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基础情况高血压病:心胸开朗,保持乐观、稳定、平和的情绪;低盐膳食,食盐每天不超过5—10克,不抽烟,少饮酒,晚饭后不宜饮浓茶和咖啡;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排便时下蹲和立起时勿过猛过快,最好用坐式马桶;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注意观察降压药的各种副作用;当血压降低后不可马上停药,应减到维持量,并坚持长期服用。血压偏高: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此次测血压偏高,建议非同日测量血压三次以明确是否患有高血压,饮食上低盐饮食,每日摄盐量6g,注意休息、减轻体重。血压偏低:血压低于90/60mmHg为低血压,分为1、原发性低血压:无明显诱因出现低血压,常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2、继发性低血压:常见的急性低血压继发于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慢性低血压继发于严重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建议:适当增加运动、调整饮食(食不过饱、增加饮水量、适量饮茶、适量饮酒),定期复查血压。2型糖尿病:严格控制饮食,这是降低血糖、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的首要条件。进食的总热量应根据患者的标准体重、生理条件、劳动强度及工作性质而定。患者可按原来的生活、饮食习惯及病情情况作适当调整,一般三餐热量分布为1/5、2/5、2/5,或分为四餐,各占2/7、2/7、2/7、1/7;要保持开朗乐观的情绪,积极治疗;注意各种降糖药物的副作用,服用药物时,应特别注意并密切观察血糖变化;II型糖尿病当血糖下降至正常时,也要服用维持量;一般患者每月1-2次到医院检查,如患者多食多饮症状突然加重,或尿量突然减少、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或倦怠、嗜睡、头痛、意识模糊、昏迷等时应及时送医院就医。空腹血糖受损:即空腹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生理性增高(如饱食后、高糖饮食、剧烈运动、情绪紧张)。病理性增高可见于内分泌疾病(糖尿病、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甲亢、嗜铬细胞瘤、胰高血糖素瘤),应激性高血糖(如颅脑损伤、脑卒中、心肌梗塞)等。建议择期再监测空腹血糖或者完善糖耐量检查。空腹血糖低:即空腹时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生理性低血糖如饥饿、禁食、剧烈运动后未及时补充能量。病理性低血糖可见于胰岛胰岛B细胞增生、腺瘤、及癌瘤(如胰岛母细胞瘤、功能性B细胞分泌缺陷、潜伏期糖尿病家族性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等;其他内分泌腺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低下、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腺垂体功能低下)等;肝病性(如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建议择期再监测空腹血糖或者完善糖耐量检查。体重超重、肥胖症:以每月体重减轻0.5-1公斤为宜,主要限制食物中糖类、脂肪以减少热量摄入,控制糖果、油炸食品、糕点、花生、啤酒、零食等,应多吃蔬菜与水果;坚持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可根据自身情况掌握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以每分钟脉搏次数为尺度,30-40岁不超过130次,40-50岁不超过120次,60岁以上不超过110次,并要根据个人情况循序渐进,以生理耐受量为限。消瘦:消瘦体质通常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各种疾病侵袭,引起消瘦的原因包括:遗传、疾病、饮食习惯不良、生活习惯不良、以及缺乏锻炼等原因。建议饮食上高蛋白、高热量饮食,适当锻炼身体,改善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消瘦:建议合理饮食,适量增加蛋白质营养,维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血常规血白细胞高:可见于急性感染(尤以化脓性球菌感染最明显)、急性创伤、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恶性肿瘤等。血白细胞低:见于某些感染(如伤寒或某些病毒感染)、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理化因素的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脾功能亢进等。血小板偏高:血小板为血液中有形成分之一,具有止血功能。原发性血小板增多见于骨髓增生性基本。反应性血小板增多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癌症患者,此类血小板增多一般不超过500*109/l。血小板偏低:指血液中血小板计数<100*10^9/L。常见于多种血液性疾病、风湿免疫病、放化疗损伤及药物相关性血小板减少。轻者可有皮肤出血点、瘀斑、牙龈出血,重者可表现为脏器出血,如欧血、海边、血尿及脑出血等;血常规机器故障也可导致血小板偏低,故建议择日复查血小板,以明确诊断。