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外电影史第1页共19页中外电影史像历史一样,我们也把电影史分为中国电影史和外国电影史,相比较而言,外国电影史主要是以“流派”、“思潮”为主线,而中国电影史则是以“代际”或意识形态下的时代划分为主线。同时在具体讲述的过程中我们再结合具体电影实例,穿插对一些电影大师的讲解,第一讲中国电影史一、中国电影史(大陆部分)中的代际关系:(1)“第一代”中国电影导演;(2)“第二代”中国电影导演;(3)“第三代”中国电影导演;(4)“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5)“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6)“第六代”中国电影导演;二、中国电影史(大陆部分)的年代划分:(1)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1905----1920);(2)中国电影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21----1937);(3)战争时期中国电影的发展(1937----1945)(4)新中国初期的电影(1949----1966),亦称“十七年电影”;(5)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1966----1976);(6)创伤恢复时期的中国电影(1976----1983);(7)“第五代”电影导演与中国电影的崛起(1983----1992);(8)九十年代后的中国电影;三、香港电影史:四、台湾电影史:五、中国电影史中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简述:中外电影史第2页共19页第二讲外国电影史本讲主要是以西方电影中的主要“流派”、“思潮”为主线,简要地将西方电影史串联起来,从而给各位一个简要的阐述,进而能使各位能更好的了解外国电影的发展历史。在阐述其间还会穿插重要的电影大师的简介。一、电影艺术的形成:1、电影的史前史2、电影的奠基者二、外国电影史中的主要“流派”、“思潮”(1)法国:①印象主义电影②表现主义电影③达达主义电影1、二三十年的欧洲先锋电影(2)德国:①表现主义电影②抽象主义电影(3)苏联:①电影眼睛派②蒙太奇电影学派(1)英国:①纪录片运动及②战后的“自由电影运动”(2)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2、现实主义电影(三四十年代)(3)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4)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电影(1)法国:①新浪潮电影②左岸派电影③真理电影3、“新浪潮”电影(五六十年代以后)(2)新德国电影(3)日本新浪潮电影三、“流派”、“思潮”之外的外国电影史1、美国电影史(1)旧好莱坞电影(2)新好莱坞电影2、日本电影史3、伊朗电影史4、韩国电影史5、印度电影史四、外国电影史中重要的电影大师及代表作品简介中外电影史第3页共19页第三讲电影知识补遗本讲主要是讲述在前两讲中未曾提及的电影史知识,以及与电影相关的电影知识。一、电影节1、戛纳电影节2、柏林电影节3、威尼斯电影节4、莫斯科电影节5、奥斯卡电影节6、台湾金马奖7、香港金像奖8、金鸡百花奖9、华表奖10、上海国际电影节二、其他有关电影史知识中外电影史第4页共19页第一讲中国电影史一、中国电影史(大陆部分)中的代际关系:对于中国电影中的“代际关系”的提法不是电影理论家们经过周密的思考后提出来的,而是在约定俗成中形成的,目前被国内外相当一部分研究中国电影的学者所采用。所谓“六代”,具体地说,一般认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为第一代导演,他们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无声时期,代与代之间往往是师承关系;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代的学生辈,代表人物有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沈浮等,他们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有声电影时期;第三代又是第二代的学生,他们最辉煌的时期是五六十年代,如郑君里、谢晋、水华、成荫、崔嵬、凌子风等;第四代电影导演大多毕业于“文革”前的北京(也有上海电影学校及各电影厂自己培养的),他们长期给老导演当助手,直到“四人帮”瓦解后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才有了独立拍片的机会,显示出自己的艺术才能,如谢飞、郑洞天、张暖忻、黄蜀芹、黄健中等;第五代导演大多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包括其后的进修班),毕业后很快有了独立拍片展示才能的机会,如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吴子牛、黄建新、宁瀛、周晓文等;第六代是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陆影坛陆续涌现出一批八十年代毕业的接受电影或戏剧教育的新生代导演,他们或以愤世嫉俗的边缘话语和“独立制片”的特异方式游离于国营电影体制之外,或在国营电影体制机构内进行不无自恋色彩的个体写作,或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创作环境而表现出某种回归主流话语和寻求观众认同的姿态,代表人物有:贾樟柯、王小帅、张元、路学长、管虎、娄烨、王全安、陆川、张扬、霍建起等。