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章社会心理学溯源、对象与方法1.1复习笔记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思辨期(社会心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1.中国古代的社会心理思想(1)孔子——提出了判断人的善恶的社会知觉思想,认为了解人不仅要直接观察人的言行,还要依据不同性质群体对某人的相反评论来作出判断。(2)诸葛亮——提出“知人”的七种方法。(3)老子一一认为人的内心与外部表现存有复杂关系,并对如何判断人性进行过种种论述,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等。(4)古代军事方面有关士气和策略的论述。如尉缭子的“夫将之所以战者,民也。民之所以战者,气也。气实则斗,气夺则走”和孙子有关用兵的“诡道”。2.西方的社会心理思想(1)古希腊的柏拉图是首先提出社会心理学问题及主张的思想家,其理论要点如下:①宇宙是有理性的,人类灵魂的一部分是纯粹理性,而另一部分是无理性的,包括人的意志和欲望。当理性、意志、欲望各司其能,相互制约,人的生活就会幸福,达到至善。②提出“理想国”的构想。社会上有许多阶级,受过哲学训练的哲学家或君主,代表理性;军人代表意志;农业生产者,手工业者和商人代表低级的欲望。人们各司其能,社会就是一个完善的“理想国”。柏拉图依据自己的心理学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问题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设想,是西方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一种“始创”。(2)柏拉图之后还有许多哲学家也都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如亚里斯多德提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和“人有社会需求”等主张。(二)经验描绘期(社会心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1.社会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2)技术的革新与科学的进步;(3)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2.民族心理学和群众心理学的发展(1)心理学中的民族心理学①1824年,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首先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但他否认心理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心理本质的可知性,因而无法解决个体心理的社会性以及种种社会心理问题。②1859年,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和语言学家斯汤达尔创办《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他们要求从心理学方面去认识民族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活动的规律。③冯特在1863年首先阐述与发展了民族心理学的思想。他认为心理学应由生理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两部分组成,前者是实验学科,后者是经验学科;对于高级心理过程及人类共同生活方面的复杂精神过程应当用经验描绘方法去进行分析研究。尽管民族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结论都存在问题,但它提出了在个体意识之外还存在着某些左右个体意识的群体心理的东西,应采用不同于实验的其他方法加以研究,这对于社会心理学的产生颇有影响。(2)社会学中的群众心理学①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在1838年首先使用“社会学”一词,认为要达到改造社会与组织社会的目的,就必须去认识社会规律,就需要通过实证(科学观察和经验)的方法去建立社会学。②塔尔德主张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过程。其l898年出版《社会心理研究》是最早以社会心理命名的社会学书籍。③法国社会学家德克海姆认为社会学要研究的是独立于个人之外的一种社会事实或“集合表象”,它带有外在性与强制性,有其社会原因。这个主张对后来社会学倾注于研究群众心理有一定影响。④勒邦认为人的任何聚结都是“群众”,它主要是一种“感情现象”。群众是无秩序、混乱、盲动的,因此需要有“领袖”,然而领袖人物又往往有迎合心理。为了解决群众暴动问题,他主张应对上述现象开展研究。他提出的个人和群众相互作用的命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3.社会心理学的产生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和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分别在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同时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麦独孤的贡献①理论麦独孤是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有14~18种主要本能以及与之相应的情绪,各种情绪结合而发展起来就是情操,情操加上理想观念,便产生意志力。本能是社会行为的原因,是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的推动者,也是个人品格与民族特性形成的基础。社会心理学必须说明个人心理的天赋倾向与能力如何形成社会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以及这种生活又如何影响个人天赋倾向与能力的发展与表现。②评价麦独孤的生物还原主义,虽然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指责,然而他对社会心理学应研究在社会情境下个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主张及有关意志的个别论述对后来的心理学家(如皮亚杰等)都有较深远的影响。(2)罗斯的贡献①理论罗斯主张社会心理学研究由人类结合而产生的心理面和心理流。心理面是指人与人之间一致的静态心理;心理流是指人与人之间一致的动态心理。无论是心理面还是心理流,都是个人与其周围社会的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相互作用有两种情况:社会优势和个人优势。罗斯的《社会心理学》注重对风尚、习俗、暗示性、模仿性、群众与暴众心理的阐述,以及关于冲突、讨论、调停、舆论、谣言等现象的探讨,并强调对群众行为的控制方法。②评价罗斯的研究偏于经验总结与描述,但其注重研究社会实际问题的倾向,主张社会心理学应研究群体心理和人际心理相互作用的现象,以及建构独树一帜的学科体系,对社会心理学的发展颇有影响。(三)实验期(社会心理学成熟与独立发展阶段)20世纪初期是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并独立发展的时期。1.历史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经济迅速发展同时伴随经济危机和大量社会问题,这为社会心理学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2)行为主义与格式塔理论等心理学流派在这一时期兴起,它们采用实验方法建立实证学科的设想促使社会心理学家为克服方法论上的缺陷而展开实验研究的尝试,结果引起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变化与发展。2.先驱者的思想.(1)特里普利特关于群体共作与个体独作的实验第一次表明社会现象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研究。(2)德国人默德于l920年在莱比锡首次出版《实验群体心理学》,提出用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研究群体对其成员思想、感情、行动的影响,并介绍了群体效应实验,得出态度是影响社会助长作用中的一个重要变量的结论。(3)奥尔波特受到默德等的影响,在哈佛大学继续进行了一系列团体效应的实验。