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四川省绵竹中学龚志华素材挖掘:【素材清单】《寡人之于国也》记录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主要内容是阐述孟子的王道政治理想。文章先针对梁惠王的疑问,用比喻说明凶年移民移粟是小恩小惠,然后正面论证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能使天下之民归顺。【写作素材】1、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4、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堪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萌芽。而今,当冰山消融,当沙尘暴肆虐,当藏羚羊成片成片地倒在残忍的盗猎者的枪口之下,不知人类贪婪的欲望和短浅的目光何时能够转变?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的世纪之声是否能够唤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科学发展呢?5、孟子人生六境界:善、信、美、圣、神。人生在世,什么是立身的根本?什么又是快乐的源泉?傅佩荣教授从几千年前的《孟子》那里找到了答案。他说:“‘真诚’才有力量,这是孟子思想的出发点。力量可以称为‘向’,所指的正是‘善’。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人性向善,孔孟之道即是追求止于至善的大同境界。在此努力过程中,我的人性得以实现,而这正是‘乐莫大焉’。”现代人面对喧嚣巨变的时代生活,非常需要这样的深厚智慧和精神力量,用以安定身心、奋发向上。傅佩荣教授告诉记者,“我读《孟子》几十遍了,孟子确实了不起,能想到我们平常看不到的地方,能够把人的生活经验综合起来,作全面的说明,并且深入到人性最根本的地方。孟子的思想是完整的体系,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正确的观念,加以实践,发现一种生命成长的快乐,感到人生充满了希望。大丈夫的快乐,不需要那么多外在的资本,无论得志与不得志,内在的自信才是快乐的源泉。”他认为,孟子的人生境界观最具代表性,有六种境界,分别是:“善、信、美,大、圣、神。”儒家思想原本就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横向,关怀越来越多的人,一个纵向,自我生命不断磨炼、提升,人格日趋完善。儒家总是教人正面看待人生。这不是天真的乐观主义,而是经由“好学、深思、力行”所提炼出来的智慧。可惜的是,这种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受到各种曲解。6、孟子言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有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心。恻隐之心,仁也;善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认为人只要保有这四善端,顺着人本来的性情扩而充之,就可以成为具有仁、义、礼、智的圣人了。有些人没有为善而作恶,不是因为本性的过错,而是因为没有养护好本性而使之丢失。孟子认为处学的根本也就是“求其放心”而已,所谓“放心”,即是丢失的本心,为学为的就是找回丢失的本心,即找回善。可见,在个人为善在德的问题上,孟子非常注重个体的道德意志,而甚少涉及外在道德规范对人的约束与塑造作用。7、孟子的仁政思想处处都体现他的忧国忧民的仁心。他四主游说诸侯施行仁政。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充斥着暴力,流行着吞并,肆虐着攻伐,这位儒有学派的“亚圣”要从法家的血腥中抢得一丝仁爱的地位,何其不易。但是他为天下万民,仍不屑努力与八方诸侯为伍,无奈天上分久必合,孟子最终放弃了。他站在泰山之巅,俯视天下万民,有的穷困潦倒饿死街头,有的为谋生存骨肉分离……仰不足以养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他万念俱灰,为何他的眼中长含泪水,因为他爱百姓爱得深沉。游说不遂他便退以著书,终成《孟子》。8、孟子为人很讲原则。即:“生而有不用也,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无论何时,哪怕是生死关头也要讲求原则,决不做苟且偷生之事。他大义凛然,四心伴身:他遇人知恻隐;遇错明羞恶;遇贤懂恭敬;遇事辨是非。面对万钟的丰厚条件,他毅然咏颂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和加焉!他一生两袖清风,不求宫室之美;不爱妻妾之奉;不需所识穷乏者得我。他从始至终都保持着人皆有之的“本心”,使他成为了正人君子的典范。孟子作为亚圣,真的将仁爱的种子播撒如万民的心中,普济了天下。9、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中,能把人民放在最高地位上的,应当首推孟子。在《孟子》一书中,有大量的关于“以民为本”的论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事不可缓也”“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这些论述,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如宏钟大吕,振聋发聩,给我们心警惕。谁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就得到天下,就能工巧匠使国家长治久安。【素材激活】孟子——仁政大师1、孟子,是光照千古的儒学圣人,是塑造中华民族灵魂的思想巨匠,是描绘盛世宏图的设计大师。从诸葛亮高卧隆中到纵横天下的人生轨迹中,我们能看到孟子设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蓝图的巨大意义。《寡人之于国也》能让我们看到孟子主张仁政、行王道的治国安邦的大智慧。2、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孟子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提出的治国理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提出的处世原则;“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是孟子提出的忧患意识。孟子目光如炬,他看到了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他以向社会、向时代、向历史赠言的方式,完成了自己一生的使命,孟子的伟大,或许就在于此。一个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上的人,是让人民供在神坛上的圣人;一个反对战争的人,是具有博大胸怀的善人;一个热诚的,优游自在的,无所恐惧的人,是最能够享受人生具有理想性格的伟人。3、你宣传仁政思想.也曾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过程中.演绎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主张人性本善,提出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准则。你蔑视权贵、刚直不阿,“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和机智应变的能力。你,养浩然之气,做顶天立地的中华大写的人。4、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顾炎武曾说“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一般游士,都肆无忌惮。