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
0399《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主讲曾金霞教育与管理系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第一节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第二节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1、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游戏的价值体现有哪些?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儿童的基本需要的三个层次九个方面分别有哪些内容?3、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哪些需要?4、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价值体现和作用是什么?5、简述关于儿童游戏智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6、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7、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8、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游戏的价值体现有哪些?(0901/案例)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游戏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游戏为儿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另一方面,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如果说前者是儿童主观上的需要的话,而后者则是客观上的结果。这二者统一于儿童发展的同一过程,并同时实现。——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看游戏的价值体现可以用关键词串联来记忆:游戏既为儿童喜爱和身心需要,又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比如拼图游戏很受小朋友喜爱,并且可以锻炼小朋友的眼睛敏锐度及细心度。拼图游戏有利于使小朋友心思细腻,内心沉稳,并可以培养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儿童喜爱,身心需要促进身心发展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的游戏的价值体现第一节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并认为这种需要是生物性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原始欲望。一、儿童游戏产生的社会生活条件儿童游戏的先决条件是成人的保护和照顾,且无需独立谋生。二、游戏是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1、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以及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儿童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1、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并认为这种需要是生物性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原始欲望。从儿童身心发展的角度,儿童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才是社会的;从儿童身心发展的全部方面和全部过程而言,是因为游戏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需要,能给他们以快乐,所以游戏才成为儿童的基本活动。2、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现代动机心理学关于内在动机的研究以及对儿童行为的观察,儿童的基本需要可分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第一层次的需要:是维持生命、安全、机能生长发育的需要。这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基本的生存需要、身体活动需要、安全需要。其中基本的生存需要是其他两种需要的基础。这一层次需要的满足可使儿童产生对外部世界的最初信任。第二层次的需要:是认知水平的需要或者说是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包括:理解环境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其生理机制是中枢神经系统维持最佳觉醒的需要。第三层次的需要:是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包括:社会性交往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尊敬(认可)的需要。其中社会性交往需要是其他两种需要的基础。这三个层次九种需要是儿童的基本需要。驱使儿童去游戏的需要主要有身体活动的需要、与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及社会交往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则是学前儿童游戏的前提。儿童的基本需要的三个层次可以联想一个小故事来记忆:第一层次:要想维持生命、安全、机能生长发育的需要。我们必须吃饱穿暖(基本生存),有居住之后(安全),还得多锻炼身体(身体活动)第二层次:要想认知水平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必须理解并影响环境,并注意保持最佳觉醒水平。第三层次:我们在与他人的社会性交往中,获得别人的尊敬同时,也有利用自我价值实现,这就是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层次需要类型举例说明最基本需要(维持生命、安全、机能生长发育的需要)基本生存我们每天吃饭喝水是为了保证自己能够基本生存。身体活动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才能让身体健康成长。安全小林不小心把脚弄伤了,今天她不能跟小朋友一起玩开火车游戏。认知水平需要(与外界环境保持平衡与协调的需要)理解环境比如:我们在公共场合不能喧哗,不要给别人造成干扰。影响环境比如:我们在公共场合及时制止别人抽烟的行为。维持最佳觉醒社会性与自我发展的需要社会性交往比如:我匀可以跟自己喜欢的人交朋友,有问题时可以跟老师交流。自我实现王明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获得了自考文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尊重(认可)小强是班上的大力士,谁有需要出力的活儿小强都会帮忙,大家都很尊敬他。——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哪些需要?P78基本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是儿童游戏的前提。(1)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生理发展的需要。(2)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3)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需要。(4)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可以通过关键词串联来记忆:孩子长大后(生理发展),思想水平逐渐提高(认知发展),在帮助他人(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得到感谢,自己也会很满足(自我表现、自我肯定)。比如:石头剪刀布游戏可以锻炼小朋友大脑和动作的协调能力。比如:军子对路上行驶的车子非常好奇,不断的摆弄小车模型想清楚车子为什么会跑。比如:丝丝在石头剪刀布游戏中获胜了,她觉得自己特别棒。生理发展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游戏可以满足儿童的不同需要自我表现、肯定比如:石头剪刀布游戏体现了社会上竞争现象。