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文言文各特殊句式-详细
句式特殊句式一般句式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被动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句式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句式特点:……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莲,花之君子者也。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2、莲,花之君子者也。句式特点:……,……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停顿,只起称代作用。3、夫战,勇气也。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3、夫战,勇气也。4、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7、粟者,民之所种。8、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7、粟者,民之所种。8、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者,……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4、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5、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4、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5、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句式特点:用动词“为”“是”表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用动词“是”表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且较少见。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梁父,即楚将项燕。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2、梁父,即楚将项燕。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6、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句式特点:通过副词“乃”“即”“则”“皆”等表判断。译时将判断语意与副词语意一并译出。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荀卿,赵人。2、秦,虎狼之国。3、刘备天下枭雄。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荀卿,赵人。2、秦,虎狼之国。3、刘备天下枭雄。句式特点:没有词语标志,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可以转化为“……者,……也”句式。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予本非文人画士。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予本非文人画士。2、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3、此非曹孟德之诗乎?4、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句式特点:用“非”等词语表示否定性判断。一、用“者”或“也”句式表判断。①用“……者,……也”表判断。②句末用“者也”表判断。③前单用“者”或后单用“也”表判断。三、用“即”“乃”“则”“皆”等副词表判断。五、用“非”等表示否定判断。四、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二、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判断句主要形式: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不拘于时,学于余。2、而君幸于赵王。3、不能容于远近。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不拘于时,学于余。2、而君幸于赵王。3、不能容于远近。4、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句式特点: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句式特点:用“见”“见……于……”表被动。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如姬父为人所杀。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如姬父为人所杀。4、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句式特点:用“为”“为……所……”“……为所”表示被动。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2、忠而被谤,能无怨乎?3、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4、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句式特点:用介词“被”表被动,与今相同。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4、王之蔽甚矣。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1、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2、人马烧溺死者甚众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4、王之蔽甚矣。句式特点:无标志的被动句,从意念上表被动,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一)、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4)用“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注意】:•“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见恕;有何见教;让你见笑了;见谅1、下列句子中,不是被动句的是:()A、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B、敬希见谅。C、为仲卿母所遣。D、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B1、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同舍生皆被绮绣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C、帝感其诚D、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A2、选出不是被动句的一句()A、吾属今为之虏矣B、皆好辞而以赋见称C、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D、行将为人所并C3、翻译下面的句子。(朱)晖(huī)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答案: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所到之处常常被人弹劾。省略句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现象非常普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2、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2、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梁惠王)曰:“不可,(五十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孟子)曰:“王如知此,(王)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1、承前省;2、蒙后省;3、对话省。句式特点:省略主语。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1、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3、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步)三四里。句式特点:省略谓语。1、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②屠惧,投以骨。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2、①竖子不足与谋。②相如闻,不肯与会。1、①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之。②屠惧,投(之)以骨。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2、①竖子不足与(之)谋。②相如闻,不肯与(之)会。句式特点: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宾语;2、省略介词宾语。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3、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4、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省略特点1、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2沛公军(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3、大王见臣(于)列观,礼节甚倨。4、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5、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句式特点:省略介词(主要是“于”“以”两词)。一、省略主语。二、省略谓语。三、省略宾语。1、省略动词宾语;2、省略介词宾语。四、省略介词(“于”“以”)。省略句主要形式:
本文标题:文言文各特殊句式-详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965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