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四年级第二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
1例:(18÷6-1)×3先算括号里的=(3-1)×3先乘除再加减=2×3再算括号外面的=6没用运算定律的话要划顺序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P5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P6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P114、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P125、0不能作除数。P136、综合式的改写方法:从不同的算式中找到相同的数字或符号,利用算式把相同的符号改写的算式,代入其中一个式子。如14-4=105+7=1210×12=120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1、方向的书写:方向包括方向和角度,如“东偏北30°”(也可以说成是“北偏东60°”,但尽量以角度小的为好),其中有8个大方向“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其中东北也可以说成北偏东45°或东偏北45°,以此类推)。2、方向标的画图:有两种方式,见右3、位置的表示条件:位置的表示需要的条件是方向和距离4、位置的表示方法(标准说法):A在B的C方向上,距离D处。其中,A是目的地、对象,B是观测点、参照物,C是方向(带角度),D是距离。如:小明家(注意到底有没有“家”字!)在学校的东偏北35°,距离300米。5、画图方法:找观测点,建方向标,确定方向,画出角度,设定图例(比例尺),确定距离(不能用整数条图例线段表示的要标注在图上),标注名称。6、位置的相对性:位置的相对性指的是一个地点的位置会随着观测点的改变而改变。两个地点如果互为观测点,则方向相反,角度相同,距离相同。如:A在B的西偏南35°方向,距离400米,则B一定在A的东偏北35°方向上,距离400米。7、路线图的绘制:注意每到一点,就以此点作为观测点,画出方向标或者虚线十字,角度一定要标注。8、画图原则:题目中提到的条件,在图中都要能找到,或者计算出来。即“题、图一致”。9、路线平均速度的计算:速度=路程÷时间,所以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发现相同的数字10、12,而且第三个式子中都有,所以把第一、二个式子代入第三个式子。(14-4)×(5+7)=1202例:127+28+73发现可以凑整=(127+73)+28利用加法交换律、加法=200+28结合律先算凑整的=228有用运算定律的话不划顺序例:4×17×25发现乘积可以凑整=(4×25)×17利用乘法交换律、乘法=100×17结合律先算凑整的=1700有用运算定律的话不划顺序例:17×86+14×17发现两个乘法有共同因数=(14+86)×17提取共同因数,其他相加=100×17相加的数一般能够凑整=1700有用运算定律的话不划顺序例:235-147-53发现两个减数能够凑整=235-(147+53)先把两个减数相加,小括号!=235-200相加的数一定能够凑整=35有用运算定律的话不划顺序例:560÷16÷5发现两个除数乘积能够凑整=560÷(16×5)先把两个除数相乘,小括号!=560÷80相乘的积一定能够整除被除数=7有用运算定律的话不划顺序例:280÷35发现直接除不方便,且除数可以分解=280÷(7×5)分解成两个因数,好算的放前面=280÷7÷5去括号,前面的一定能够口算=40÷5=8有用运算定律的话不划顺序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1、加法交换律: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a+b)+c=a+(b+c)3、加法的验算:交换加数,或者用和减去其中一个加数。4、减法的验算:用被减数减去差,或者用减数加上差。5、乘法交换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a×b=b×a6、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a×b)×c=a×(b×c)7、交换律的特征:数字不变,位置交换。8、结合律的特征:数字不变,位置不变,用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9、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a+b)×c=a×c+b×c或者a×(b+c)=a×b+a×c10、乘法分配律的逆用与拓展:逆用:a×c+b×c=(a+b)×c拓展:(a-b)×c=a×c-b×c(a+b)÷c=a÷c+b÷c(a-b)÷c=a÷c-b÷c11、减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后两个数的和,差不变。a-b-c=a-(b+c)拓展:a-b-c=a-c-ba-b+c=a-(b-c)口诀:小括号前面是减号,小括号增减要变号(加变减,减变加)。12、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后两个数的积,商不变。a÷b÷c=a÷(b×c)拓展:a÷b÷c=a÷c÷ba÷b×c=a÷(b÷c)口诀:小括号前面是除号,小括号增减要变号(乘变除以,除以变乘)。313、特殊的乘积:2×5=104×25=1008×125=1000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小数的产生: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P502、小数的意义:小数可以表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即小数可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P51例如:3.57表示357个0.01,357个百分之一,或者百分之三百五十七(100357)3、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P514、进率: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P515、小数读写法:小数中,整数部分读写法与整数相同;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读写不带计数单位,而是从高位到低位依次读写,有几个0就读写几个零。6、数轴的解读和标注:数轴由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组成(这个不会考)。解读和标注的时候,注意每一小格所代表的大小,可以由一大格平均分成几小格来进行计算,数轴上的数越右边的越大。P56、64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P58例如:4.08=4.0803.60=3.612=12.000……8、小数的性质的本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不改变其它数字所在的数位,也不改变它们表示的大小,所以对整个小数的大小没有影响。