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 2019一建市政深度精讲技术部分
1lK411010城镇道路工程结构与材料lK411011城镇道路分类与分级二、城镇道路分级快速路,又称城市快速路,完全为交通功能服务,是解决城市大容量、长距离、快速交通的主要道路。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为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路,是城市道路网的主要骨架。次干路是城市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结合主干路组成干路网。支路为次干路与居住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的连接线路,解决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一建未曾考核过的考点,需留意作为单选出现。三、城镇道路路面分类(二)按力学特性分类(1)柔性路面: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弯沉变形较大、抗弯强度小,在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累积变形,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垂直变形和弯拉应变。柔性路面主要代表是各种沥青类路面,包括沥青混凝土(英国标准称压实后的混合料为混凝土)面层、沥青碎石面层、沥青贯入式碎(砾)石面层等。(2)刚性路面:行车荷载作用下产生板体作用,抗弯拉强度大,弯沉变形很小,呈现出较大的刚性,它的破坏取决于极限弯拉强度。刚性路面主要代表是水泥混凝土路面。多年都在考核刚性路面,后期注意柔性路面考点。lK411012沥青路面结构组成特点一、结构组成(二)路基与填料1.路基分类根据材料不同,路基可分为土方路基、石方路基、特殊土路基。路基断面形式有:路堤——路基顶面高于原地面的填方路基;路堑——全部由地面开挖出的路基(又分全路堑、半路堑、半山峒三种形式);半填、半挖——横断面一侧为挖方,另一侧为填方的路基。2.路基填料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不适于做路基填料。因条件限制而必须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时,应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进行改善。地下水位高时,宜提高路基顶面标高。在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石灰或水泥稳定细粒土做路基填料。同时应采取在边沟下设置排水渗沟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未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其厚度视路基顶面不平整程度而定,一般100~150mm。(三)基层与材料(3)常用的基层材料:1)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无机结合料稳定粒料基层属于半刚性基层,包括石灰稳定土类基层、石灰粉煤灰稳定砂砾基层、石灰粉煤灰钢渣稳定土类基层、水泥稳定土类基层等,其强度高,整体性好,适用于交通量大、轴载重的道路。所用的工业废渣(粉煤灰、钢渣等)应性能稳定、无风化、无腐蚀。二、结构层与性能要求(一)路基定义形考点。(1)路基既为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提供基础条件,也是道路的支撑结构物,对路面的使用性能有重要影响。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即路基在环境和荷载作用下不产生不均匀变形。(2)性能主要指标:2)变形量控制:基层及其下承的路基,在自重和车辆荷载作用下会产生变形,如地基软弱填土过分疏松或潮湿时,所产生的沉陷或固结、不均匀变形,会导致路面出现过量的变形和应力增大,促使路面过早破坏并影响汽车行驶舒适性。因此,必须尽量控制路基、地基的变形量,才能给路面以坚实的支承。(二)基层(2)性能主要指标:1)应满足结构强度、扩散荷载的能力以及水稳性和抗冻性的要求。2)不透水性好。2(三)面层(2)面层直接同行车和大气相接触,承受行车荷载引起的竖向力、水平力和冲击力的作用,同时又受降水的侵蚀作用和温度变化的影响。(3)路面使用指标:1)承载能力:路面必须满足设计年限的使用需要,具有足够抗疲劳破坏和塑性变形的能力,即具备相当高的强度和刚度。2)平整度:3)温度稳定性:路面必须保持较高的稳定性,即具有较低的温度、湿度敏感度。4)抗滑能力:5)透水性:6)噪声量:lK411013水泥混凝土路面构造特点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组成包括路基(见lK411012条)、垫层、基层以及面层。