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苏教版
第1页《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卡片、交流不同的算法,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理。2.、在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中,体验算法多样,在理解口算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竖式笔算的算法。3、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意见,体验合作的快乐,树立创新意识。[来源:学&科&网]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算理,掌握笔算算法。教学难点:沟通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教具准备:课件、卡纸板贴。学具准备:学习纸。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解决问题。(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师:上节课,我们算出了三年级一班跳舞的人数,现在阅读三年级二班跳舞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2)学生阅读信息,提出问题。生回答,师板书:三年级二班跳舞的有多少人?第2页(3)生独立解决问题。三年级二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列式:3×12或12×3(1)集体交流。学生说出正确的算式和得数后,追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回答:每组12人,有3组,就是有3个12,求3个12是多少,用乘法。(2)询问计算结果,引导估算。[来源:]师:12×3等于多少,能口算出来吗?师引导学生估算,学生交流估算方法和结果学生交流预设:把12看成10,大约有(30)人。师提出问题:这个结果和准确结果比,比准确结果大,还是小?学生思考,领悟,30会比实际结果小,因为我们把12看成了10,我们是往小里估的。【设计意图:直接呈现信息,引入信息窗中大课间舞蹈的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当12×3这个计算呈现给同学们时,孩子们会尝试口算来计算,可是有难度。在有难度的情况下,我有意识地引入估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二、合作探索1、小组合作,交流算法。(1)师:怎么计算12×3呢?这节课咱们一起来研究。请同学们拿出卡片纸,画一画,算一算,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里的其他同第3页学说一说。(2)学生边想边画,教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做法,准备展示交流。2、汇报展示,理解不同算法(实物投影)。(1)学生可能会交流以下几种做法:算法1:画小棒,每行画12根,画三行。算法2:画小棒,每行1捆零2根,有三行。算法3:写数字,102算法4:算加法,12+12+12=36算法5:口算,10×3=302×3=630+6=36算法6:竖式,12×3(2)交流前4种较为直观的算法。师:大家看前四种做法,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学生回答预设:a:有的说第3种:3个10,3个2,合起来是36.b:有的说第2种:成捆的加起来是30,单根的加起来是6,合起来是36.c:还有的说第4种:3个12连加就是36。(3)理解第5种算法(口算)。师:(指着算法5),这种算法谁看明白了?第4页可能有学生回答:把12分成10和2,先算3个十,再算3个2,最后把它们合起来就是36。[来源:]师:你看看,能不能根据前面的算法给我们说一说,2×3算的是那一部分?10×3算的又是哪一部分呢?”师引导学生结合着第3种算法,回答,10×3算的就是左边这部分,2×3算的就是右边这部分。再把这两部分加起来,30+6等于36。10210210210×3+2×333+636师问全体同学:听明白了吗?是不是这样?竖着看,左边有3个10,3×10算的就是这一部分,右边有3个2,3×2算的就是这部分。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就是12×3的结果。3、沟通口算与笔算的联系,理解笔算算理。(1)理解第6种算法——竖式计算师:第6种算法,列竖式,乘法竖式咱们没学过,我们请小老师给大家讲一讲:学生交流:先算2乘3等于6,再算1乘3等于3,合起来就是36。(2)小组讨论,碰撞思维师:大家有什么疑问吗?第5页学生质疑:6和3合起来不是36啊?师:请大家结合前面的算法解释竖式每一步的意思。小组探究,老师参与其中,收集有价值的信息。学生交流(预设):a:学生可能利用第3种算法解释:个位2×3等于6表示两根的有3组,加起来是6,还有3个10,十位上的1乘3等于3个十,就是30,30和6合起来是36.师:3是个位上的,你十位怎么乘个位啊?生:我们竖着看,12分成了10和2,都是3组,有3个10,和3个2,所以个位上的2×3之后,再用十位上的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合起来是36。b:学生可能用第5种算法解释竖式。教师提出要求,边说边画,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口算和笔算之间的联系。12×310×3=30362×3=630+6=36(这个过程中,学生充分地表达,争论,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c:对比联系,体会口算与笔算的联系。(4)数形结合,理解抽象算理。课件出示,由小棒到口算算式再到竖式的过程:第6页师:出示课件)从图上看,我们可以把12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3个2,一部分是3个十。竖式中的2乘3等于6,算的就是3个2这部分,3乘十位上的1等于30算的就是3个十这部分,36就是这两部分合起来的结果。不看图,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数形结合,进一步理解竖式的算理。4、点拨提升,总结算法。(1)回想刚才的理解,我们用竖式写一写我们计算的过程。(2)写完后,回答:6是几乘几的积?30是几乘几的积?36是怎么算出来的?师:我们明白了计算步骤和道理,简写竖式。12×336(3)总结算法师提问:大家学会用竖式笔算乘法了吗?笔算乘法要注意什么?学生说乘法竖式的计算方法:先算个位上的2乘3等于6,写在个位上;再算十位上的1乘3等于3,写在十位上,3个十6个一,是36。教师提升:同学们,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时,要从个位算起,用一位数依次乘个位,十位上的数,乘到哪一位就写在哪位上。【设计意图:理解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考虑到学生思维水平的不同,我由浅入深地主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有的学生停留在形象思维的层次,就用数形结合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比第7页较好,会用三步计算的口算来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不管是哪种方式,我照顾了学生的层次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充分理解十位上的1也要乘3,突破难点。学生借助学具卡纸,展示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磕磕碰碰的探讨中,通过直观——半直观——再到抽象的算理形成过程,沟通了不同算法尤其是口算与笔算的联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习和归纳竖式计算的算法,促进算理和算法的有效结合。学生在质疑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展了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数学思想。】三、自主练习1、基本练习:竖式计算第7题(1)做题要求:注意数位对齐,书写规范,计算准确。(2)学生独立做题,老师巡视,指导学困生,并选择有代表性的错题集体改正。(3)学生代表在实物投影处,集体改错,订正答案。2、巩固达标:自主练习第9题(笔算)(1)抽4名可能没学会的学生到黑板上计算,每人2道题。(2)学生独立做题,做完后,集体讲评。(3)根据学生反馈,统计达成情况。3、综合练习:(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图意和信息,解决书中提出的2个数学问题。(2)要求有能力的学生仿照这两个问题,再提1个或2个数学问题,并解答。比如:3篮橙子多少个?2篮橙子多少元?2篮桃子有多少个?3篮桃子多第8页少元?(学生可能提出6篮橙子多少个或3篮橙子多少元的问题,这类问题的计算涉及进位乘法,可以引导学生把问题放在“问题口袋里”下节课解决。)(3)完成后,小组长收齐作业,下课交给老师,老师全面把握学生做题情况和进位乘的学情。【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算法,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为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打基础。在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计算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搜集个别学生的盲点和易错点,针对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补救”教学。最后一个综合练习中,通过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答,既照顾了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又了解了学生“进位乘”的学情,为后面学习进位乘法埋下伏笔,“有的放矢”,“以学定教”。】四、回顾反思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的哪些表现很精彩?[来源:学.科.网Z.X.X.K]学生回答预设:我在小组交流中积极发言;我认真倾听,善于思考;我学会了乘法的竖式计算;我知道口算和笔算的联系;我会解决数学问题等等。师:让我们满载着收获,下课休息一下吧。【设计意图:利用书中的“丰收园”,帮助学生全面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表现,梳理知识和技能,学会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体验数学学习的成就感。】板书设计:第9页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三年级二班跳舞的有多少人?[来源:学_科_网]12×3=36(人)估算10大约是30人板贴学生的不同算法:
本文标题:三年级上数学教案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苏教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8332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