血红蛋白高: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是输送氧气的载体,以提供体内所必需的氧。生理性增高见于饮水过少或出汗过多,排除水费过度导致暂时性的血液浓缩。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血红蛋白低:正常人血红蛋白:男性在120-160g/l;女性在110-150g/l,持续低于下限即可诊断为贫血;贫血常见原因为体内慢性失血,如男性的长期痔疮,女性月经过多等,建议择日复查血红蛋白,必要时行血液方面检查,以明确贫血原因;饮食上可多食黑豆、发菜、胡萝卜、面筋、菠菜、龙眼肉及蛋黄、瘦肉、鱼、禽类、动物肝脏、肾、心、血、芹菜等。感明显不适人,如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头晕等,应及时就医。尿隐血:尿潜血为检测尿液中有无血红蛋白,其为红细胞的组成部分。正常尿潜血呈阴性(-),红细胞计数0-8/H;若尿中有血则潜血呈阳性(+),红细胞计数增高。常见于尿路结石、肾炎、感染、外伤、泌尿系统肿瘤或出血性疾病等。正常人在剧烈运动或前弓位久站之后,尿中红细胞可增多,但为一过性。尿白细胞:正常尿中白细胞阴性(一),白细胞计数(0-8/H),若尿中白细胞增加,表示泌尿系感染,但女性常因阴道分泌物污染而使检验结果呈阳性,故在收集尿液前应先清洁会阴部。尿亚硝酸盐:可初步测定泌尿系统是否有细菌感染;尿路感染如为大肠杆菌、肠杆菌引起,亚硝酸盐反应呈阳性(+),变形杆菌呈弱阳性;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时也会出现假阳性。尿糖:正常情况下为阴性(-)。血糖浓度增高超过肾糖阈时尿中可出现葡萄糖,可见于糖尿病、甲亢、嗜铬细胞瘤等。尿蛋白: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有微量蛋白质(150mg/天),则可能是肌肉过度运动、冷水浴过久、摄入蛋白质过多等。病理性蛋白尿:急性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病综合征、肾功能衰竭、糖尿病高血压肾病、妊娠毒血症、偶见高热等。尿胆原1+:直接(结合)胆红素进入肠道后转化为粪胆原,随粪便排出,大部分尿胆原在肠道重吸收,重吸收的尿胆原一部分达肝脏再通过胆道进入肠道后随粪便排出,一部分从肾小球滤过即为尿胆原。尿胆原与空气接触后变为尿胆素。故正常尿中每100ml有0.1-1单位尿胆素,若尿中的尿胆素过高,表示可能有溶血性黄疸、急性肝炎、肝硬化等疾病。若尿中没有尿胆原,表示为胆道阻塞。尿维生素C1+:尿维生素C阳性可见于正常人体检前一天进食过多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等情况。尿胆红素:胆红素为衰老红细胞中血红素的分解产物,当红细胞分解后产生间接(非结合)胆红素,但正常人间接(非结合)胆红素不能从肾小球滤过,而是在肝脏转变为直接(结合)胆红素,直接(结合)胆红素只从胆道系统排出体外,故正常尿胆红素呈阴性(-)。当肝脏分泌障碍,肝内、外胆道阻塞使直接胆红素逆流入血,超过肾阈时,尿胆红素呈阳性(+),表示可能有胆道阻塞或肝脏疾病等。血生化甘油三酯高:甘油三酯在肝、脂肪组织及小肠合成,主要作用是参与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合成;为细胞提供和储存能量。升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主要见于Ⅰ、Ⅳ和V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酒精中毒等,刚进食后血清甘油三酯可大量增加。建议低油低脂饮食,必要时辅以药物调节。甘油三酯高:甘油三酯主要作用是参与胆固醇及胆固醇酯的合成;为细胞提供和储存能量。升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脂蛋白血症(主要见于Ⅰ、Ⅳ和V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酒精中毒以及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刚进食后血清甘油三酯可大量增加。限制油脂摄入,多吃蔬菜与水果;坚持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总胆固醇高:总胆固醇升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较严重的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塞、甲减、长期高饱和脂肪酸饮食(动物脂肪)。生理性增高多见于吸烟、饮酒、紧张、早期妊娠。限制食物中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少时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应多吃蔬菜与水果;坚持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总胆固醇低:总胆固醇是脂质的组成成份之一,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是合成胆汁酸、肾上腺皮质激素、性激素及维生素D等的重要原料,也是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份。降低见于甲亢、食用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植物油)、溶血性贫血、长期营养不良和肝实质性病变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见于高脂饮食、运动少、年龄增大、遗传性高脂蛋白血症、甲减、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衰竭、梗阻性黄疸、精神紧张等。