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讲稿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讲稿本病由EB病毒(Epstein~Barrvirus)引起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抗体。首例报道见于1885年,1920年由Sprunt和Ivans定名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6岁以下、35岁以上少见。男性患者比女性多见。唾液密切接触为传播的主要形式,病后或隐性感染后的带毒者可能是主要的传染源。患病后一般可终身免疫。发病多见于秋末冬初。祖国医学根据其传染性、流行性及发热的特点,归属于“温病”、“温疫”范畴。而严重咽炎、淋巴结肿大、脾肿大等,则可在中医的“喉痹”、“痰核”、“瘰疠”、“癥积”等病证中找到相似的论述。一、中医病因病机瘟疫时邪是本病病因,热、毒、痰、瘀是病理征象。瘟疫初起,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肺胃。邪郁肺卫,则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咽痛;邪犯胃腑,则胃气上逆而见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小儿为“纯阳之体”,时邪疫毒极易化热化火。疫邪在卫分不解,则由表入里,肺胃热盛,热势枭张,灼液成痰,痰火瘀结,充斥表里而壮热烦渴,痰火热毒上攻,瘀滞经络,发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痰火热毒内瘀,气血运行受阻,血流不畅,气血瘀滞,发为腹中积聚痞块(肝脾肿大)。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则发为黄疸。热窜营血,迫血妄行,皮下出血则见紫癜,热结下焦则见尿血。痰热内闭于肺,肺气壅阻则咳喘气急。热毒内陷心肝,则昏迷、抽搐;流窜脑髓或经络,则脑络闭阻不通,可致口眼歪斜,失语,吞咽困难,肢瘫等。火毒上攻咽喉,则咽喉红肿溃烂,甚则壅阻气道导致窒息。若热毒入心,则心之气阴受损,心失所养,出现心悸怔忡,脉律失常,甚则心阳虚脱而危及生命。由于病因为瘟疫时邪,病程较一般外感病长,邪热久羁可耗气伤阴,故后期可有气阴亏损之证,同时余邪未清,可有低热缠绵,神疲乏力,口干少饮,盗汗,舌红,苔少,脉细数等证。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为EB病毒感染。EB病毒从口进入,感染扁桃体环的B淋巴细胞复制2繁殖。然后通过病毒血症或受染的B淋巴细胞的散播而感染其它部位的B淋巴细胞。病毒复制导致B淋巴细胞的死亡,病毒颗粒及病毒决定抗原被释放后,刺激机体引起免疫反应。疾病早期,部分受感染的B细胞中病毒复制被抑制而成为带有EB病毒基因组的B细胞,此类B细胞能被T杀伤细胞所识别,T杀伤细胞因被刺激而增殖,造成全身淋巴结肿大,内脏器官浸润。由于携带B病毒基因组的EB淋巴细胞被T细胞消灭,T细胞亦因不再有抗原刺激而数目减少,以及体内中和抗体的出现及T细胞使口咽部复制病毒的B细胞也减少,因而疾病得到控制。三、病理全身淋巴组织增生,以淋巴结、扁桃体、增殖体及肝脾最明显。呈局灶性以及血管周围的异常淋巴细胞浸润。四、临床表现(一)症状与体征1、潜伏期约4~15天,大多为10天。2、发病期前驱症状:倦怠,头痛,鼻塞,恶心,腹痛,食欲不振,持续2~3天,发病一周后方完全出现典型症状,其表现如下:(1)发热热型不定,发热维持约二周。(2)淋巴结肿大本病的特征之一,主要在双侧前后颈部(环绕胸锁乳突肌的上段),且后颈部常较前颈部先出现,两侧可不对称,无压痛,质地中等,互不粘连,也不化脓,直径约1c~4cm。(3)咽峡炎80%以上患儿出现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悬壅垂、扁桃体充血、肿大,50%的扁桃体有分泌物,其上覆盖灰白色假膜,严重者可因局部水肿而导致喉部梗阻。(4)肝脾肿大病程第2周脾脏急骤增大而引起左上腹胀满及触痛,2周~3周后脾脏即渐次缩小。75%显示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5)皮疹病程的第4~10天出现。可呈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或荨麻疹样皮疹伴眼睑水肿。3天~7天即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不留色素。应用氨基苄青霉素后使皮疹的发生率提高到80%以上,且较广泛而持久,应予避免。3、恢复期全身症状渐退,淋巴结和脾肿大一般消退较慢,可自数周至数月不等,甚至数年。