第二节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二、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三、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四、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是什么?游戏不仅应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而且游戏也促进儿童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着它重要的发展价值。这是现代学前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现代学前教育以游戏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形式的科学原理。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2.游戏活动发展了儿童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3.在户外进行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例如,在户外场地进行的玩沙玩水的游戏、“踩影子”游戏等都是利用了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4.游戏给儿童带来愉快和满足,以及轻松、愉悦的心情,又保证了儿童身体的健康。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价值体现和作用可以通过小故事联想记忆:老师组织小朋友在幼儿园操场学习投篮的基本动作和技能,这样可以增加儿童对户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可以促进身体生长发育,这可给孩子带来愉快满足的心情。比如:儿童进行角色游戏和象征游戏时,需要开动脑筋并且动手展示。比如:儿童进行图画比赛游戏时,需要具备基本图画能力和简单事物认识能力。比如:小朋友做完游戏后都会很高兴,同时期待下一次的游戏。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发展基本动作和技能户外游戏增强适应能力,有益于身体健康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价值体现和作用带来愉快和满足,保证健康比如:在天冷时老师可以带领小孩在室外蹦蹦跳跳,既能锻炼身体,还能增强体质适应寒冷。二、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一)心理学家关于儿童游戏智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一)心理学家关于儿童游戏智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1.游戏与创造性2.游戏与发散性思维3.游戏与问题解决4.不同的游戏与不同的问题解决1.游戏与创造性心理学家科琳·亨特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好奇心和探究的研究,发现儿童好游戏与创造性能力存在正相关。2.游戏与发散性思维心理学家邓斯克与席尔曼在1973年首次就游戏对幼儿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发展作用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是:与物品是否在游戏玩过无关,游戏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联想的态度及在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3.游戏与问题解决心理学家西尔瓦等人,在1976年就游戏对儿童解决问题作用进行了研究。西尔瓦指出:游戏经验具有有利于学习自发行为、下位行为向整体行为的顺序化的可能性的探索以及减轻来自解决问题成败的压力等功能。4.不同的游戏与不同的问题解决心理学家佩皮洛和罗斯具体地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游戏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指出:使用集中性材料进行游戏,教会幼儿的是在此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并促使幼儿去寻找这一答案。而使用松散性材料进行游戏,教会幼儿的却是无论什么问题都有许多可能的解决策略,因此,可以充分地尽情地施展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儿童游戏智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可以通过顺口溜串联来记忆:科琳亨特有发现,游戏与创造性正相关;邓斯克与席尔曼,研究发散性思维发展;西尔瓦苦心钻研,解决问题靠游戏经验;佩皮洛罗斯研究,游戏问题解决会多变。科琳·亨特通过实验发现,无探索精神的男孩比有创造精神的男孩缺乏好奇心和冒险精神,无探索精神的女孩比爱游戏的同伴在与人交往中更显得局促不安。邓斯克与席尔曼通过对三组幼儿进行日常生活用品标准用途和非标准用途测试发现,游戏条件组的得分明显高于模仿条件组和绘画条件组。通过实验发现同样是游戏组,由于游戏的类型不同,其解决问题的过程方法亦不相同,集中性游戏经验的效果具有特殊性,而扩散性游戏经验的效果则具有一般性、迁移性。创造性(孩子好游戏与创造性能力存在正相关)发散性思维(有助于引发多样性联想态度)问题解决(游戏经验有利于学习自发行为,减轻解决问题成败的压力)儿童游戏智力发展作用的实证研究不同游戏与问题解决(不同游戏对儿童解决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用)西尔瓦通过实验发现,游戏条件组的被试表现出很高的解决问题的热情与执着性,而观察条件组的被试则明显的两极化,或很快解决问题,或是很快放弃问题。(二)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1.游戏扩大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增长儿童的知识;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游戏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的作用可以通过串联关键词来记忆:只有在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中,扩展和加深儿童的认识,才能促进其语言、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比如:幼儿玩滑梯游戏时,通过爬上滑下的动作,体验高低变换的感受,理解着“高”、“低”、“上”、“下”的方位概念。比如:儿童在游戏中,破皮不仅可以当碗,也可以当帽子。比如:游戏具有愉悦性、自主性、趣味性、非生产性等特征,给儿童提供轻松愉悦的心理背景。扩展加深事物的认识,增加知识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发展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价值体现和作用提供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比如:角色游戏中,儿童首先要确定游戏的主题和情节,他们相互商量是玩“过家家”,还是“捉迷藏”。语言发展比如:孩子共同建构一个模型,稍大一些的孩子会先讲出自己的游戏计划,年龄小的孩子也会表达自己的愿望。三、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一)游戏提供了儿童社会交往的机会,发展了儿童社会交往的能力(二)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三)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有学习,增强社会角色扮演的能力(四)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五)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的意志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联想记忆:幼儿园的班长小菊组织小朋友学跳交际舞(提供交往机会,发展交往能力),她主动耐心教不会跳的小朋友跳(克服自我中心化,理解他人),成为了小老师(学习社会角色,增强角色扮演能力)。她自己觉得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掌握行为规范,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她要严格要求自己,起到带头模范作用(增强自制力,锻炼意志)比如:角色游戏“娃娃家”时,幼儿商量分配角色,有当妈妈的、有当爸爸的、有当奶奶的,每个儿童各尽其责。形成一个小集体的共同活动。比如:儿童游戏中,一般是女孩子当“妈妈”,男
本文标题: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6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