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 江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郑永延
1目录导论·····················P2第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发生与发展················P17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特征···············P27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P36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规律················P46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任务············P69第六章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P89第七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P101第八章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P112第九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P117第十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P124第十一章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和评估················P136第十二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和建设···········P150第十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P1592导论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前者是社会实践活动,后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概括。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提出和演变,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二)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界定1、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专门概念。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担负着党的思想建设与群众性思想教育的职责。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2、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社会和人的发展需要,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在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和促进全面发展的过程。”①一是强调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需要,是集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活动,即既要以育人为本,又要以人为用才能实现教育价值。②二是强调以正确思想、政治、道德理论为指导。这一方面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提供了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遵循准则,另一方面,也是对只教不信制约。③三是强调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作为目的。适应与促进社会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提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人与社会需要的界定,体现了人的实践性、社会性、需要性本质,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坚持推进社会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目标,从而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内涵3一个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作为本质的内涵,是思维把握的对象。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存在的根据。(1)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①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②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社会工具价值,也具有个人目的价值。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实施者也是人,坚持以育人为本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2)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①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是基本关系,其性质的规定性,就是意识形态性。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运用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思想等意识形式,教育才能进行。③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不同国家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3)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性。①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就是坚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人们;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式政策教育。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虽然要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规定不会改变。③只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定性,才能满足社会和个体形成灵魂、坚持方向、提供动力、遵循规范、推进发展的需要。(4)第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和内容的规定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②目的性与现实性的关系,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系。③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源于现实,又要超越现实,即推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一定的目标。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既要根据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根据主导意识形态的要求,遵循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一定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服务;又要体现人的能动性特点和人的发展需要,形成理想信念,实现人的自觉、全面发展。4(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1、外延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概括的思维对象的数量或范围,与内涵是相对应的概念。2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和范围,它要受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制约与调控。(1)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具有全员性。所谓全员性,是指所有社会人员,都要参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2)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有全程性。所谓全程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持续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环节的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长远性和各个阶段实施教育的衔接,也包括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工作、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社会环境。(3)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外延受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内容与目的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外延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展开,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任务综合判定。(三)思想政治教育,外延与内涵的关系。1、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外延的广泛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丰富性,方式和特色的多样性。2、只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紧密结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人们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3、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与内涵,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发展态势。①思想政治教育的外延拓展,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发展,诸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面向互联网络领域、生态领域的发展等。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发展,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目标、结构与功能的发展。三、思想政治教育学及其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指导思想政治教育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帮助人们形成正确思想与行为的科学,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一)思想政治教育学1、学科5学科是与知识相联系的学术概念,包括的含义:一是指按知识的性质或学术领域的分类,二是对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既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学科知识分类和社会分工需要而划分的学业门类,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内核,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础。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由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特有的矛盾研究而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一定阶级对人们思想品德的要求与人们实际思想品德水平的矛盾。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问题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科学。(1)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联系和客观形式。(2)所谓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并加以解决的矛盾,包括重点、难点与特殊课题。(3)思想政治教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现象、问题和规律的关系。①思想政治教育现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切入点。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点。③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目的。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创立与初步建设阶段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办之初(从1984年到1987年),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本科生与第二学士学位学生的培养展开。2、随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干理论与分支学科的研究逐步展开(从1987年到1995年)。在这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主要围绕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展开。(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建设阶段从1996年到2005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进入综合发展阶段。(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纵深发展从2015年到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6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1、范畴是对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反映,既是主体和客体联系的纽带,又是学科体系最一般或最基本的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和稳定性。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样式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及学科建设限定主题、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的范畴。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核心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特定概念。正是这一概念集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把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一)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本质属性。1、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界定:思想政治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培养人们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科。2、思想政治教育学,突出而鲜明的本质属性,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它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二)思想政治教育特定的内容和目的。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任务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目的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素,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关系。(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含义1、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承担者。7①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主要教“做人”,促进“做事”。②教育者包括政党、团体和个人,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要决策、实施和组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指导、引导、协调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要开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③教育者的教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影响着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2、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接受教育的对象,包括团体和个人。①受教育者所接收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内容,目的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②受教育者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和选择性,可以对教育影响进行评价并做出符合自身需要的取舍,能对自身所处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适应、改造并体现教育效果。③因而受教育者同样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主体范畴1、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关系,这一关系构成的范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中心范畴。该范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始终,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中具有基础地位。2、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教育者转化为受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可以转化为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构成“教”与“学”的特定关系,只有教,没有学,难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只有教与学相互配合,并遵循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效进行。因而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改善教育者与受教育
本文标题:江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郑永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723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