(1)“第一代”中国电影导演:一般认为中国电影的拓荒者(如张石川、郑正秋等)为第一代导演,他们活跃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无声时期。代表作品:张石川,1913年与郑正秋合作拍摄《难夫难妻》,以及之后的《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等;郑正秋,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拍摄《难夫难妻》,以及之后的《劳工之爱情》、《孤儿救祖记》,自导自编《姊妹花》等。(2)“第二代”中国电影导演:第二代导演是第一代的学生辈,代表人物有蔡楚生、孙瑜、吴永刚、费穆、沈浮等,他们活跃于三四十年代有声电影时期。代表作品:①蔡楚生:《都市的早晨》、《三个摩登女性》、《天明》、《小玩意》、《渔光曲》;②吴永刚:《神女》、《浪淘沙》等;③费穆:《城市之夜》、《人生》、《小城之春》等;(3)“第三代”中国电影导演:以谢晋、郑君里、李俊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三代导演以人道主义追求为宗旨,注重电影观念、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的正统性,他们最辉煌的时期是五六十年代,创作了一系中外电影史第5页共19页列电影。①谢晋:《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天云山传奇》、《牧马人》、《高山下的花环》、《芙蓉镇》、《鸦片战争》等;②郑君里:《我们夫妻之间》、《林则徐》、《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蔡楚生合拍)、《乌鸦与麻雀》;③崔嵬:《青春之歌》、《小兵张嘎》、《海魂》等;④李俊:《归心似箭》、《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大决战》、《闪闪红星》;⑤谢铁骊:《今夜星光灿烂》、《包氏父子》、《红楼梦》、《早春二月》等。(4)“第四代”中国电影导演:泛指“文革”前接受了电影教育,“文革”才有了独立拍片机会的一批电影人,与那些在实践中成长的电影界前辈相比,他们有着系统的电影史知识,有更为准确清晰的电影影像的知识,是中国电影史第一代学院派导演。借助外来的电影手法追求朴实自然的风格,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注意诗化历史的独特姿态和温柔敦厚的影响表达,他们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代表人物:①谢飞《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等;②黄蜀芹:《青春万岁》、《童年的朋友》、《我也有爸爸》、《人鬼情》等;③黄健中:《良家妇女》、《红娘》、《我的1919》、《小花》等;④郑洞天:《邻居》、《人之初》、《台湾往事》等;⑤吴天明:《人生》、《老井》、《变脸》;⑥吴贻弓《城南旧事》等。(5)“第五代”中国电影导演:泛指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包括其后的进修班),毕业后很快有了独立拍片展示才能的机会的一批电影创作者。他们在革新的影像造型、突变的时空对比与冷峻的文化反思、深刻的人性剖析中将历史解构。其在电影美学上对戏剧化的影像模式和在意识形态上对权威拯救的叙事模式的反叛,确定了新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的边缘性、前卫性、先锋性和探索性,使得与当时中国现在主义艺术一起成为了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代表人物及作品:①陈凯歌:《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和你在一起》、《无极》、《梅兰芳》等;②张艺谋《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英雄》、《十面埋伏》、《千里走单骑》、《满城尽带黄金甲》等;③田壮壮:《猎场扎撒》、《盗马贼》、《篮风筝》等;④吴子牛:《喋血黑谷》、《欢乐英雄》、《晚钟》等;⑤黄建新:《黑炮事件》、《错位》、《轮回》、《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等,⑥宁瀛:《四十不惑》、《红西服》、《无穷动》等。