但是,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精确度也变了,数位多的小数精确度高。例如:3.5的计数单位是0.1,表示有35个0.1而3.50的计数单位是0.01,表示有350个0.01更加精确9、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将数位对齐,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比较大小。单位不一样的要化成同一单位再进行比较。有多个数据的,化成同一单位后,对齐小数点再进行比较!10、小数点移动: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0001;4……11、组数规则:最小的数:把所有数字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若0作为整数部分的开头(除个位),则把第一个非0数字放在最前面。最大的数:把所有数字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例如:用3、6、8、0和小数点组成两位小数(一定要看条件是组成几位小数!),最小:先从小到大排列0368,在合适的位置添上小数点03.68发现0不能做整数最前面的数(个位除外),调整前两个数字的位置,得30.68最大:先从大到小排列8630,在合适的位置添上小数点86.30检查,OK12、单位换算方法:(1)先判断换算类型:高化低,乘以进率;低聚高,除以进率。(每单位代表的数值越大,它就是较高级单位。如1千克=1000克,千克相对于克就是高级单位)(2)确定进率:(从大到小排列,数字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①长度:千米1000米10分米10厘米10毫米②重量:吨1000千克(公斤)1000克1000毫克③面积: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④货币:元10角10分⑤时间:世纪100年4季3月年12月周7日24时60分60秒⑥速度:米/秒3.6千米/时(其它单位不作要求)(3)根据进率的乘除移动小数点(4)写全单位,检查数据的合理性。例如:4.08吨=?千克吨化成千克,属于高化低的类型,乘以进率13、单名数与复名数:只有一种单位的数据叫单名数,如12米;有两种及以上单位的数据叫复名数,如12米5分米6厘米。14、单名数和复名数的转化:相同单位的不变,将不同单位的部分利用单位换算方法改写成相同单位。例如:14平方米3平方分米=?平方米14平方米单位相同,不用换算3平方分米换算成平方米,低聚高,除以进率1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得0.03最后把14和0.03相加,得14.03,再添上单位,得“14.03平方米”,检查,OK!15、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确定精确度,找出尾数,对尾数的最高位“四舍五入”“四舍五入”法:0、1、2、3、4要舍去,5、6、7、8、9要入(向前一位进一)例如,将“3.467千米”保留一位小数,尾数是67,最高位上的数字是6,向前一位进一,得3.5千米(单位要记得写!),检查,OK16、精确度的表示方法:保留整数=精确到个位=省略个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一位小数=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5……17、求近似数的注意事项: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P73例如,3.5975保留两位小数,尾数是75,最高位上的数字是7,向前一位进一,得3.60,这里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而是要作为保留的两位小数占位。18、改写:将以“一(个)”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四位;将以“一(个)”为单位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八位。注意改写后一定要记得写上单位。例如,1295336500=129533.65万=12.953365亿第五单元三角形1、三角形的定义: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P802、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有三个顶点,三条边,三个角。补充:余角和补角两个角加起来等于90°,则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如75°角和15°角互为余角两个角加起来等于180°,则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如120°角和60°角互为补角3、三角形组成的表示:如右图,这个三角形叫做“三角形ABC”,其中有三个顶点:顶点A、顶点B、顶点C,有三条边:边AC、边BC、边AB,有三个角:角A、角B、角C(也可以划弧线用数字标在图上)4、三角形的底和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P815、确定底作高的说法:①以BC边为底,作高②作BC边上的高6、高的画法和步骤:①确定底是那条边,如以BC边为底②找对应的顶点,BC边所对应的顶点是顶点A③从顶点A往边BC作垂线段,交BC与点D,D点就是垂足,线段AD就是高7、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不易变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P818、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9、三角形第三边的范围: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例如,有两条线段长5厘米、8厘米,问第三条线段多长才可以构成三角形(取整厘米数)?6按角分(完全分类法,即三种类型覆盖了所有三角形,且没有重叠):按边分(不完全分类法,即三种类型覆盖了所有三角形,但有重叠):解答:8-5+1=4(厘米)8+5-1=12(厘米)第三边长度为4~12厘米10、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三角形的简便判断方法:较短的两条边之和如果大于第三边,就一定能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构成。例如,3、7、9能否构成三角形?较小的两边是3、7,3+7=10>9,可以构成11、三角形的分类:锐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判断方法:用三角形
本文标题:四年级第二学期知识点汇总(数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6622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