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完整版)神经阻滞麻醉.ppt1
神经阻滞麻醉李宏概念•神经阻滞亦称传导麻醉,是将局麻药注射到神经干旁,暂时地阻断神经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适应证与禁忌证•适应证:取决于手术范围、手术时间以及病人的精神状态及合作程度.只要阻滞的区域和时间能满足手术的要求,神经阻滞可单独应用或作为辅助手段.•禁忌症:小儿或不合作的病人;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严重畸形;局麻药过敏者。注意事项•(1)盲探性操作,要求病人清醒合作。•(2)熟悉解剖定位的标志。•(3)采用简便、安全和易于成功的穿刺径路。•(4)操作力求准确、轻巧.神经定位技术•穿刺针接触神经可出现异感,但易损伤神经。•临床上常用神经刺激器进行定位,临床常用电流1.5mA,直至用0.5mA可出现颤搐。•优点:减少神经损伤;可用于不能准确表述异感的病人。颈丛神经阻滞•由C1~C4脊神经的前支组成,C1以运动神经为主,C2~C4神经后根均为感觉神经纤维•浅支由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穿出后形成四个分支:–枕小N–耳大N–颈横N–锁骨上N•颈深支多分布于颈前及颈侧方的深层组织中颈丛解剖颈丛阻滞深支浅支组成:C1~C4前支C1:运动为主C2~C4:感觉神经颈丛阻滞颈浅丛的分布枕小N.耳大N.颈前N.锁骨上.颈丛阻滞浅丛的“披肩样”分布深丛:分布于颈前和颈侧方的深层组织颈丛阻滞适应症颈部手术的麻醉,颈部肿瘤或神经性疼痛治疗禁忌症呼吸道梗阻,不能合作者颈浅丛阻滞法•定位:病人仰卧位、去枕,头偏向对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作标记,即为穿刺点。•操作:常规皮肤消毒,由标记点做一皮丘,与皮肤平面垂直进针达筋膜处,回吸无血液即注入局麻药5~10ml。也可以在颈阔肌的表面再向乳突、锁骨和颈前方向作浸润注射,以分别阻滞枕小、耳大、颈横和锁骨上神经。颈深丛阻滞法•定位:现多采用改良颈深丛阻滞法。病人仰卧,头偏向对侧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相当于成年男子喉结上缘),该点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附近。•操作:垂直颈侧皮肤进针,寻找颈椎横突,进针深度达2-3cm之后,若遇坚实的骨质感,已触及横突,此时病人常有酸胀感,将针稍后退离开骨质回抽无血及脑脊液一次注入局麻药5-8ml,即将该侧的颈深丛阻滞。颈丛阻滞常见并发症高位硬膜外或全脊麻局麻药中毒喉返N.阻滞霍纳综合征血肿膈神经阻滞进针偏内、偏后、偏深误入血管或吸收过多胸闷、呼吸困难、缺氧CO2蓄积●吸氧●人工辅助通气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解剖•臂丛是由颈5~8及胸1脊神经前支组成。•上、中、下三干.上干由颈5和颈6脊神经前支组成,颈7神经单独构成中干,颈8和胸l脊神经前支构成下干。•每个神经干再分成前后两股。•三个后股形成后束,上干与中干的前股形成外侧束,下干的前股延伸形成内侧束。臂丛的神经走行肌间沟锁骨下腋窝常用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腋路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适应症肩膀和上肢手术,但对前臂及尺侧阻滞效果稍差操作方法•1病人仰卧,前臂下垂,头转向对侧。•2常规皮肤消毒后,铺治疗巾。•3让病人抬头,显露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在锁骨头后缘,可触前斜角肌,前斜角肌外缘即中斜角肌,两者间的凹陷即为肌间沟。在环状软骨(颈6)水平与肌间沟的交点即为穿刺点。•4穿刺针向背、尾方向刺入,有穿破鞘膜感和异感出现,证明定位正确。•5回吸无脑脊液或血液即注入局麻药15~25ml肌间沟法2cm肌间沟阻滞法优点◆易于掌握◆小容量可阻滞肩部和上肢◆气胸的发生率较低◆临床最常用缺点◆常有尺神经阻滞不全◆有损伤椎动脉可能◆可有高位硬膜外或全脊麻◆喉返神经或膈神经阻滞腋路法适应症上肢手术,尤以前臂和手掌部位手术最佳。操作方法•1病人仰卧,上臂外展90°,前臂屈曲90°,充分暴露腋窝。•2常规消毒皮肤后,铺治疗巾。•3在腋窝触及腋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将穿刺针紧靠动脉上方向内、下方刺入。当针穿破筋膜有落空感,针体可随动脉搏动而摆动,并可出现上肢异感,说明针已进入鞘内。•4固定穿刺针,回吸无血液后注入局麻药20~40ml腋路法◆体位:平卧、头偏对侧上肢外展90O屈肘90O手背贴床呈“举手礼”状◆定位:腋动脉搏动最高点腋路法与动脉呈20O,刺向腋窝方向◆成功标志:有落空感穿刺针摆动梭性扩散◆注药:20~40ml优点◆定位可靠、简便◆不引起气胸◆不阻滞膈N.、迷走N.等◆不会出现高位硬膜外或全脊麻缺点◆局麻药中毒发生率高◆不能阻滞肌皮神经和肋间臂神经,不适合肘部以上的手术THEEND
本文标题:(完整版)神经阻滞麻醉.ppt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720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