一、构造特点(一)垫层(1)在季节性冰冻地区,道路结构设计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时,根据路基干湿类型和路基填料的特点设置垫层;其差值即是垫层的厚度。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基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路基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时,宜加设半刚性垫层。(2)垫层的宽度应与路基宽度相同,其最小厚度为150mm。(3)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半刚性垫层宜采用低剂量水泥、石灰等无机结合稳定粒料或土类材料。多选题考点。(二)基层(1)水泥混凝土道路基层作用:防止或减轻由于唧泥产生板底脱空和错台等病害;与垫层共同作用,可控制或减少路基不均匀冻胀或体积变形对混凝土面层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混凝土面层提供稳定而坚实基础,并改善接缝的传荷能力。多选题考点。(2)基层材料的选用原则:根据道路交通等级和路基抗冲刷能力来选择基层材料。特重交通宜选用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重交通道路宜选用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中、轻交通道路宜选择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湿润和多雨地区,繁重交通路段宜采用排水基层。(6)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三)面层(1)面层混凝土通常分为普通(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目前我国多采用普通(素)混凝土。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抗冻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2)混凝土面层在温度变化影响下会产生胀缩。为防止胀缩作用导致裂缝或翘曲,混凝土面层设有垂直相交的纵向和横向接缝,形成一块块矩形板。一般相邻的接缝对齐,不错缝。每块矩形板的板长按面层类型、厚度并由应力计算确定。(5)抗滑构造: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较大的粗糙度,即应具备较高的抗滑性能,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因此可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形成一定的构造深度。二、主要原材料选择(1)重交通以上等级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应采用42.5级以上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他道路可采用矿渣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级。(5)钢筋的品种、规格、成分,应符合设计和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具有生产厂的牌号、炉号,检验报告和合格证,并经复试(含见证取样)合格。钢筋不得有锈蚀、裂纹、断伤和刻痕等缺陷。案例题拓展考点。(6)胀缝板宜用厚20mm,水稳定性好,具有一定柔性的板材制作,且应经防腐处理。填缝材料宜用树脂类、橡胶类、聚氯乙烯胶泥类、改性沥青类填缝材料,并宜加入耐老化剂。lK411014沥青混合料组成与材料一、结构组成与分类(一)材料组成(2)沥青混合料结构是材料单一结构和相互联系结构的概念的总和,包括沥青结构、矿物骨架结构及沥青矿粉分散系统结构等。沥青混合料的结构取决于下列因素:矿物骨架结构、沥青的结构、矿物材料与沥青相互作用的特点、沥青混合料的密实度及其毛细孔隙结构的特点。(3)沥青混合料的力学强度,主要由矿物颗粒之间的内摩阻力和嵌挤力,以及沥青胶结料及其与矿料之间的粘结力所构成。(二)基本分类归类形选择题考点。(1)按材料组成及结构分为连续级配、间断级配。(2)按矿料级配组成及空隙率大小分为密级配、半开级配、开级3配。(3)按公称最大粒径的大小可分为特粗式(公称最大粒径等于或大于37.5mm)、粗粒式(公称最大粒径26.5mm或31.5mm)、中粒式(公称最大粒径16mm或19mm)、细粒式(公称最大粒径9.5mm或13.2mm)、砂粒式(公称最大粒径小于等于4.75mm)。(4)按生产工艺分为热拌沥青混合料、冷拌沥青混合料、再生沥青混合料等。(三)结构类型归类形选择题考点。(3)按级配原则构成的沥青混合料,其结构组成通常有下列三种形式:1)悬浮一密实结构:该结构具有较大的黏聚力c,但内摩擦角φ较小,高温稳定性较差。通常按最佳级配原理进行设计。AC型沥青混合料是这种结构典型代表。2)骨架空隙结构:该结构内摩擦角φ较高,但黏聚力c也较低。沥青碎石混合料(AM)和OGFC排水沥青混合料是这种结构的典型代表。