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新课改下的有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新课改下的有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原电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为教材依据,巩固已学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拓展相关概念和原理,使学生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原电池。本课的教学力求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着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通过进一步分析原电池的组成和探究其工作原理,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恰能很好地全面体现本册教材的目标特点。同时教师还须把握好教学深度,只要求学生能写出相关的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式,对化学的研究和应用只需有一个概貌性的认识即可。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深入理解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增长实验操作的技能。(2)通过讨论、探究与归纳,全面掌握原电池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知道原电池。电极等概念。(3)通过动手操作锻炼实验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锻炼分析、抽象、概括、判断等思维能2.过程与方法(1).利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原电池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上的应用。(2).通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探究与归纳知识要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化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进一步领悟和掌握化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难点: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书写,电子流向四、学情分析通过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原电池常识,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且探索与表现的欲望强烈,抽象和形象思维能力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五、教学方法本节课主体采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应用”的方法及情境教学模式,讨论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六、课前准备多媒体电脑,投影仪,实物投影仪,水果,构成原电池所需各仪器、药品七、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组装“水果电池”:取一个熟透的番茄,在番茄里平行地插入铜片和锌片,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及电流表相连,可观察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再用芒果等组装“芒果电池”学生观察并分组组装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各种各样电池,竟然番茄,芒果等芒果也能制出电池。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主动的进入本节学习。分析原因分析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2.有水果汁起电解质作用3.形成闭合回路4.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听,思考对水果电池有何想法?用水果电池引入电流,自然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就有兴趣探究电池的工作原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用多媒体演示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展开讲解:1、分析锌与稀硫酸反应的过程与原理2、分析用导线将铜片和锌片及电流表相连的变化实验步骤:1、锌片插入稀硫酸2、铜片插入稀硫酸3、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在一起插入稀硫酸4.在导线中插入电流表,可观察电流表指针偏转,确定电子流向。学生分组实验,自己组装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多媒体演示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掌握实验现象,学生分组实验自己组装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不仅可以更好的探索电池的工作原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发现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分组实验层层设疑,将学生思维步步引入深处,充分提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通过动手操作锻炼实验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锻炼分析、抽象、概括、判断等思维能力。引导思维我们在学习了《化学反应原理》之后,应该学会认清事物的本质,探索物质及物质变化内在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家和我们化学学习者眼里,电池是一种怎样的装置?答: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层层设疑,将学生思维步步引入深处,使学生主动学习,总结反应原理。问题情境①要产生电能,在电路中应该有什么通过?②什么样的反应才能转移电子、提供电路的电流?学生思考、讨论、回答学生对电流的产生,电子的来源产生不同的猜测,能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精神。讲解其实锌和稀硫酸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显然从理论上讲,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所以原电池的实质就是将氧化还原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学生认真听并思考、讨论。通过质疑.思考.解答,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质疑在锌铜原电池中哪种物质失电子?哪种物质得到电子?学生:活泼金属锌失电子,氢离子得到电子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解决问题。讲解整个放电过程是:锌上的电子通过导线流向用电器,从铜流回原电池,形成电流,同时氢离子在正极上得到电子放出氢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铜片上产生了气泡的原因。结合课本,整理并记忆。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完成原电池定义的理解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探究。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有哪些?原电池正负极如何确定?回忆旧知,结合刚才探究活动情境,总结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紧跟思路,完成原电池构成的条件: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2.电解质溶液3.形成闭合回路4.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讲:我们知道电流的方向和电子运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电流的方向是从铜到锌,在电学上我们知道电流是从正极流向负极的,所以,锌铜原电池中,正负极分别是什么?学生:负极(Zn)正极(Cu)通过师生互动确定电子及电流的方向,确定原电池正负极,达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效果。引导分析我们一般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表示原电池正负极的工作原理,又叫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正极负极的判断:正极:活泼的一极负极:不活泼的一极思考:这方法一定正确吗?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的判断电流方向:正→负电子流向:负→正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的判断阳离子:向正极区移动阴离子:向负极区移动负极(Zn):Zn-2e=Zn2+(氧化)正极(Cu):2H++2e=H2↑(还原)总反应是:Zn+2H+=Zn2++H2↑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正极反应:得到电子(还原反应)负极反应:失去电子(氧化反应)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巩固习题1.(编制原电池原理、装置考查题),如教材课后习题1.题22.投影设置的课堂练习题。主动独立思考,做题,积极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教学效果。趣味故事有关原电池的趣味故事。说有人镶嵌了一颗金牙及一颗不锈钢牙,从此经常犯头痛,原因是口腔里构成了原电池,不断放电。解决办法是换成相同材料假牙,使不构成原电池。解决办法是换成相同材料假牙,使不构成原电池。结合生活中原电池的趣味故事,让学生感觉学化学不仅轻松快乐而且学有所用。归纳总结1.原电池原理的工作原理2.强调构成实用的原电池的条件及还应加上“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一条。3.电极方程式或电极反应的书写规则。回忆,归纳本节课内容学生自己设计,能达到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布置作业记下巩固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八.课后教学小结反思本节课主体采用“问题情景---实验探究---质疑讨论---分析推理---整合应用”的教学程序,照此教学过程进行教学,课堂情况完全不同,课堂上学生似乎在听新闻,听故事;在看演示;在从事科学设计,学生兴趣盎然,积极主动,气氛活跃。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要开放备课内容,精选生活素材,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有利于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经验与“新知”进行相互作用。学生经历了此过程,不仅有利于实现意义构建,而且还有利于学生从此过程中了解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科学的方法和获得解决问题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习动机的强化。
本文标题:新课改下的有效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8655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