(二)并发症31.血液系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全血细胞减少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神经系统以横贯性脊髓病最严重,无菌性脑膜炎综合征,面神经麻痹,脑炎,多发性神经炎等。3.消化系统半数病例以上有脾脏肿大。4.呼吸系统上呼吸道梗塞、扁桃体周围脓肿、咽喉部水肿、胸膜炎或胸腔积液、肺炎等。5.心脏ST—T压低,P—R间期延长。6.眼部并发结合膜炎、视神经炎、视网膜炎、巩膜炎、葡萄膜炎、复视、偏盲、斜视、眼睑下垂等。7.泌尿系统血尿、蛋白尿、肾炎、肾病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8.其它慢性疲劳综合征、腮腺炎、睾丸炎、中耳炎、胰腺炎、瑞氏综合征、DIC。五、实验室和其他检查(一)血常规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增高,早期中性粒细胞增加,以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增高,可达60~97%。淋巴细胞绝对值达4.5×109/L,异型淋巴细胞10%或绝对值1×109/L有诊断意义。异型淋巴细胞可在病后4~5天开始出现,7~10天达高峰。2周后逐渐减少,少数慢性病程者仍可在数周后被检出。年龄越小(尤其5岁以下),异型淋巴细胞阳性率越高。(二)血清嗜异凝集试验1:40以上为阳性反应。于起病5天后即可呈阳性反应,一般在疾病的第2周~3周达高峰,持续数月。总之,嗜异抗体的出现与消失在时间上的变异很大,故需重复检查以便获得阳性标本。(三)EB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EB病毒特异性抗体包括:壳抗原抗体、膜抗原抗体、早期抗原抗体和核抗原抗体,壳抗原(VCA)抗体临床意义最大,分为IgM、IgG两型,其IgM部分在早期增高,数周后消失;IgG部分在2周时达高峰,终身存在,但滴度较早期为低。两者阳性率为100%。抗VCA—IgM抗体滴定效价1:10或更高;抗VCA—IgG抗体效价在1:320或更高,即属本病急性感染的指征。4(四)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下降。六、诊断与鉴别诊断(一)诊断当病儿同时出现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及肝脾肿大时,即考虑本病。确诊依据:1、异常淋巴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10%以上;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阳性;3、特异血清学检查阳性。(二)鉴别诊断:1.急性咽峡炎或扁桃体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咽峡炎或扁桃体炎,并有发热,咽部充血,颈淋巴结肿大,但血象中性粒细胞增多,咽拭细菌培养可得阳性结果,青霉素治疗有效。2.巨细胞病毒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呈散发性,或输血后,不表现扁桃体和淋巴结肿大。发病年龄较大,肝脾损伤较常见,尿中或有时血中可分离得巨细胞病毒,补体结合抗体滴度升高,可资鉴别。3.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不成熟异常淋巴细胞较多时,须与急性白血病鉴别。作骨髓穿刺可明确诊断。七、治疗(一)中医内治传单急性期属实热证,故应以实则泻之,虚者补之为原则,根据不同阶段分别治以疏表达邪,清气解毒,清营凉血。疾病后期,正气耗伤或余邪留恋,则有气阴亏虚或虚实夹杂之证。治以益气养阴,清解余邪。1.邪在卫分――疏表达邪,清热解毒――银翘散加减。2.邪入气分1)热毒炽盛――清气通腑,利咽散结――白虎汤加减。2)湿热蕴结――清热利湿,化浊解毒――甘露消毒丹加减3)痰热流注――清热化痰,通络散结――黛蛤散合清肝化痰汤加减3.热灼营阴――清营透热,凉血养阴――清营汤加减。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清热生津――沙参麦门冬汤加减(二)外治法:三黄二香散、鲜蒲公英湿敷局部肿大淋巴结。5(三)其他治疗1.中药新剂型1)清开灵注射液:用于邪在卫分,邪入气分,热灼营阴型。2)醒脑静注射液:用于热灼营阴型有神昏谵妄者。3)双黄连注射液:用于邪在卫分、邪入气分型。2.针灸、推拿(二)西医治疗目前无特效的抗EB病毒药物。主要为对症处理,高热持续或有严重并发症(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心肌炎),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脾破裂应行紧急外科手术。