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强夯地基处理工程施工方案
舍弗勒(湘潭)建设项目一期地基强夯工程施工方案编制单位:江西中云建设有限公司日期:二O一八年三月舍弗勒(湘潭)建设项目一期地基强夯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工程量情况在该项目一期地基加固范围内,夯击能1000KN.M部分26000㎡左右;夯击能2000KN.M区域3500㎡左右;夯击能3000KN.M区域600㎡左右;夯击能4000KN.M区域12600㎡左右。地基有效加固深度3-7m处理后地基承载力特征值≥120Kpa。2、工程地质情况根据本次勘察结果,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内揭露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1、素填土①(Q4ml):黄褐色,为新填土,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含少量石块,未完成自重固结,结构松散,密实度差,稍湿。此层在场地勘察钻孔ZK1~ZK6、ZK9~ZK14及ZK17~ZK22等18个钻孔中未见有分布,其它141个钻孔均见有分布,层厚0.50米~8.40米,层顶标高62.00米~65.15米,层底标高53.88~64.61米。2、粉质粘土②1(Q3al):黄褐色、褐红色,硬塑,具网蚊状结构,以粘粒为主,粉粒次之,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湿。此层在场地勘察钻孔中ZK1~ZK24、ZK92~ZK94、ZK102~ZK105、ZK112~ZK116及ZK158等73个勘察钻孔中见有分布,其它钻孔均未见有分布,层厚4.30米-21.00米,层顶标高57.73米~65.99,层底标高42.04~60.99米。3、粉质粘土②2(Q3al):灰褐色,黄白色,可塑,网纹状结构不甚明显,以粘粒为主,粉粒次之,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湿。此层在场地勘察钻孔中ZK25~ZK91、ZK95~ZK101、ZK106~ZK111、ZK117~ZK121及ZK159等86个勘察钻孔中见有分布,其它钻孔均未见有分布,层厚0.90米~15.20米,层顶标高53.88米~61.16米,层底标高44.65米~58.65米。4、含砾粉质粘土③(Q3al):黄褐色、灰黄色、硬塑,含砾15%左右,砾石主要成分为石英、云母,呈圆形及亚圆形,粒径一般为0.1~3cm,最大可达6cm,以粘粒为主,粉粒次之,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湿。此层在场地勘察钻孔中均见有分布,层厚0.50米~9.40米,层顶标高42.04米~60.99米,层底标高39.24米~56.89米。5、砾砂④(Q3al):黄褐色,砾石主要成分为灰岩碎屑、石英及硅岩等,呈圆形及亚圆形,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35%左右,一般为0.3~5.0cm,孔隙主要为粘性土及中砂充填,中密,稍湿。此层在场地勘察钻孔中ZK25~ZK91、ZK95~ZK101、ZK106~ZK111、ZK117~ZK126、ZK132~ZK136及ZK159等96个勘察钻孔中见有分布,其它钻孔均未见有分布,层厚1.20米~5.50米,层顶标高42.45米~54.15米,层底标高40.46~51.08米。6、全风化砾岩⑤(Kdnd):紫红色,系基岩完成全残积风化而成,砾石主要成分为灰岩碎屑、硅质岩等,呈棱角形及亚棱角形,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占40%左右,一般为0.3~2.5cm,孔隙为粘性土及中、细砂弃填,中密,稍湿。此层在场地勘察钻孔中均有分布,均未揭穿,控制最大厚度8.70米,层顶标高39.24米~56.89米,控制最大层底标高34.14米。以上各岩土层分布情况详见工程地质剖面图(图02~51)、钻孔柱状图(图52~131)和地层统计表(附表2)。