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文言文阅读之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高考专题复习“考纲”解读“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一:“常见”: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其二:“在文中”:1、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2、常见用法(非词典用法)打牢文言基础(二)文言虚词关于“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一考点,《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名称速记: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学习文言虚词,我们首先要准确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其次要掌握有关虚词的推断方法。——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这里的文言虚词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为部分文言词语既有虚词性质,又有实词性质,其意义也包含虚指意义和实指意义两方面。我们在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尤其是掌握常考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虚”“实”并重,打牢坚实的基础。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现代汉语的虚词一般情况下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文言虚词和实词的分类大体上和现代汉语相同,所不同的是代词一般也归入虚词一类。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的情形极为常见,学习时必须分清哪是实词,哪是虚词。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六王毕,四海一黄鹤一去不复返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令壮者无取老妇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通“娶”夺取动词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那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4、注意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07年新课程高考语文考纲规定掌握的文言虚词: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于其乃且若高考“大纲”规定应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代词:①人称代词——②指示代词——③疑问代词——副词:①范围副词——②时间副词——③语气副词——介词:连词:而、且、以、其、或、乃、则、然、但、为、助词:(1(2)语气助词:也、矣、焉、耳、哉、乎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1)连词用法(2)代词用法(3)复合虚词1.而①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蚤缫而绪,蚤织而缕《种树郭橐驼传》②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1)代词:①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②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难点:”而”字用作连词,连接先后结构相似的两项,是并列关系、递进关系、修饰关系还是顺承关系,是较难分辨。例句:①空中而多窍。②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③履至尊而制六合。④哙拜谢,起,立而饮之。(2)连词:并列,递进,顺承,转折,假设,目的,修饰“空中而多窍。”句“而”连接的“空中”和“多窍”不分主次、先后,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大石)中间是空的,上面有很多窟窿”。“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句“而”后面的一项有进一层的意思,是递进关系,译为“国家形势险要而且百姓归附”。“履至尊而制六合。”句“而”连接的两项时间一先一后,表示承接关系。译为“登上最尊贵的帝位来统治天下”。“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句“而”连接“立”和“饮”两个动词,“立”前的“起”是“起身”的意思,“立而饮之”应当译作“站着喝下了酒”,“立”是动词作状语,是“饮”的行为方式,因此,表示修饰系。【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④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返回(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1.而〗————————————————————[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而”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7)思也。众应之,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参考答案:(1)连词,表并列。(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3)连词,表假设。(4)代词,通“尔”,你,你的。(5)连词,表转折。(6)连词,表递进。(7)连词,表修饰。(8)复音词“既而”,不久,一会儿。(9)连词,表承接。(10)复音词“而已”,放在句尾,表限制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11)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2、吾尝跂而望矣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4、剑阁峥嵘而崔嵬5、余闻而愈悲6、扣弦而歌之7、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8、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1、连词,表假设2、连词,表修饰3、连词,表递进4、连词,表并列5、连词,表承接6、连词,表修饰7、连词,表假设8、连词,表转折9、代词,你的牛刀小试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五人墓碑记》“大王来何操?”《鸿宴门》(1)疑问代词(2)疑问副词(3)复合虚词2.何【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3)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2.何〗———————————————————[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何”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参考答案:(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作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作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1、大王来何操?2、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3、何由知吾可也?4、水何澹澹,山岛竦峙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1、疑问代词,什么2、疑问代词,为什么3、疑问代词,哪里4、副词,多么5、副词,多么6、通“呵”,喝问牛刀小试3.乎【本义阐析】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声音上扬,下面的符号表示舒气。“乎”是“呼”的本字。当“乎”借作语气词、介词用之后,就另造了一个从“口”的形声字“呼”。本义:吐气3.乎(1)语气词:表疑问语气或反问。吗、呢。(2)介词。相当于“于”,可译为在、比、跟。(3)形容词、副词词尾。(1)语气词(2)介词(3)形容词、副词词尾———3.乎〗—————————————————————[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乎”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钝,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参考答案:(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相当于“吗”。1、日食饮得无衰乎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3、壮士,能复饮乎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7、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表揣测语气2、表反问语气3、表疑问语气4、表商量语气5、表反问语气6、表疑问语气7、表感叹语气牛刀小试8、吾尝疑乎是9、伤乎矢也10、以吾一日长乎尔11、幽独处乎山中1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13、忽乎吾将行兮8、介词,对9、介词,被10、介词,比11、介词,在12、词尾,“然”、“地”13、词尾,“然”、“地”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返回4.乃返回4.乃(1)代词用法(2)副词用法(3)连词用法(4)复合虚词(1)第二人称代词。你的。(2)副词。就、就是、正是。(3)连词:①于是、就、这才、才。②却、竟、反而、只。【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返回(4)容易忽视的复合虚词———〖4.乃〗————————————————————[一文串记]读下面的小故事,写出各句中“乃”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乃.(1)读之。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2)翁”一句,大为感佩,乃.(3)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乃.(4)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乃.(5)不得已而谢。原其言,炒作乃尔..(6),无乃.(7)自高耳。参考
本文标题:高考一轮复习文言虚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40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