是不是也因为你无定主,所以说话较随便些,在王宫大人面前,也敢抵掌而谈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会有如此磅礴的气势吧!为什么你会无所忌惮呢?难道单单是因为你是个游士,无定主吗?不是的,这其中还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养,也是因为怎样的修养,才是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孟轲,请允许我叫你全名,这比叫孟子更亲切。你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你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下去!5、穿越过时间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变.历史的漩涡中,闪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都说乱世出枭雄,不只是所军事上,你就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枭雄。战国时期,一个混乱的时期,一个无主的时期,一个嗜杀的时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这一主张,只有你才会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会说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该说你太善良呢,还是天真呢?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为什么会游历各国,而且去游说齐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们有称霸的野心,有嗜杀的本能,却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们,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曹交曾问过你“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你说“然”。当你确切地知道尧舜时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样子吗?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过是虚构一套自己认为的仁政思想.可若说你虚构,却又有些不实,因为当时确是“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也许是你对这些现实的不满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吧!你留给后人的是一部充满了你的思想主张的书——《孟子》,虽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却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风格。写作运用【适用话题】可用于“仁政”“王道”“民生”“环保”“责任”“和谐”“绿色生活”“发展物质与精神”“环境与生存”“民本思想”“坚持可持续发展”“认识自己”“省察”“和谐相处”“看问题抓本质”“策略”“动机与效果”“理智”“学会说话”等写作话题或题目中。有如下运用角度:角度一: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这段话反映了孟子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如果一味竭泽而渔,那么资源将会在短期内耗尽,不能达到“不可胜食”的目的,现代社会,我们更应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树立长远的战略目标,合理开发并利用资源。角度二:以民为本乃立国之关键“养生丧死无憾,正道之始也。”治国在于治人,老百姓生活安定了,国家自然太平。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人为本,方能治国。当然,以人为本,并不是一味地对“人”纵容,“人”的自由必须有一个弹性限度,否则就是“乱治”。角度三: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在孟子的这幅思想的治国蓝图中,我们看到“无饥”仅仅是第一步,先使老百姓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而“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则是关键的一步,物质富裕后,需要的是精神的升华,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富有的人。角度四:“五十步百步”是无能者的遁词。在战场上,同样是逃兵,逃跑五十步的却嘲笑逃跑一百步的人,这看似可笑,却深深地击中了人性的弱点。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五十步笑百步”者,却深深地击中了人性的弱点。生活中,有很多类似“五十小笑百步”都,这是一种懦弱的心态,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却总想找块遮羞布,掩饰自己的无能与缺陷。这样的后果是错误依然不能改正,倒使“迁就平庸”的恶习愈演愈烈,人不能无原则地“包容”自己的不足,要勇敢地面对自我。【运用范例】1、悠悠千载,无数仁人志士披肝沥胆,将改善民生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甚至为此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然而,我国民生真正意义上的显著改善,其实只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实践。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百姓的生活才逐步走进春天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子两千多年前的叹息回荡在我的耳畔,它道出了古代社会民生多艰的历史真相:一个又一个王朝如太阳般东升西落,不论是桀纣暴政,还是贞观之治,百姓始终都牛马不如,任统治阶级践踏,“与万民共享盛世”只是一道空头圣旨。杜甫之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针见血。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封建王朝的滚滚车轮,从没有放弃碾压黎民百姓“大同社会”的梦想,直到孙中山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发动民主革命,民生才得以萌芽。此后,华夏儿女经过半个世纪的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后,民生才真正被提上国家日程。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里,望着远方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我想起了儿时屋漏偏逢连阴雨之际身体的哆嗦;品尝着美味佳肴,我想起了儿时吃在口中的玉米面、红薯叶的酸涩;感受着现代交通出行的便捷,我想起了儿时上学雨中的深一脚浅一脚和一身泥泞的难过。不仅如此,我的老家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匮乏早已随着
本文标题:《寡人之于国也》素材挖掘与写作运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2662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