二、编制依据1、本工程招标文件2、本工程地基处理设计说明3、本工程强夯夯点布置图4、本工程勘察报告5、建筑地基处理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002)6、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99)7、建筑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GB50300-2001)8、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检验统一标准(GB50300-2001)9、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10、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11、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三、施工准备(一)技术准备1、召集公司技术人员进行图纸会审,对有关技术问题在图纸会审时加以确定,从而选定施工方案。2、根据相邻及相近地区的施工技术资料、制定出相应的施工措施,并有针对性的对技术难点进行咨询和研究。在工程开工前,根据业主提供的平面坐标及水准点,在场区建立一个平面坐标测量控制网,并应符合《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的要求,采取直角坐标法放线。复核前期施工轴线位置。严格按照工程测量规范要求,对整个工程进行控制。本工程测量放线需配备全站仪壹套,DS3水准仪1台,100米钢卷尺二把(其中一把为标准尺)。安排测量工程师2人进行测量工作。(二)施工技术参数的确定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做好“三通一平”工作,了解并清理现场杂物地下及地上和空中障碍物,确保工程的顺利施工。平面轴线控制1、根据业主给定的水准控制点建立平面轴线控制网,并定出引标(醒目、坚固),施工轴线控制网应作闭合复测,测距精度应在规范允许范围内。2、±0.000以上平面采用“内控法”控制,将基准面选在±0.000地面上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经测角、量距、校核后使用。(三)测量定位保证措施1、由专业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测量工程师主持本高程的测量工作。2、测量仪器误差保证在允许范围内,仪器必须经过计量检测部门认定合格。3、对待系统误差要科学合理的配赋,并严格遵从施工测量规范要求。4、工程的主控制点直接关系到整个测量工作的成败,必须严格保护其完整准确,直至竣工。(四)施工参数确定单击夯击能设计要求不低于1000kN.m,预估有效地基加固深度3,单击夯击能设计要求不低于2000kN.m,预估有效地基加固深度5m,单击夯击能设计要求不低于3000kN.m,预估有效地基加固深度6m,单击夯击能设计要求不低于4000kN.m,预估有效地基加固深度7m。地基处理说明:本项目库房地坪及卸货区范围内的填土均应做强夯处理。处理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低于120kpa,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的压缩模量不低于6Mpa。厂区重载道路下也应做相应处理(见总图要求)。采用强夯处理前,应在建筑场地选择代表性的地块进行试夯,(西动力站区域、甲醇埋地罐区、生产厂房(一期)、中部区域、办公中心区域各选一个试夯区),试夯参照设计图规定。试夯结束后应进行土工试验确定强夯参数,试夯范围不小于3个夯点间距。技术要求1、点夯夯击能按图例。满夯夯击能为1000kN.m。2、夯点布置:点夯按正方形布置,间距如下:4000kN.m:5m*5m3000kN.m:4.5m*4.5m2000kN.m:4m*4m1000kN.m:3m*3m3、每点夯击数:4000kN.m及以上:预估8次以上3000kN.m及以下:预估6次左右实际夯击次数应根据试夯结果确定:a、最后两击平均夯沉量:4000kN.m及以下:50mmb.夯坑周围地面不要产生过大隆起。4、起夯面:先进行场地平整,再根据试夯实际夯沉量确定正式的起夯面。试夯起夯面可初步定为:4000kN.m及以下:地面以下450mm5、施工顺序a、先进行第一遍夯击,推平夯坑。b、再进行第二遍夯击,推平夯坑(第二遍夯点位于第一遍夯点的中间)。c、再用低夯击能1000kN.m满夯2遍,夯点搭接0.6m,强夯范围见强夯处理平面图。d、加一遍机械碾压,确保平整度和压实度。6、夯击间歇时间的确定夯击间歇时间以孔隙水压力消散时间的长短而定,地下水位较高的饱和性粘土渗透不好,需通过试夯观察后确定。间歇时间一般为1周左右。7、检测与验收1、强夯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现场载荷试验确定,夯后土层压缩模量应通过原位测试或土工试验确定。2、检测样本要求详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四、施工方法1、场地平整工程(1)施工程序:放线定位→清除地面障碍物→标定整平范围→挖土→标高复测→场地整平→场地碾压→验收。