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研究
院刊387吴亮夏宇马岩**新华社瞭望智库北京100077摘要在媒体融合发展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大背景下,近年来诸多媒体开始尝试向智库方向转型,未来行业竞争压力将逐渐增大。瞭望智库筹建近3年来,完整地经历了从“智库型媒体”到“媒体型智库”的转变,成功地实现了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深度研究为核心抓手的智力产品生产模式。文章结合瞭望智库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一套适合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建议。关键词智库建设,媒体融合,媒体型智库,瞭望智库,新华社DOI10.16418/j.issn.1000-3045.2016.08.010互联网新媒体给媒介生态和舆论格局带来的深度调整,既为执政当局了解社情民意开辟出可靠空间,也为社会公众表达利益诉求提供了便捷渠道。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高速发展,智库已成为决定国家力量、影响政策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1]。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支持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科协、中央重点新闻媒体、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军队系统重点教学科研单位及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的实施建设规划[2]。中央之所以提出中央重点新闻媒体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的要求,是因为中央*资助项目:**通讯作者修改稿收到日期:2016年5月31日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Project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研究*3882016年.第31卷.第8期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重点新闻媒体在公信力、权威性、专业化、大众化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和资源,并在媒体市场化的进程中,通过整合智库资源、媒体资源、渠道资源,不断实现媒体融合与创新,这些有益经验可以助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建设和探索[3]。2015年11月9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12月1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刘云山同志出席并发表讲话,25家机构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4]。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国家通讯社,同时也是唯一被授权具有“耳目喉舌”职责的新闻机构,新华社凭借遍布全球的信息采集网络和调查研究传统,成为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中唯一一个具有媒体属性的智库机构。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已成为“国家战略”,同时媒体融合发展如火如荼,传统媒体迎来向“智库型媒体”或“媒体型智库”转型的关键机遇期,也面临着体制机制、观念思路、生产模式以及人才培养和技术演进等诸多方面的转型挑战和阵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体系的一部分,望智库筹建近3年来,完整地经历了从“智库型媒体”向“媒体型智库”的转型,成功地实现了将传统新闻生产方式转变为以深度研究为核心抓手的智力产品生产模式,并与《财经国家周刊》构成了“一库一刊”的良性生态系统和有机协作体系,初步形成了一个经过实践检验的、媒体融合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并举的媒体型智库发展范式。本文首先对媒体向智库转型的现状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以望智库发展和运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为研究案例,提出一套适合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建议。1媒体向智库转型的现状和特征2016年1月,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指出,目前中国活跃智库发展呈现4个主要方向:综合型智库、专业型智库、平台型智库和媒体型智库。其中,媒体型智库是平台型智库的一个特例,其既有平台型智库强调思想供求双方的联通与对接的特征,又有其更为独特的“机构或创始人源自于媒体”“灵敏的问题发现能力和政策评论能力”“擅于捕捉舆情信息并运用媒体手段加以宣传推广”等特点[5]。然而,对比另一份更为人所熟知的、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可以看到,国外报告更关注的是智库在利用媒体方面的表现,而并非哪些智库源自媒体。事实上,1946年诞生于英国老牌财经杂志《经济学人》的典型媒体型智库[6]——经济学人信息部(EIU),于最近两年才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全球智库报告》榜单,并以2014年“全球最佳盈利智库”第1名和2015年“全球最佳盈利智库”第3名的身份进入大众视野[7,8]。可见,媒体型智库并非全球普遍概念,而是在媒体融合发展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时代大背景下,我国媒体行业自发产生的、一种较为独特的转型现象。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国内已宣布成立智库业务部门或整体向智库转型的媒体机构已达15家之多,其中包括中央媒体4家,地方媒体2家,市场化媒体5家,门户网站5家,并且有多达9家的媒体机构智库业务集中出现在2015年(表1)。可见,除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和《第一财经》外,其余绝大多数媒体机构的智库建设和转型均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这15家媒体机构在智库建设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例如,中央媒体中,新华社侧重具体问题调查研究,《人民日报》侧重理论研究,而《光明日报》更加侧重发布;市场化媒体中,《财新》采取智库与传媒并行发展战略,而《南风窗》希望整体实现智库化改造;门户网站中,腾讯强调自身研究能力和研究成果,而新浪、网易和搜狐更加重视平台属性。尽管各自业务院刊389媒体融合发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研究侧重点和发展阶段有所差异,但是上述媒体均看到了媒体向智库转型的必要性,并采取了较为一致的转型决策和行动。