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5章审计目标和过程
第五章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和审计过程本章概要1.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2.与各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3.审计过程4.利用其他主体的工作第一节财务报表的审计目标一、审计目标的含义与演变(一)含义:在一定环境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包括:总目标&具体目标两个层次。(二)审计总目标的演变审计产生—20世纪初,查错防弊(英式审计)。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重点关注资产负债表,审查企业财务状况,为银行贷款服务。查错防弊退居其次。1940-1980s,审计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发表意见。同时,查错防弊成为次要目标。1980s后,随着一系列的财务舞弊,审计目标又在确定财务报表的公允性的同时,逐渐重视检查舞弊。社会需求国家法律法庭判决会计师职业团体审计目标期望差习惯法国家二、影响审计目标的因素三、我国财务报表审计的总目标根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一般原则》,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是注册会计师通过执行审计工作,对财务报表的下列方面发表审计意见:(1)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合法性);(2)财务报表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公允性)。四、财务报表审计的业务循环(一)循环审计法与项目审计法•项目审计法按照财务报表的项目来组织财务报表的审计,它与被审计单位账户设置体系及会计报表格式相吻合。•循环审计法按照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循环组织财务报表的审计,与按业务循环进行的内部控制测试直接联系。业务循环是指处理某一类经济业务的工作程序和先后顺序。•你觉得两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审计实务通常把企业的业务循环分为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见下页图)。(二)各循环之间的关系货币资金筹资与投资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循环你觉得两种方法中哪种方法更好?•审计具体目标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认定有关。一、管理当局对财务报表的认定•认定:陈述或声明,包括明示性和暗示性的。例如:第二节与交易、账户余额和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财务报表中的陈述:货币资金100000元(人民币)其中的内容包括:①企业有货币资金——货币资金是存在的;②企业全部的货币资金都包含在内——没有遗漏;③该货币资金是“企业”的——企业享有对它的所有权;④金额是100000元——不多不少,没有错计;⑤货币资金的使用不受限制——充分的披露。会计流程:三个环节平时处理交易期末结转余额列报在报表上应收账款期初余额$96结转期末余额$105$590$26$35收款销售退回与折让冲销坏账销售营业收入销售$660……交易营业收入20000减:营业成本………………净利润利润表本期总发生额$20000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105存货…………资产总计短期借款交易性金融负债应付票据应付账款…………负债和股东权益总计资产负债表列报列报$660其他交易报表出错的原因•从上图分析,报表出错,可能是:•平时交易处理出错,•也可能是由于期末余额出错,•还有可能前两者都没有错,而是编制报表(列报)出了错。•具体到每一个环节,又有如下具体认定出了错,结果就导致该环节出错。(一)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认定1.发生•记录的交易或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发生认定要解决的问题是:管理层是否把那些没发生的交易记入财务报表,它主要与报表项目的高估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已记录。•完整性认定是针对漏记交易,与低估有关。3.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及其他数据已恰当记录。•注意准确性与发生、完整性之间的区别。4.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正确的会计期间。5.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二)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1.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2.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3.权利和义务•记录的各项资产确属企业的权利,由被审计单位拥有和控制;记录的负债确属被审计单位应履行的义务。4.计价或分摊•各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三)与列报相关的认定1.发生及权力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2.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3.分类和可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达清楚。4.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与所审计单位期间各类交易和事项有关的认定和相应的审计目标名称与交易或事项有关的认定对应的审计目标发生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是真实的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交易和事项均以记录确认已发生的交易已经记录准确性与交易和事项有关的金额和其他数据已恰当的记录确认已记录的交易案正确的金额反应截止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与正确的会计期间确认接近于资产负债表日的交易记录于恰当的期间分类交易和事项已记录于恰当的账户确认记录的交易适当分类与期末账户余额相关的认定和相应的审计目标名称有关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对应的审计目标存在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存在的确认记录的金额确实存在权力和义务记录的资产由被审计单位拥有或控制,记录的负债是被审计单位应当履行的偿还义务确认资产归属于被审计单位,负债属于被审计单位的义务完整性所有应当记录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均已记录确认已存在的金额均已记录计价和分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或分摊调整已恰当记录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以恰当的金额包括在财务报表中,与之相关的计价已或分摊调整恰当记录与列报和披露相关的审计目标名称有关期末账户余额的认定对应的审计目标发生以及权力和义务披露的交易、事项和其他情况已发生,且与被审计单位有关确认没有将未发生的交易、事项或与被审计单位无关的交易和事项包括在财务报表中完整性所有应当包括在财务报表中的披露均已包括确认应当披露的事项均已百科在财务报表中分类和理解性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确认财务信息已被恰当地列报和描述且披露内容表述清楚准确性和计价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确认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已公允披露且金额恰当二、具体审计目标•简而言之,具体目标就是对三类认定是否正确进行再认定。