生虫传染病来说,切断传染途径是起主导作用的预防措施。爱国卫生运动和除四害(老鼠、臭虫、苍蝇、蚊子)及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传染病预防的三大环节保护易感人群:非特异性措施: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提高人群非特异性抵抗力;培养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合理营养、改善居住环境等。特异性措施:采用人工免疫法,提高人群特异性免疫力。传染病暴发、大流行时,应采取何种紧急措施?当地政府应立即组织力量进行防治,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必要时,报经上一级地方政府决定,可以采取下列紧急措施:1.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2.停工、停业、停课。3.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4.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经常通风换气,促进空气流通,勤打扫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曝晒2小时)。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保持良好个人卫生习惯,打喷嚏、咳嗽时用手帕捂住口鼻,不随地吐痰。勤洗手,不共用毛巾。注意均衡饮食、定期运动、充足休息,减轻压力,根据气候增减衣服,增强身体的抵抗力。避免前往空气流通不畅、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群众性集会。对公共设施及时进行消毒,在户内可以熏蒸食醋。消化道传染病的预防个人要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吃腐烂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水果要削皮或经消毒液浸泡后再吃;餐具要消毒,提倡公共场合下分食制,起码要做到使用公用筷子;政府部门要保护水源,管理粪便,除四害第三节常见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水痘肺结核细菌性痢疾伤寒与副伤寒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不同于一般感冒。病人发病比较急、症状重,主要是头痛、高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重,而鼻咽部局部症状轻,如咳嗽、打喷嚏等比较轻微。流行性感冒据文字可查的资料记载,1918年至1920年的大流行约有5亿5000万人得了流感,因流感而病死者竟多达2000万人,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死亡的人数还要多。1957年2月,首先从我国贵州省发现了第一例流感病人后,只经过短短的半年时间,就传遍了全世界五大洲,估计患者达10亿以上。流感是通过空气传播,经呼吸道进入人体的。我们平常说话、呼吸,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许多唾沫星子。流行性感冒我们平常说话、呼吸,特别是咳嗽、打喷嚏时,会喷出许多唾沫星子。有人对唾沫星子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发现大声谈笑时,唾沫星子(飞沫)每秒钟可飞16米;打喷嚏时,鼻腔分泌物每秒钟飞行速度可超过40米。在一般情况下,唾沫星子也能喷出4.6米远。流感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应隔离至热退后48小时。切断传播途径:在流感流行期间应暂停大型集会,外出或到公共场所应戴口罩,以免相互传染。居室要注意通风,公共场所可喷洒含氯消毒液。保护易感人群:可接种流感灭活疫苗,以降低流感发病率。此外,食醋熏蒸法对预防流感亦有良好的效果。食醋用量5-10毫升/米,加水稀释一倍,于炉子上温火加热至食醋蒸干,每日一次,连用三天,可以杀灭流感病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以发热、腮腺肿胀、疼痛为特征。儿童可并发脑膜炎,成人可并发睾丸炎或卵巢炎,但引起不孕症者少见。本病传染源为病人及隐性感染者。自潜伏期(2~3周)至腮腺肿大消退期间有传染性。传染途径为呼吸道传播。急性期应隔离病人,卧床休息,保持口腔清洁,多饮开水,避免酸性食物,局部可外敷仙人掌等。风疹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特征为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发热、淡红色丘疹和淋巴结肿大。胎儿可因母亲感染而出现先天性畸形。冬春两季发病较高。飞沫传播是风疹的主要传播途径。风疹风疹的潜伏期一般为14~21日,平均为17~18日。风疹病人的传染性比较集中于发病前5日至疹后5日。短暂的接触常不引起感染。风疹症状一般较轻,预后良好。