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浅谈货币发展史货币的定义货币是用作交易媒介、储藏价值和记帐单位的一种工具,是专门在物资与服务交换中充当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人们的商品价值观的物质附属物和符号附属物。既包括流通货币,尤其是合法的通货,也包括各种储蓄存款,在现代经济领域,货币的领域只有很小的部分以实体通货方式显示,即实际应用的纸币或硬币,大部分交易都使用支票或电子货币。货币区是指流通并使用某一种单一的货币的国家或地区。不同的货币区之间在互相兑换货币时,需要引入汇率的概念。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在宏观经济学中,货币不仅是指现金,而且是现金加上一部分形式的资产。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历史上不同地区曾有过不同的商品交换充当过货币,后来货币商品逐渐过渡为金银等贵金属。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交换的扩大,商品货币(金银)的供应越来越不能满足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又逐渐出现了代用货币、信用货币,以弥补流通手段的不足。货币发展史货币的发展史也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划分是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也就是说社会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谁就是统治阶级,同时也控制着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那各个社会形态下财富分配的工具是什么,就是货币。在原始社会,人类处于昧知状态,生产力低下,社会财富极少,仅限于维持生命的食物和简单的石质生产工具。人们使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资,比如一头羊换一把石斧。但是有时候受到用于交换的物资种类的限制,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为交换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物品。这种物品就是最原始的货币。牲畜、盐、稀有的贝壳、珍稀鸟类羽毛、宝石、沙金、石头等不容易大量获取的物品都曾经作为货币使用过。这个时期的货币称之为实物货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进入奴隶社会,这时出现阶级划分,战争中的战俘成为奴隶,不再被处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开始逐步摆脱原始的兽性,农业,手工业,采矿业,冶炼,文字,艺术,开始出现,社会发展力得到快速提升,社会财富快速膨胀。在我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当时相当发达的青铜冶炼业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易活动的增加。于是,在当时最广泛流通的贝币由于来源的不稳定而使交易发生不便,人们便寻找更适宜的货币材料,自然而然集中到青铜上,青铜币应运而生。但这种用青铜制作的金属货币在制作上很粗糙,设计简单,形状不固定,没有使用单位,在市场上也未达到广泛使用的程度。由于其外形很像作为货币的贝币,因此人们大都将其称为铜贝。据考古材料分析,铜贝产生以后,是与贝币同时流通的,铜贝发展到春秋中期,又出现了新的货币形式,即包金铜贝,它是在普通铜币的外表包一层薄金,既华贵又耐磨。铜贝不仅是我国最早的金属货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货币。人类文明推动了科技发展,随着各种金属工具的发展应用,一部分人拥有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农业成为人类主要的生活方式,地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阶级,这个时期称为封建社会。这个时期文化艺术飞速发展,进入高等的文明时代。黄金白银等稀有金属应用越来越广泛,社会生产出来的物资也越来越多,人类的衣食住行必需品交易又受到青铜币体积笨重的约束,转而用稀少的贵金属金银作为货币,但受科技发展的约束,金银只能铸造成一定的形状,用一定重量的金银来代表一定的价值,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这个时期的货币统称为金属货币或者称量货币。中国的封建社会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1912年。也就是自秦朝建立开始,至清朝灭亡结束。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群体镖局和钱庄,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客旅艰辛不说,还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保镖行业应运而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镖局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广泛,业务已经不再局限于承接、保送一般私家财物,就连地方官上缴的饷银也靠镖局运送。由于镖局同各地都有联系或设有分号,人们在生意中的一些汇款业务,也由镖局承当。后来,看家护院、保护商号、票号、银行等也来找镖局帮忙,当年北洋政府大臣李鸿章的家宅,就是由中国十大镖局之一的会友镖局派人保护的。其实这就是封建社会生产力提升,社会高速发展金银作为货币带来的弊端的体现。当时的银行叫钱庄或者银号,是一些资本实力强大的商人为了方便生意金银流通而成立的一种信用机构,是银行的雏形。起源于银钱兑换,其后逐渐发展为办理存放款项和汇兑。不同区域的名称不同,也根据规模的不同有其他称谓,如银号、钱店等。钱庄是旧中国早期的一种信用机构,主要分布在上海、南京、杭州模拟的钱庄、宁波、福州等地。在北京、天津、沈阳、济南、广州等地的则称为银号,性质与钱庄相同。另一些地方,如汉口、重庆、成都、徐州等,则钱庄与银行并称。早期的钱庄,大多为独资或合伙组织。规模较大的钱庄,除办理存款,贷款业务外,还可发庄票,银钱票,凭票兑换货币。而小钱庄,则仅仅从事兑换业务。1933年,货币单位废两为元。当时因银两和银元并用,其间必须有个折合率。但计算非常繁复,而且折合率也上下浮动,犹如外汇涨跌一般。先要将一银元折合成规元。规元也称豆规银(豆商交易时所用),九八规元。所谓规元,并无实银,只作记账之用。与它对应的是上海所铸的二七宝银。二七宝银使用时作九八升值,即为规元。银元折合成规元的比例称为洋厘,例如洋厘为7.225,即一银元可折合规元七钱二分二厘半。洋厘的折合率每天由钱业公会分早,午两市开出公布,升降由当天市场上银元供需变化而变化。清末,银行逐渐兴起,替代了钱庄。解放后,钱庄多数停业。上海未停业的银行则与私营银行,信托公司一起,实行公私合营,组成公司合营银行。