他收集了许多实验材料,于l924年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对促进社会心理学开展实验研究起着颇大的作用。(4)1931年,两位墨菲(G.Murphy&L.B。Murphy)把当时对社会心理学所作的许多研究汇集起来,出版了《实验社会心理学》,大大推动了社会心理学向更科学化的方向前进。3.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前,社会心理学在中国已是--I'1独立学科,在编译著作与研究方面均有成就。如1944年孙本文出版了大学教科书《社会心理学》,在详尽介绍西方研究与联系中国实际方面作了有益尝试。20世纪50年代,受前苏联的影响,中国的社会心理学停顿了较长一段时期。70年代后期,其合法地位才得以确立。1982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中,社会心理学被正式列为要加强研究的学科。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成:立。此后,全国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引进或翻译了许多国外社会心理学的文献资料和教材,开展了各种研究并编写出版了许多社会心理学著作。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分歧与争议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1.主张研究社会生活和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2.主张研究个体怎样在社会情境或因素影响下产生各种心理及行为;3.避开了个体或群体,心理或行为,主张研究社会相互作用。(二)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问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1.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1)社会行为(socialbehavior)社会行为是由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包括各种群体中的决策性行为、建树性或破坏性的重大行为,以及日常生活中种种人际交往和相互影响的习见行为。(2)社会心理(socialmind)社会心理是指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问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是社会原因与社会行为之间的复杂而多样的中介环节。‘(3)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关系①社会行为是外显的、客观存在的,社会心理是内隐的、主观存在的;②有时社会心理活动并没有或不立即有社会行为表现,而有的相似社会行为则是由多种心理活动引起的,还可能是真实社会心理的伪装;③社会行为是行为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而社会心理则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2.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1)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头脑的机能,是外部世界的主观映像。个体具有的社会心理是个体与现实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其引出的行为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社会问题的主要方面。(2)群体心理群体心理是指群体中存在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普遍存在于全体或大部分成员头脑中的反映群体特点和特定社会关系的共同心态或占优势的心理倾向。(3)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关系群体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关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不存在个体心理也就不会有群体心理;群体心理作为一种特有的心理现象也不断制约与影响着个体心理。3.社会交互作用与交往社会交互作用是指人和社会(包括社会成员,群体及社会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现象。交往更多地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人际接触,以及由此形成或潜在其中的人际关系。社会交互作用不限于人际相互作用,还包括人与群体,以及两者与结构性社会之问的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社会交互作用与社会心理活动极为密切,但社会交互作用只是社会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或结果表现,它本身并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或主要的对象。(三)社会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1.与社会学的关系(1)共同点①研究的都是社会现象。②都是从社会问题中寻找课题,而且在研究时虽着重于分析微观的心理机制,但也不能离开对宏观社会环境与条件的考察和无视它们的影响。(2)差异性①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所不同。社会学研究的是社会生活中全部的客观事实;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仅仅是社会生活中部分事实及其主观表现。社会学要研究社会中成体系的各种意识形态及其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社会心理学只对与形成个人或群体意识形态有关的、或受某种意识形态影响而流散于群众中的一些不系统的群体心理进行研究。②研究的视角与方法各有所侧重。社会学着眼于宏观社会及大群体活动趋势的了解与剖析,重视社会调查与文献资料分析法的运用;社会心理学则侧重于用实验法(尤以现场实验与模拟实验为主)探察微观方面的现象。2.与心理学的关系(1)与心理学的联系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它和心理学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学必须具备心理学的知识,它的成果也将丰富整个心理学的内容。(2)与普通心理学的区别普通心理学主要是研究个体(包括动物)的心理活动;而社会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个体在交往中产生特有的心理现象,而且要研究群体中的共同心理现象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②普通心理学研究心理形式时把它视为头脑的机能,探讨它和生理活动规律的关系;社会心理学侧重研究社会心理如何受人际关系及群体环境等的制约,以及它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③普通心理学在研究中更多地运用观察与实验室实验方法;而社会心理学则不仅要采用现场实验与模拟实验,还要利用档案研究、问卷调查和现场研究等方法。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原则1.客观原则(objectiveprinciple)客观原则又称实事求是原则,即按照事物的实际表现(即客观指标)去揭示其内在的本来面目(本质、结构、联系与规律等),而不加任何主观臆断或歪曲。2.宏观与微观相统一原则(theprincipleofmacrocosmandmicrocosmunification)社会心理涉及两种社会生活领域:广大社会和具体社会小群体。前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后者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在研究社会心理学现象时,既要着眼于微观的群体作用,同时也要注意宏观社会的一些影响。3.交往原则(communicativeprinciple)人不是单
本文标题:章志光社会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372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