一般以支持疗法为主,发热期应卧床休息,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可应用抗病毒药物;高热、头痛者应用解热镇痛剂;咽痛者可用利咽药等。水痘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发生在冬春季节。其主要表现是皮肤及粘膜可出现丘疹、疱疹与结痂等改变。水痘的传染性很强,儿童接触病人后约有80%的人可以得病。水痘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由直接接触而传播。水痘潜伏期为10~21天,水痘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一般于出疹前1日至出疹后5日,或疱疹结痂、干燥前均有较强的传染性。水痘的治疗也是以支持治疗为主。发热时应卧床休息,,并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可适当给予抗病毒及对证治疗。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有密切接触史或在流行区生活史有发热、咳嗽、咳痰、气急、肺部罗音。早期血白细胞计数不升高,或下降。放射线检查可见肺部阴影一般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同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与病人接触或与可疑病例接触者,均应隔离10-14天。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勤打扫卫生,勤晒衣服、被褥,还可熏蒸食醋。尽量减少集会等人群聚集的集体活动。肺结核目前全世界人口约57亿,感染过结核菌的人估计为17亿,每年新发病人约800~1000万,其中95%分布于发展中国家。全世界每年有290万人死于结核病,我国每年死于结核病人数近24万人。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如能早期确诊,及早合理应用抗结核药物,几乎可全部治愈而不复发。结核杆菌的特性在室温和阴暗地方可存活6~8个月;干燥痰附着于尘埃中,保持传染力8~10天;土壤、污水或0℃以下可生存4~5个月;在阳光曝晒下仅能生存2小时左右;在60℃经半小时或煮沸5分钟就可以杀死;与75%酒精接触仅数分钟即可被杀灭。肺结核的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排菌的肺结核病人,通过呼吸道传播。排菌的病人随其咳嗽、打喷嚏、说话等喷散出带有结核菌的呼吸道黏液,被健康人直接吸入,这种方式称为“飞沫感染”,是最主要的传染途径。结核的传播途径据有人统计,人一次咳嗽大约可喷散出3500个微滴核(唾沫星子),一次用力打喷嚏散布在空气中的微滴核数量更多。因此,咳嗽、打喷嚏时一定不要对着别人,特别是正在排菌的病人。据研究,排菌病人吐出的每1毫升痰液中约有10~100万个结核菌,绝大多数排菌病人每口吐出的痰液量一般在2~3毫升以上,他们一天所排出的结核菌数目就可想而知了。肺结核与免疫人们普遍易感结核菌,但人群感染结核杆菌后不一定都发病,是否发病,一方面取决于感染结核杆菌的数量及其毒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人体对结核杆菌的免疫力。肺结核与免疫人体对结核菌的先天性免疫力,与人体的营养、健康状况等有一定的关系。如长期营养不良、过度劳累、疾病后机体抵抗力低下等都是结核病的诱发因素。肺结核与免疫接种卡介苗或经过结核菌自然感染后所获得的免疫力具有特异性,以后再感染结核菌时,侵入的结核菌常被控制在局部而不繁殖和播散。接种卡介苗2-3个月后,机体就可以产生免疫力,约持续3-5年。肺结核的临床表现典型肺结核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午后低热、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咳嗽、咯血、胸痛及渐进性呼吸困难等。多数病人症状轻微,常在放射线健康检查时发现。肺结核的临床分型肺结核临床上共分为五种类型:原发型肺结核血性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所谓浸润型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肺外结核如何早期发现结核病?所谓“感冒”,经2周以上治疗不愈者;咳嗽3-4周,不见好转者;接触过肺结核病人,并经常咳嗽或咳痰或低热或乏力等;无接触史但出现上述症状者。上述症状者必须尽早到医院去进一步检查,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另外,每2年进行健康检查也是很必要的。细菌性痢疾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夏秋季多见。病人和带菌者是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细菌性痢疾的治则及预防急性期应卧床休息,并按肠道传染病隔离治疗,原则上疗程不宜短于5天。应给予易消化的食物,禁食多渣多油或刺激性食物
本文标题:传染科常见疾病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9170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