3)骨架密实结构:该结构不仅内摩擦角φ较高,结聚力c也较高,是综合以上两种结构优点的结构。沥青玛蹄脂混合料(简称SMA)是这种结构典型代表。图lK411014沥青混合料的结构组成示意图二、主要材料与性能(一)沥青我国行业标准《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规定:城镇道路面层宜优先采用A级沥青,不宜使用煤沥青。其主要技术性能如下:1.粘结性沥青材料在外力作用下,沥青粒子产生相互位移的抵抗变形的能力即沥青的粘度。对高等级道路,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重载交通、停车场等行车速度慢的路段,尤其是汽车荷载剪应力大的结构层,宜采用稠度大(针入度小)的沥青;对冬季寒冷地区、交通量小的道路宜选用稠度小的沥青。2.感温性感温性是指沥青材料的粘度随温度变化的感应性。表征指标之一是软化点,即沥青在特定试验条件下达到一定粘度时的条件温度。软化点高,意味着等粘温度也高,因此软化点可作为反应感温性的指标。高等级道路,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的地区、重载交通、停车站、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车速较慢的路段或部位需选用软化点高的沥青;反之,则用软化点较小的沥青。4.塑性沥青材料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变形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即反映沥青抵抗开裂的能力。一般认为,低温延度越大,抗开裂性能越好。在冬季低温或高、低温差大的地区,要求采用低温延度大的沥青。(二)粗集料(3)粗集料应具有较大的表观相对密度,较小的压碎值、洛杉矶磨耗损失、吸水率、针片状颗粒含量以及水洗法小于0.075mm颗粒含量和软石含量。lK411015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应用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应用主要涉及沥青路面材料再生机理、再生剂的技术要求、再生沥青混合料配合比的确定因素及厂拌生产工艺。一、再生目的与意义(二)再生技术沥青路面材料再生技术是将需要翻修或者废弃的旧沥青混凝土路面,经过翻挖、回收、破碎、筛分,再添加适量的新骨料、新沥青,重新拌合成为具有良好路用性能的再生沥青混合料,用于铺筑路面面层或基层的整套工艺技术。三、再生材料生产与应用(二)生产工艺(2)目前再生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方法采用马歇尔试验方法,技术标准原则上参照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标准。由于再生沥青混合料组成的复杂性,个别指标可适当放宽或不予要求,并根据试验结果和经验确定。(3)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指标有:空隙率、矿料间隙率、饱和度、马歇尔稳定度、流值等。(4)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检测项目有车辙试验动稳定度、残留马歇尔稳定度、冻融劈裂抗拉强度比等,其技术标准参考热拌沥青混合料标准。lK411016不同形式挡土墙的结构特点4一、常见挡土墙的结构形式及特点其结构形式及结构特点简述见表lK411016。选择、案例均可进行考核的考点。类型结构示意图结构特点重力式在墙背设少量钢筋,并将墙趾展宽(必要时设少量钢筋)或基底设凸榫抵抗滑动,可减薄墙身,节省混凝土用量衡重式1.上墙利用衡重台上填土的下压作用和全墙重心的后移增加墙身稳定;2.墙胸坡陡,下墙倾斜,可降低墙高,减少基础开挖钢筋混凝土扶壁式沿墙长,隔相当距离加筑肋板(扶壁),使墙面与墙踵板连接,比悬臂式受力条件好,在髙墙时较悬臂式经济带卸荷板的柱板式1.由立柱、底梁、拉杆、挡板和基座组成,借卸荷板上的土重平衡全墙;2.基础开挖较悬臂式少;3.可预制拼装,快速施工锚杆式1.由肋柱、挡板和锚杆组成,靠锚杆固定在岩体内拉住肋柱;2.锚头为楔缝式或砂浆锚杆自立式(尾杆式)1.由拉杆、挡板、立柱、锚锭块组成,靠填土本身和拉杆、锚定块形成整体稳定;2.结构轻便、工程量节省,可以预制、拼装、快速施工;3.基础处理简单,有利于地基软弱处进行填土施工,但分层碾压需慎重,土也要有一定选择。二、挡土墙结构受力挡土墙结构会受到士体的侧压力作用,该力的总值会随结构与士相对位移和方向而变化,侧压力的分布会随结构施工程序及变形过程特性而变化。挡土墙结构承受的土压力有:静止土压力、主动土压力和被动土压力。主动土压力(见图lK411016b):若刚性挡土墙在填土压力作用下,背离填土一侧移动,这时作用在墙上的土压力将由静止压力逐渐减小,当墙后土体达到极限平衡,土体开始剪裂,并产生连续滑动面,使士体下滑。这时士压
本文标题:2019一建市政深度精讲技术部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137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