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专为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钱保管业务的银票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人存放现金的数额临时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卷面上,再交还存款人,当存款人提取现金时,每贯付给铺户30文钱的利息,即付3%的保管费。这种临时填写存款金额的楮纸券便谓之银票。这时的银票,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银票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银票铺,并在各地设银票分铺。由于银票铺户恪守信用,随到随取,所印银票图案讲究,隐作记号,黑红间错,亲笔押字,他人难以伪造,所以银票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的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直接用随时可变成现钱的银票来支付货款的事例也日渐增多。正是在反复进行的流通过程中,银票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格。后来银票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银票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银票,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这种银票已经是铸币的符号,真正成了银票。但并非所有的银票铺户都是守法经营,恪守信用的。有一些惟利是图、贪得无厌的铺户,恶意欺诈,在滥发银票之后闭门不出,停止营业;或者挪用存款,经营他项买卖失败而破产,使所发银票无法兑现。这样,当存款者取钱而不能时,便往往激起事端,引发诉讼。于是,景德年间(1004-1007年),益州知州张泳对银票铺户进行整顿,剔除不法之徒,专由十六户富商经营。至此银票的发行始取得政府认可。银票的出现,便利了商业往来,弥补了现钱的不足,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大业绩。此外,银票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发行最早的银票,在印刷史、版画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对研究中国古代银票印刷技术有着重要意义。银票的性质就相当于是现在银行承兑汇票,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货币的职能。只是一种存款和取款凭据,而非货币。西方的金融机构起源于一些金匠。这些金匠为金银货币拥有者保管货币,承诺到期还本付息,并以其财产为信用担保出具货币收据。银行券最初就是储户存放在金融机构那里保管的金币的收据。由于携带大量金币非常不便,大家就开始用金币的收据进行交易,然后再从金匠那里兑换相应的金币。时间久了,人们觉得没必要总是到金匠那里存取金币。金匠们渐渐发现大家都倾向于利用货币收据来作为支付手段,每天只有很少的人来用收据兑换金币,只要以一定量的金银为基础,就可以发行数量大得多的收据。于是他们就开始悄悄地增发一些收据来放贷给需要钱的人并收取利息,当借债的人连本带息地还清借据上的欠款,金匠银行家们收回借据再悄悄地销毁,好象一切都没发生过,但利息却以远远大于实际货币的应得数量稳稳地装进了他们钱袋。一个金匠收据流通范围越广,接受程度越高,利润就越大。这样,规模大的金匠就发展成为后来的银行,而货币收据则发展为后来的银行券。由于银行券是以银行自身的财产为担保而发行的,银行具有很雄厚的财力,因而在兑付方面具有较好的信誉,这就使得银行券能得到较广泛的认同,在货物交易方面能起到代替实物货币的作用。使用银行券进一步降低了交易的成本,但由于早期银行券兑换范围、鉴定技术等多方面的使用限制,特别是单家私人银行信誉有限,而其发行的银行券的数量往往都大于实际货币的数量,任何意外都可能导致储户挤兑而造成其破产。因此,单家发行的银行券并没有成为普遍使用的信用货币。但银行券的出现标志着信用货币的萌芽。为了解决信用不足问题,逐渐出现了多家银行联合起来,共同发行银行券,或由政府组建银行,由国家发行银行券,这些在一个国家,或多个国家通行的银行券就是后来的纸币。这些纸币仍然是以实物货币为基础,虽然其数量可能大大超过实物货币,但只要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纸币的价格还是能保持相对稳定。纸币的发行为现代工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大规模融资问题,促进了现代工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交换领域的一场革命,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在金银铸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金银采掘量有一定的限制,货币数量的增加赶不上流通对货币需要量的增长。与此同时,由于信用制度的扩大,使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随之扩大,从而为信用货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这样,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日益发展的基础上,期票、银行券、支票以及汇票等形式的信用货币,便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出来。信用货币一经产生,便具有双重的性质:一方面,它是体现债权与债务关系的信用证券;另一方面,又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货币符号。它本身并无价值,但可以在流通中代替金属货币,因为它代表着一定量的货币,或者随时可以兑换现实的货币(如银行券和支票),或者可以通过贴现等形式转变为货币(如期票)。1948年,中国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同志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统一发行人民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948年4月,晋察冀边区银行与冀南银行迁入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1号联合办公。1948年7月22日,两银行合并组成华北银行,南汉宸任总经理,胡景沄、关学文任副总经理。9月,华北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人民银行券于明年1月1日发行。今年的三个月为准备阶段。在印制上力求精美,防止造假。由南(汉宸)起草一个关于发行人民银行券的指示,内容着重号召人民予以支持,注意稳定物价,金融避免波动,防止假票,与蒋币斗争等,并向各级党委、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说明,我们这次发行是统一货币,整理发行,不是币制改革。”这次会议是由董必武主持的。为什么要特别强调人民币
本文标题:浅谈货币发展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503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