1.高热(T38.5°C)用解热镇痛药,口服阿司匹林5~10mg/kg、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安乃近10mg/kg或退热栓塞剂1个,塞肛用。必要时用凡拉蒙或安乃近5~10mg/kg,肌内注射。2.咳嗽时予化痰止咳剂。肝功能损害予护肝降酶退黄治疗。抽搐者用鲁米那5~10mg/kg肌肉注射或安定0.1~0.3mg/kg静脉注射。3.抗生素:只用于伴发细菌感染。可根据咽拭子培养选择药物,一般可先采用青霉素G及红霉素。4.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可暂时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咽喉严重水肿致气道阻塞或脾脏肿痛宜短期应用约3~7天。并发心肌炎、严重肝炎、溶血性贫血、严重血小板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时,激素应用可延至2周并加大剂量。方法:①轻症:第1次用强的松1~2mg/(kg·d)口服,第2天起减量,用5~7天。②重症:氢化可的松4~8mg/(kg·d)静脉滴注,可延用2周。5.支持疗法:重症者予新鲜血浆10ml/kg次或丙种球蛋白200~400mg/kg静脉滴注。(9)临证心得:①重视预防:目前本病尚无特效治疗方法,根据中医“治未病”以及“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观点,应扶正固本以防患于未然。②减少误诊、漏诊:本病起病可急可缓,病情轻重不一,临床表现变化多端,6极为复杂,易致误诊、漏诊,应结合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测以明确诊断。③防治慢性EBV感染:EBV持续存在,机体长期处于免疫紊乱,成为转变为某些恶性血液疾病的因素之一。而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患者常有多器官损害及严重并发症,约半数病人在3-5年死亡,预后差。西医抗病毒药物疗程尚无定论,中医辨证采用益气养阴、清解余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等治法,使病情得到控制。④中医治疗应注意以下几点:A.根据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辨证施治:中医古文献中对于本病无明确的记载,但根据其发病特点、传变规律、证候多样化,按“温病”的诊断较为全面、合理,治疗按“温病”之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进行辨证论治更规范。B.清透合用,寒温相伍:本病的病机在于外感邪毒与肺胃积热胶结,壅聚不散。根据吴又可的理论:“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内……是为半表半里”,此时阳热郁结,邪无出路,遵循“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的原则以汗、吐、下三法开门逐邪。总体以清热解毒为法,但只清不出,无异于闭门留寇,应配合辛凉宣透,疏利透达,且清且透,令邪出路,驱邪外出以分消邪热之势。同时注意妄用苦寒,以致冰伏热毒,谴方派药时寒温相伍并用,用寒凉之品撤其热,少加微辛微温之品辛开温通,既为寒凉之使,又防过寒之弊。C.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本病温热邪毒内侵,热毒内蕴,一方面邪热炼液成痰,另一方面阻碍气机,导致气血津液运行不畅。因而其病机特点为热、毒、痰、瘀。其中热、毒是致病之因,痰、瘀则是病变过程的主要致病产物,痰、瘀又可与热、毒结合成为新的致病因素。故清热解毒,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是本病基本治疗大法。D.注意顾护阴液:本病邪热灼盛,消耗阴津,阴液耗伤,水不制火,又导致阳热更加亢盛,后者必然加重阴津耗伤,形成恶性循环。同时,邪热燔灼血脉,脉道枯涩血行不畅,形成瘀血。故治疗中多配合甘寒之品滋阴养液,如:沙参、麦冬、花粉、芦根等;若邪热日久或病在下焦,伍以酸寒、咸寒之品,如:龟板、鳖甲、牡蛎、白芍、五味子等。
本文标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讲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22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