(6)“第六代”中国电影导演:指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大陆影坛陆续涌现出一批八十年代毕业的接受电影或戏剧教育的新生代导演,他们或以愤世嫉俗的边缘话语和“独立制片”的特异方式游离于国营电影体制之外,或在国营电影体制机构内进行不无自恋色彩的个体写作,或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创作环境而表现出某种回归主流话语和寻求观众认同的姿态,代表人物有:贾樟柯、王小帅、张元、路学长、管虎、娄烨、王全安、陆川、张扬、霍建起等。其不仅仅体现为与第五代那种民俗化、乡土化、历史距离化的策略不同,他们大多是对当代城市生活的叙述,也不仅体现为着些影片大多对常规电影精心结构一个善恶的二元对立,从冲突走向解决模式的不感兴趣,而更是体现为他们大都表现出对20世纪中外电影史第6页共19页以来经久不衰的政治热情的疏离,体现了一种青年人面对自我,面对世界的诚实、热情和对真实的还原冲动。其这种还原冲动走向了两个层面:一是对生命状态的还原,如章明的《巫山云雨》,王小帅的《扁担·姑娘》,贾樟柯的《小武》、《站台》等,他们以开放性代替了封闭性的叙事,用日常性代替了戏剧性,纪实风格、平民倾向造就了一种朴实自然的形态和平淡的节奏,叙述着普通人特别是社会边缘状态的人日常的人生、日常的喜怒哀乐、日常的生老病死,表达了对苦涩生命原生态的模仿,突出人生的无序、无奈和无可把握,定点摄影、实景拍摄、长镜头等,似乎想在一种存在环境的窘迫和压抑状态下,写出人生的光明和阴暗,生命的艰辛和愉快。另一层面为对生命体验的还原,他们不热衷于设计换取观众廉价的眼泪的煽情高潮,而是用迷离的色彩、摇滚的节奏、传记化的题材、情绪化的人物、装饰性的人物、螺旋似的结构和MTV式的剪辑,用一种都市的浮华感来还原在喧闹和骚动中所感受到的那相当个人化的希冀、惶惑和无所归依的生存体验,张元的《北京杂种》,管虎的《头发乱了》,娄烨的《周末情人》等。故事往往不能足够表达他们的动荡不拘、迷离斑杂的生存体验,于是他们都借助于音乐的节奏和情绪来表达自我。但这些作品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以音乐为载体的音乐片,而是一种表达音乐情绪的影片,其并不在于那些并不新鲜的故事,而是在于讲述故事的方法,他们提供的不是都市状态而是一种青年人的都市体验。①贾樟柯:《小山回家》、《小武》、《站台》、《任逍遥》、《世界》、《三峡好人》、《二十四城》;②张元:《妈妈》、《北京杂种》、《儿子》、《过年回家》、《东宫西宫》、《绿茶》、《看上去很美》、《我爱你》;③王小帅:《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扁担·姑娘》、《十七岁的单车》、《青红》等;④路学长:《长大成人》、《非常夏日》、《卡拉是条狗》、《租期》等;⑤陆川:《寻抢》、《可可西里》、《南京南京》等;⑥娄烨:《周末情人》、《危情少女》、《苏州河》、《紫蝴蝶》等;⑦张扬:《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向日葵》等;⑧管虎:《头发乱了》、《西施眼》、《再见了我们的1948》、《斗牛》等。二、中国电影史(大陆部分)的年代划分:1、中国电影的萌芽阶段(1905----1920);(1)1905年,中国自己的电影诞生于“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字景丰)主持拍摄饿中国第一部影片由京剧泰斗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的“请缨”、“舞刀”等片段;(2)1913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在上海联合编导了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标志着中国人开始了发展自己的电影工业。2、中国电影发展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1921----1937);(1)1921年中国第一部故事长片《闫瑞生》;(2)1923年由郑正秋编写、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大获成功,标志着中国电中外电影史第7页共19页影的创作开始向严肃和进步化倾斜,并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创作进入了繁荣时期;(3)1931年由张石川导演洪深编剧、胡蝶主演的《歌女红牡丹》是中国的第一步真正意义上的有声电影,此后的蔡楚生的《渔光曲》是中国首部在世界上获奖的影片;(4)左翼电影:1933---1935年中国共产党的工作小组在中国左翼文化界总盟(简称“文总”)统一领导下,在上海开展的电影运动以及由此而摄制的一系列的反帝反封建的电影。他们
本文标题:中外电影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539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