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备战2020中考政治复习冲刺试题:专题09-法律与秩序-含解析
专题09法律与秩序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16年12月4日是第16个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是“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是大力宣传宪法,宣传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相关的法律法规。请回答1~2题。1.之所以要弘扬宪法精神,是因为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②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③宪法是一切法律之和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C2.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①依法行政,依法维护公民的权利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把国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纳入依法治理的轨道④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政府依法行政,将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法治轨道,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等,所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正确答案选D。3.宪法是一国法律之“龙头”,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因为A.宪法是所有法律的总和B.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C.宪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D.宪法对全体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答案】B4.在法制宣传日时,某校举行猜谜活动,其中有一个谜面是“排行我最大,法律由我生,由我说了算,都是我臣民,根本大法就是我”。据此可知谜底是A.宪法B.刑法C.民法通则D.法律【答案】A【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故谜底是A。新修改的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醉驾入刑”等法规正式施行。回答5~6题。5.醉酒驾驶者的行为是①对自己不负责任②对他人不负责任③危害社会的行为④危害家庭的行为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责任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文中醉驾行为,容易伤害他人和自己的生命健康,是对自己和他人,对社会的不负责任,不利于家庭和谐幸福,所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所以正确答案选D。6.刑法修正案规定,醉驾一律入罪。这说明A.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核心B.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前提C.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D.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答案】C【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运用能力。题文中“醉驾入刑”,体现了我国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体现了对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体现了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所以正确答案选C。其中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所以A、B观点错误;D虽然正确,但不符合题意。7.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监督权,可以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公民的民主监督A.能够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B.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C.只要事实清楚可以采用任何方式和手段D.体现了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公民【答案】B8.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有①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②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条件③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关键④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必要保证A.②③B.③④C.①④D.②④【答案】B【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依法治国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根据教材知识,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必要保证,所以①②观点错误,正确答案选B。9.生活在法治国家里,人人都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李克强总理在谈到政府权力时说“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这是因为政府能否自觉地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①直接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②直接关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③直接影响公民个人各项民主权利能否实现④直接影响宪法和法律的尊严、权威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答案】D10.下列关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①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③对于抑制犯罪来说,法律治标,道德治本,因此,先抓好以德治国,再抓依法治国④法律管的窄,但管的有力,道德管得宽,但缺乏强制性的约束力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②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①②④的说法正确,③中的“先抓好以德治国,再抓依法治国”说法错误,我国既要坚持依法治国又要坚持以德治国。故应选A。11.开通政务微信,拉近了政府和群众之间的距离,为政府倾听最“原味”的民意提供了更为宽广的通道。微信问政A.杜绝了国家机关的腐败现象B.完善了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C.保障了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D.创新了公民行使监督权的形式【答案】D【解析】微信问政是公民行使监督权的一种新形式,D说法正确且符合题意,应入选。A的说法夸大了微信问政的作用;B说法错误,公民参与问政不是行政监督,而是群众监督;C错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的权利,不是监督权。12.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有很多,下列方式你认为不可取的是A.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B.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C.贴大字报、聚众闹事D.通过电视台反映情况【答案】C【解析】此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公民行使监督权的渠道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根据教材知识,公民可以通过新闻媒体、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等反应情况,其中C是违法的,A、B、D观点正确,此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所以正确答案选C。13.2016年4月15日是《中国国家安全法》公布实施后的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关于国家安全,以下认识正确的是①国家安全就是国家的主权、领土完整不受侵犯②国家的安全关系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③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是每个公民享有的权利④自觉关心、维护国家安全是青少年热爱祖国的具体体现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D14.近年来,中国海洋主权被侵犯的事件频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家海洋局公布了钓鱼岛及其70个附属岛屿的标准名称、汉语拼音和位置描述。同时中国海监进一步强化了在渤海、东海、黄海、南海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行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对此,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应有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②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③维护国家安全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④国家的安全与公民个人的安全无关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公民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时,我们应有对祖国的高度责任感;当国家的尊严受到侵犯时,我们应挺身而出,坚决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题文就体现了以上的观点,所以观点①②③符合题意;观点④说法错误,故应排除;所以本题选择B。15.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广泛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②少数民族的发展问题完全由本民族自己解决③维护民族团结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④少数民族与汉族一样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题14分,共70分)16.2016年3月1日下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严以新的见证下,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和西安高新一中3所中学的十几名学生,将他们精心撰写的3份“模拟提案”交到曹鸿鸣、徐晓兰、王元3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手中,由他们协助提交给即将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这3份“提案”是在2015年8月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中产生的“最佳提案”,得到了委员们的积极肯定。根据材料,请回答:(1)这些中学生提交议案是在积极行使权。(2分)(2)你认为开展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有什么意义?(8分)(3)青少年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除了参加“两会”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形式?(4分)【答案】(1)监督权(或批评建议权)。(2分)(2)有利于提高青少年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意识;有利于引导青少年关注国家大事,增强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感等。(8分)(3)①积极参加学校时事政治学习,养成收听、收看新闻的好习惯,积极参与共青团活动;②参加网上评议政府的活动;③参加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双拥”活动;④参加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管理活动等。(4分)17.材料一宪法对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均作了明确规定。材料二我国的刑法、民法通则等法律中特别写明:“本法依据宪法制定”或“依据宪法制定本法”。材料三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改,广泛征求民意,历时一年。材料四宪法在我们身边,时刻衡量着每个人的行为是否合法。【链接教材】(1)材料一、二、三分别从哪三个不同侧面说明了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6分)【能力拓展】(2)如果开展宪法宣传活动,你会采取哪些形式?(4分)【回归生活】(3)联系实际谈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宪法的宣传者,践行者。(4分)【答案】(1)①从内容上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②从效力上看,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③从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看,宪法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6分)(2)开办有关宪法知识的主题班会;举办宪法小知识竞赛;开办有关宪法的演讲比赛等。(4分)(3)我们要认真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养成遵守宪法的习惯,树立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尊严。(4分)【解析】(1)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其中材料一从宪法规定的内容看,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从材料二中其他法律依据宪法制定,可以看出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材料三从制定和修改看,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更为严格。(2)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活动形式的认识,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3)此问旨在考查学生对怎样做宪法的宣传者和践行者的认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运用和分析运用,结合所学,从学习宪法,了解宪法的性质和内容,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等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即可。18.材料一:12月4日,是国家宪法日,于2014年11月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当日,全国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1)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什么地位?(3分)设立国家宪法日这一行为体现了全国人大的什么职权?(2分)材料二:2016年3月16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于2016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2)根据所学知识,请谈谈宪法与《慈善法》之间的关系。(9分)【答案】(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分)最高决定权。(2分)(2)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慈善法》的立法基础和立法依据;(3分)《慈善法》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3分)宪法和《慈善法》具有“母法”与“子法”的关系。(3分)19.以下是王鑫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三个情境,请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究。情境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于2016年3月16日通过,王鑫同学对《慈善法》的立法依据不是很清楚,请你帮他解惑。(1)《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制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2分)(2)理由是______________。(2分)情境二:五一期间,王鑫一家自驾游。在高速路上,王鑫爸爸看到沿途风景很优美,准备把车子停在应急车道,下来拍照。(1)王鑫应该________。(2分)(2)理由_________________。(4分)情境三:王鑫所在的小区旁边有很多大排档,油烟随意排
本文标题:备战2020中考政治复习冲刺试题:专题09-法律与秩序-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1073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