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单元测试卷
1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单元测试命题人:艾新军备课组长:董晓明审批人:1.前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这种情景符合()A.新经济政策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模式D.市场经济体制2.图片是历史事件的鲜活体现,对下图《1921年列宁会见上访农民》所含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农民向列宁汇报前线战况B.农民向列宁倾诉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来源:学科网ZXXK]C.列宁倾听农民对农业集体化的建议D.列宁听取农民对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看法3.1921年列宁在《粮食税》中说:“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B.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将国家从经济灾难中拯救出来C.“功劳”是指该政策在特定环境下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D.列宁决定用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5.瞿秋白在1921年5月1日的日记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的唯一食品。……现在丰富的多了,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而很不稳。”材料中描述的前后情形变化,主要反映了苏俄实施()A.工业化方针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新经济政策D.农业集体化运动[来源:学科网]6.“国家半无偿或近乎无偿地占有集体农庄的大量农产品,方法是通过不等价的交换,带有课税性质。”苏联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保证同内战争的胜利B.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C.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D.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7.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D.推行义务交售制8.卡通画家DavidLow在20世30年代访问苏联时,曾画了一幅漫画:一名集体农场女2工,“心不在焉地在给一台拖拉机挤奶”。(《极端的年代》)这幅漫画说明当时苏联()A.战时共产主义的拙劣性B.新经济政策的急于求成C.计划经济体制的粗糙性D.赫鲁晓夫改革的速成性9.阅读《俄国及苏联国民经济建设文件汇编材料》的排名表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生产总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下列对表格信息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使工业生产总值于1928年恢复到战前水平B.1932年苏联机器制造业占欧洲第一,表明工业化已经实现C.农业集体化的推行,有助于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世界第二[来源:学科网ZXXK]D.1928—1937年的经济建设,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的GDP增长率和世界平均水平的比较。导致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B.赫鲁晓夫的改革严重脱离苏联实际C.勃列日涅夫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加剧D.戈尔巴乔夫的“加速发展战略”失败11.以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法。”②“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③“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资本主义一点自由。”④“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A.②④③①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12.赫鲁晓夫是第一个敢于向社会主义旧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他的改革实践对整个社会主义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大规模开垦荒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B.扩大地方和企业权利,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C.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D.一定程度上冲击斯大林模式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13.他的改革只是为企业换了个“婆婆”,原来由中央集中管理,现在有些企业划归地方管理;他在反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又制造了对自己的个人崇拜。这一评价最符合3()A.赫鲁晓夫改革B.勃列日涅夫改革C.戈尔巴乔夫改革D.叶利钦改革14.勃列日涅夫执政之初苏共中央文件指出:“近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这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这表明苏共中央()A.正确揭示了农业发展缓慢的原因B.决定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C.强化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D.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扩大市场的作用15.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A.是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内容B.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经济的发展C.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16.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17.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下列史实中不能论证“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的是()A.大规模的垦荒活动严重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B.与美国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经济负担C.优先发展重工业妨碍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D.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致使经济发展陷入停滞18.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该主编认为戈尔巴乔夫的错误是()A.宣扬“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B.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4C.实行多党制D.经济改革遇阻后转入政治改革19.“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种宣传应出现在()A.一战期间的沙俄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的苏俄C.二战期间的苏联D.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之后的苏联20.在某一阶段里,列宁形成了“直接过渡”的思想,也就是“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达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产品生产和分配”。在这一阶段实施的措施是()A.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B.恢复商品流通C.实行粮食税D.废除实物配给制21.列宁曾说:“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这段材料反思的政策是()A.余粮收(征)集制B.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人民公社化运动22.据统计,1925年苏联的种植业与1913年对比的百分比是107%,农业生产总值对比的百分比则是112%。这一成效的取得与某项经济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这一政策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方针D.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政策23.1921年前,苏维埃政权一直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宣布为投机倒把,甚至视为反革命行为而予以惩办。此后该现象逐步消失,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爆发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C.新经济政策的推行D.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形成24.“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实行粮食税制度B.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25.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于1935年对莫斯科进行了一个月的访问,他在《莫斯科日记》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下列属于日记中“目前这些政策”的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交纳固定粮食税C.推行农业集体化D.扩大场国营农场的自主权26.右图形象地反映了苏联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的实施造成了农、轻、重比例失调,主要是由于()A.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B.国家从农民手中取之过多C.长期忽视轻工业发展D.优先发展重工业27.“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D.开展种植玉米运动28.1962年,苏联某经济学家在《真理报》上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该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得到当时领导人的支持,并在一些工厂实行。符合文中观点的措施是()5A.承认个人的物质利益B.收回集体农庄自主权C.取消自由贸易D.实行粮食税29.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B.斯大林C.赫鲁晓夫D.列宁30.1982年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的《世界经济导报》曾这样评价:“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主要是针对其改革的哪一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B.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等措施,增加农民收入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3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二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材料三(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3)材料三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4
本文标题: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七单元测试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93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