(2)机械开挖:机械开挖采用分层开挖,基底应预留一层100mm厚用人工清底找平,避免超挖和基底土遭受扰动,机械不能开挖的死角应用人工进行配合开挖。(3)本工程填土范围内地质情况较复杂,场地填土施工前应先清除场区内植被、树木等杂物及表层根植层,平均清基深度按10cm,局部清基深度应根据表层耕植层的深度来确定。(4)填土土源应来自地质勘察报告指定的地点,填土施工时草皮、生活垃圾、树根、腐残质的土严禁作为场区填料。填土的最佳含水量因填土来源位置不同按地质报告给定的最佳含水量施工。当回填土过湿时,应先晒干或掺入干土;过干时,则应洒水进行湿润,使填土保持在本工程指定的最佳含水量范围内。(5)填方工程应分层铺土,分段填筑,分层压实,每层松铺填土厚度根据规范和压实机械性能并结合实验确定。(6)施工过程中,如有特殊情况或现状与设计出入较大时,请及时通知设计单位,会同业主、监理、施工单位现场处理。2、强夯工程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工期及现场实际情况,拟采用陆台(不同型号设备)履带吊车进行强夯夯击,配置叁台推土机整平场地,在施工中严格执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有关规定施工,以强化施工质量管理,具体施工方法如下:(1)、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2)、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3)、测量夯前锤顶高程。(4)、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根据夯锤高度和所测高程计算每击的夯沉量。(5)、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6)、重复步骤4,按预定的夯击次数和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击点的夯击。(7)、重复步骤4-6,完成第一遍全部夯击点的夯击。(8)、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9)、在规定的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逐次完成第二遍夯击,最后用低能量满夯两遍,将场地表层松土夯实,再边一遍机械碾压,确保平整度和压实度,并测量夯后场地高程。五、施工技术要点控制1、强夯施工前,应在施工现场有代表性的场地上选取一个或几个实验区,进行试夯或试验性施工。2、强夯处理范围应大于建筑物基础范围,每边超出基础外缘不小于3m。3、夯击时,落锤应保持平稳,夯位准确,每一击必须保持同心,位移不大于15㎝。如当夯坑超过1.0-1.5m,应及时回填,分二次夯填以免影响夯击质量。4、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各项原始记录,内容包括夯点编号、夯点施工日期、单点夯沉量、总锤击数及总沉降量等,并不得任意减少锤击数和降低锤高度。5、强夯施工过程中应有专人负责下列监测工作:(1)开夯前应检查夯锤和落距,以确保单击夯击能量符合设计要求;(2)在每遍夯前,应对夯点放线进行复核,夯后检查夯坑位置,发现偏差或漏夯应及时纠正;(3)按设计要求检查每个夯点的夯击次数和每击的夯沉量。6、根据强夯法的加固顺序为先深后浅及强夯加固深度压力扩散范围,第二遍夯击能量取第一遍夯击能量的80%,且满夯时取1000KNm的夯击能量,尽可能的将表层土2米范围内夯实。7、临近构筑物的场区根据现场情况挖防振沟(尺寸1500×3000),且防振沟尽量靠近强夯工作面一侧设置。强夯时宜先由内而外进行夯击,为防止夯坑周围隆起过大,可隔行夯击。8、如果强夯过程中出现橡皮土情况,立即停夯并会同甲方、监理、设计商定处理,常规处理方法为换填土或抛块石夯填两种处理方法。六、雨季施工措施该强夯工程工期特别紧张,正值春季施工,雨水频繁,由于强夯地基对土体含水率要求特别高,必须在强夯过程中采取实际的有效措施,才能保证按期完成任务:1、根据强夯加固工程量和每台设备每台班工作效率合理配置强夯设备,确保满足每种夯击能要求。2、根据每个工作面的工程量配备合适的强夯设备数量。3、在晴天时必须抓紧时间把工作面场地平整好,并用彩条布分区覆盖,将下雨积水排至四周截水沟内集中排放,尽量减少下雨对工期的影响,最终保证雨过天晴时能马上进行强夯施工。4、在场地周围布置截水沟(尺寸600×1000),并且将截水沟加厚塑料膜覆盖,截水沟内积水集中排放至工地场内附近市政管道。避免春季
本文标题:强夯地基处理工程施工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835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