限制食物中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的摄入,少时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应多吃蔬菜与水果;坚持体力劳动或体育锻炼。必要时可使用调脂药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向组织及细胞内运送胆固醇,直接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见于β-脂蛋白血症、甲亢、消化吸收不良、肝硬化、恶性肿瘤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运输内源性胆固醇到肝脏处理的载体,故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增高见于胆固醇脂转移酶缺乏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原发性胆汁性硬化、饮酒及长期体力活动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运输内源性胆固醇到肝脏处理的载体,故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HDL-C越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越大。总胆红素高:血清胆红素与血红蛋白代谢有关,增高见于肝胆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等引起黄疸。总胆红素低:人体中大部分胆红素来源于衰老红细胞代谢,故总胆红素偏低常见于1、缺铁性贫血;2、营养不良造成缺锌也可引起总胆红素低;3、检测失误。建议:查红细胞形态、血清铁、血清铁蛋白等进一步检查确诊是否有缺铁性贫血,必要时复查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高:ALT主要分布在肝细胞内,当肝细胞损伤时细胞内的谷丙转氨酶释放入血。故其增高可见于肝功损害,如传染性肝炎、重度脂肪肝、胆囊炎和胆管炎、肝硬化、肝癌等。注意休息,避免饮酒,合理使用药物,建议进一步完善乙肝两对半及肝脏彩超等相关检查。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高: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AST存在于细胞的线粒体内,在较严重的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膜亦损伤,导致AST升高。故常见于急性重症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酒精性肝病和心肌的损害,亦见于肺梗塞、休克、骨骼肌疾病等。注意休息,避免饮酒,合理使用药物,建议进一步完善乙肝两对半及肝脏彩超等相关检查。尿素高:BUN是蛋白质代谢的产物,经肾脏随尿排出。临床以尿素氮值的变化粗略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增高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肾衰(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肿瘤、多囊肾),急性肾衰的中晚期,严重的血容量不足,饮水不足造成的少尿,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高热、大出血、严重创伤、甲亢、高蛋白饮食等)。建议择期复查。尿素低:尿素氮是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终末产物,通常肾脏为排泄尿素的主要器官,血尿素氮偏低分为生理性原因:蛋白质摄入少,妊娠状态,病理性原因1、肾功能失调;2、肝功能衰歇。故建议补充高蛋白食物,必要时复查肝功能及肾功能。肌酐高:肌酐升高原因常见于:肾功能损伤、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大、身体过于疲累休息不好、体内失水过多等原因,建议复查肾功能进一步了解病情。注意休息、控制血压。肌酐低:肌酐是肌酸的代谢产物,98%的肌酸存在于肌肉,为肌肉收缩时的能量来源,释放能量后变为肌酐,由肾脏排泄。降低见于进行性肌肉萎缩,老年人、肌肉消瘦者也可能偏低。白蛋白低:白蛋白是由肝脏合成的蛋白质,降低通常是由于1、蛋白质摄入不足;2、合成障碍(如肝细胞受损);3、蛋白质消耗增多(常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4、蛋白质丢失过多(如肾脏疾病导致尿蛋白);5、血液稀释等原因。建议:注意休息,摄入足量的优质蛋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维生素的摄入量,少食油腻辛辣的食物,必要时复查肝功能。血钠低:血钠维持细胞外液的电解质。降低见于幽门梗阻、呕吐、腹泻,严重肾盂肾炎等。血钾低:血钾维持细胞内液的电解质。降低见于严重呕吐腹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利尿剂和胰岛素的使用。尿酸高:尿酸高原因有:1、嘌呤摄入过多,食用太多嘌呤含量多的食物;2、内源性嘌呤产生过多;3、嘌呤代谢增加,如慢性溶血性贫血、横纹肌溶解、红
本文标题:健康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409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