(一)与各类交易和事项相关的审计目标(二)与账户余额相关的审计目标(三)与列报相关的审计目标课堂例题•截止,即检查交易是否记入恰当的会计期间,有无提前或推迟,打擦边球。例1,某上市公司,2006年收入提前确认,2005年费用推迟确认,达到增发股票要求(6%)。0%2%4%6%8%10%12%14%16%200420052006净资产收益率0%2%4%6%8%10%12%14%16%200420052006例2:某上市公司2007年成本提前,2006年收入推迟,防止三年亏损被停牌。净利润-2500-2000-1500-1000-5000200520062007-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5001000200520062007净利润第三节审计过程•审计过程是指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中,审计人员所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工作:(一)接收业务委托•了解可审计性,决定是否接收委托,商定业务条款,签订业务约定书。(二)计划审计工作•主要包括:进行初步的业务活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制定具体的审计计划等。(三)实施风险评估程序•风险评估程序包括:(1)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而实施的程序;(2)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四)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控制测试:为评价控制设计是否合理和控制是否得到执行而实施的测试程序。(间接证据)•实质性测试:是为了发现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而实施的测试程序,包括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直接证据)•由于注册会计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是一种判断,可能无法充分识别所有的重大错报风险,并且由于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因此,无论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针对所有重大的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实施实质性程序。•通常在预期控制是有效的,或者仅仅实施实质性测试不能提供充分适当的证据时,控制测试才是必要的。(五)完成审计工作和编制审计报告•主要包括:1.审计期初余额、期后事项、或有事项等2.编制审计差异调整表和试算平衡表3.提请被审计单位调整或披露4.复核审计工作底稿5.复核财务报表6.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7.评价所有证据,形成审计意见8.编制审计报告Slide23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审计前初步了解,决定是否承接业务审计报告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满意控制测试(证实预期)向管理层和治理层报告对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预期内控有效有限的实质性测试预期内控无效充分的实质性测试报表的总体复核向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不满意风险评估进一步的审计程序风险应对Slide24AssessriskofmaterialmisstatementPre-plantheauditAuditor’sreportUnderstandentityanditsenvironmentSatisfactoryTestsofcontrols(toconfirmexpectation)ReporttomanagementOverallresponsetoriskExpecteffectivecontrolsRestrictedsubstantivetestsExpectineffectivecontrolsFullsubstantivetestsOverallreviewofF/SReporttomanagementUnsatisfactoryTherisk-basedauditingRiskassessmentFurtherauditprocedures第四节审计业务约定书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定义和作用(一)定义•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事务所与被审计单位签订的,用以记录和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审计目标和范围、双方的责任以及报告格式等事项的书面协议。•业务约定书具有经济合同的性质,一经签字就具有法定约束力。(二)作用1、增进双方的相互了解,避免在审计目的、范围和双方责任等方面产生误解;2、作为被审计单位评价审计业务完成情况,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被审计单位履行约定义务情况的依据;3、如出现法律诉讼,业务约定书是确定双方应负责任的重要证据。二、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应做的工作1、明确审计业务的性质和范围2、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1)业务性质、经营规模和组织结构;•(2)经营情况和经营风险;•(3)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4)财务会计机构及工作组织;•(5)其他相关事项。3、事务所评价自身专业胜任能力•(1)执行审计的能力;•(2)能否保持独立性;•(3)保持应有关注的能力。4、商定审计收费5、明确被审计单位应协助的工作三、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一)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基本内容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2.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3.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采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4.审计范围,包括指明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时遵守的审计准则5.执行审计工作的安排,包括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6、审计报告格式和对审计结果的其他沟通形式。7.由于测试的性质和审计的其他固有限制,以及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重大错报可能仍然未被发现的风险。8.管理层为注册会计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协助。9.CPA不受限制地接触任何与审计有关的记录、文件和所需要的其他信息。10.管理层对其做出的与审计有关的声明予以书面确认。11.注册会计师对执业过程中获知的信息保密。12.审计收费,包括收费的计算基础和收费安排。13.违约责任。14.解决争议的方法。15.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的签字盖章,以及双方加盖的公章。(二)审计业务约定书的特殊考虑1、考虑特
本文标题:第5章审计目标和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44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