这其中的原因既有互联网时代媒体融合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的压力,也有现实中因媒体型智库缺位而急需发展的动力。首先,互联网时代下,新媒体异军突起,传统媒体作为唯一信源的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不依赖于资讯而以分析见长的智库运营模式可能成为媒体转型的出路和捷径。其次,中国具备媒体型智库发展的土壤,但尚未发展充分。智库的作用体现为“影响公众”和“影响决策”两个维度。媒体作为大众传播工具,天然具有影响公众的属性,同时,在中国特殊制度环境下,一小部分具有内参采写职能的媒体也天然具备了影响决策的属性,这是媒体型智库在国内显得尤为重要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在新华社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新华社作为唯一的媒体单位入选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反映了中央对新华社的高度重视和充分信任,也体现了新华社在媒体向智库转型浪潮中的领军地位。西方有一种观点认为,媒体型智库发布的报告数量少,内容零散,深度及专业程度不够,很难形成规模,也很难对国表1目前已宣布成立智库业务部门或整体向智库转型的15家媒体机构媒体种类名称上级单位(或控股)智库建设职能定位下设智库业务部门首个智库部门成立时间中央媒体《新华社》国务院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综合性研究机构[4]国情与战略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舆情研究中心、现代传播研究中心1992年《人民日报》中共中央依托人民网、人民在线打造高端互联网智库,旗下人民论坛转型为智库型全媒体集团[9]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新媒体智库、民智市场调查公司、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2008年《光明日报》中共中央;中宣部智库建设理论研究与成果发布平台[10]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城乡调查研究中心2015年《经济日报》国务院;中宣部专注中国经济趋势研究的媒体智库[11]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2016年地方媒体《湖北日报》湖北省委宣传部围绕长江经济带建设开展政策性、前瞻性研究[12]长江智库2015年新华报业江苏广电凤凰传媒江苏省委宣传部整合高校和媒体力量向政府提供战略咨询[13]紫金传媒智库2015年市场化媒体《第一财经》上海东方传媒集团;阿里巴巴依托于强大媒体影响力的智库机构[14]第一财经研究院2007年凤凰新媒体(凤凰网)凤凰卫视传媒集团平台型智库、将思想产品生产和传播有效结合[15]凤凰国际智库2015年《财新传媒》华人文化产业基金与传媒业务相互独立、又整体互补的商业性机构[16]财新智库、中诚信资讯、财智莫尼塔2015年《南风窗》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南风窗2.0、媒体转型抓手[17]南风窗传媒智库2015年门户网站中国网外文局为智库提供国内外的交流平台[18]智库中国2014年腾讯科技腾讯财经腾讯互联网产业研究机构[19]、财经智库平台[20]企鹅智酷、原子智库2014年网易传媒网易互联网发展思想平台[21]网易智库2014年新浪新闻新浪智库网络资讯和咨询平台[22]新浪智库平台2015年搜狐财经搜狐思想者观点分享平台[23]搜狐财经思想库2015年3902016年.第31卷.第8期专题:现代智库建设及其思想传播情国策以及公共政策产生影响[6]。事实上,新华社及其下设6个研究中心(图1)的实际运行已经说明了这种观点并不符合中国实际:作为中央媒体,新华社多年来一贯以高质量、规模化的调查研究,承担着大量向中央报送信息和决策咨询的任务。与其他智库机构相比,新华社视角宽泛、立场独立,善于从基层事实出发、多角度谈“真问题”;同时,与其他媒体机构相比,新华社强调一线调查研究,这是多年组织文化积累和经验历史传承下来的核心竞争优势。图1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建设体系从表1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目前国内媒体在向智库转型的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行动一致性。在未来行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这种一致性可能会导致较为残酷的优胜劣汰。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智库经营管理者们具有开放的大局眼光,能够做到审时度势,不断思考自身竞争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从人才聚合、资源累积和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打造符合自身长远发展需要的良性生态系统,以实现基业长青。在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整体建设体系下,望智库从《财经国家周刊》智库事业部开始,经过多年发展和探索,形成了一套适合媒体融合发展对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对其他媒体向智库转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财经国家周刊》:“智库型媒体”案例创办于2009年底的《财经国家周刊》,由新华社主管、望周刊社主办。创刊时,正值胡舒立带领核心团队出走《财经》酝酿打造全新财经新闻品牌“财新传媒”之际,财经媒体竞争加剧,即将进入三足鼎立的白热化阶段。历经3年,组织了76组封面报道后,凭借对重大政策、决策的深入调查研究以及站在“国家”角度对国运的深刻观察思考,《财经国家周刊》成为“百强社科期刊”“市场百家畅销期刊”,创造了4项行业第一:(1)国家部委发行量最大的财经周刊;(2)专访省部长最多的财经媒体;(3)承接部委研究课题最多的财经媒体;(4)唯一实现与系列高端论坛合作并进入全国两会的财经类媒体。成绩的背后,是3年来不断摸索和探究出来的一套完整的市场定位与识别体系:掌握财经决策,提供政策、趋势、风险的智库型国家周刊,即“智库型媒体”[24]。这主要由4方面组成:(1)深化“部委攻略”,建设以“省部长专访”为标识的市场品牌栏目;(2)以承接部委课题为依托,加大课题研究和报道的深化,打造“国事论”“极度调查”为标识的市场化品牌栏目;(3)完善“财国进部委”战略;(4)细化会议与论坛匹配系统。在清晰定位的基础上,《财经国家周刊》坚持“将产品高高举过头顶”,创新“资源与产品N次开发销售”的商业模式,经过不断细化产品设计,形成了课题、杂志、新媒体并行的产品线(图2)。与此同时,《财经国家周刊》还逐步探索出了“智库型媒体”的内生机制,让编辑记者的收入能够逐步提升:(1)建立“新闻产品(杂志)+智库产品(《政策趋势风险》《研究报告》、论坛策划)+新媒体产品(网站、微博、微信、数据类电子杂志)”统一生产线。(2)建立和完善“研究项目制”。以智库和研究中心为平台,向采编部门、社内记者、社外专家采购研究成果。(3)试点“事业部制”。建
本文标题: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635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