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_李英霞
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衡水学院教育系李英霞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4.从零乱到成体系3.从被动到主动2.从具体到抽象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固定顺序进行。•如:个体动作的发展,就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粗动作到细动作的发展规律,这些规律可概括为动作发展的头尾律、近远律,体现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是如此生理发展的次序和规律——两个原则头尾原则近远原则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阶段性?连续性?阶段性?连续性?•连续性是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这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的前后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天发展的基础,而后天的发展是先天发展的结果;•二是指心理的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而是被高一级的水平所整合和包容。先有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阶段性是指学前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学前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新生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称之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注意:特征与年龄相对应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理论依据:皮亚杰——以认知发展为标准弗洛伊德——以情欲投射为标准艾里克森——以主要矛盾为标准列昂节夫——以主导活动为标准皮亚杰——以认知发展为标准1896-19800-2岁:感知运动阶段2-6,7岁:前运算阶段7-11,12岁:具体运算阶段11,12-14,15岁:形式运算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客体永久性和心理表象因果性观念前运算阶段:2-6、7岁•儿童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格式在头脑里进行“表象性思维”,故这一阶段又称为表象思维阶段。前运算阶段:2-6、7岁符号表征假装游戏前运算阶段:2-6、7岁局限1:自我中心的前运算阶段:2-6、7岁局限2:单一维度的前运算阶段:2-6、7岁左右左右2+3=55-3=2局限3:不可逆的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什么是运算?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的。可逆性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面积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重量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容积守恒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50%儿童通过各守恒任务的年龄范围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2x3=6局限:还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形式运算阶段:11、12-14、15岁ABCD把这些球放到盒子里:猜猜看,你第1个拿出的是什么球?第2个拿出的是什么球?第3个拿出的是什么球?现实性可能性假设演绎思维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评价优点•第一次最为详尽地描述了儿童智慧发展的基本阶段和机制•强调个体主动性和能动性的作用•极大地推进了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缺点•过多强调生物学因素的作用弗洛伊德——以情欲投射为标准•核心观点:存在于潜意识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人有两种本能–生或性的本能,Libido–死与攻击的本能,Thanatos•后来采用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来解释人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人格的三个组织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整体。•本我是个性中的生理成分,•自我是个性中的心理成分,•超我是个性中的社会成分。•三个系统保持平衡,人格就得到正常发展,平衡关系遭到破坏时,个体往往产生焦虑,导致心理异常。弗洛伊德——以情欲投射为标准0-1岁:口唇期1-3岁:肛门期4-5岁:前生殖器期6-11,12岁:潜伏期11,12----:生殖器期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口唇期(0~1岁)–0~6个月时没有现实存在的人和物的概念–6个月后开始发展关于他人的概念,对母亲的离开感到焦虑–吃奶,通过吮吸获得快感•肛门期(1~3岁)–通过排泄获得–大小便训练•过严过早训练--过分追求干净、洁癖•过宽过晚训练--浪费、无条理、放肆邋遢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前生殖器期(3~6岁)–对异性父母产生性兴趣男孩出现恋母情结,女孩出现恋父情结–压抑自己的欲望,以反应生成的方式,以同性父母自居,男孩开始具有男性特征,女孩开始具有女性特征–超我形成•潜伏期(6~11岁)–性发展呈现一种停滞或退化现象–对异性没有什么兴趣–超我进一步发展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说•青春期(11、12岁~)–容易产生性冲动–要摆脱父母对自己的控制,易产生对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口唇期肛门期前生殖器期潜伏期青春期评价贡献: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格理论首创心理治疗体系推广了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和概念不足:过于强调本能许多假设不能验证资料来源可能存在偏差艾里克森——以主要矛盾为标准心理•社会危机:心理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人生每一时期都存在特定的矛盾特定矛盾规定了该阶段的发展任务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的八阶段论1.信任对怀疑(0~2岁)2.自主对羞怯(2~4岁)3.主动对内疚(4~7岁)4.勤奋对自卑(7~12岁)5.同一感对同一感混乱(12~18岁)6.亲密感对孤独感(18~25岁)7.繁殖对停滞(25~50岁)8.完善对失望(老年期)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一阶段:婴儿期(0~2岁)–主要任务: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需要的满足安全信任感–中心环境:母亲•第二阶段:儿童早期(2~4岁)–主要任务: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感–中心环境:双亲–为未来的秩序和法治生活做准备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三阶段:学前期(4~7岁)–主要任务: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中心环境:家庭–个体在未来社会的成就,与本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有关•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主要任务: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中心环境:邻居,学校–影响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五阶段:青年期(12~18岁)–主要任务: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我是谁?”–中心环境:同伴•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8~25岁)–主要任务: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中心环境:性爱、婚姻–对能否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5~50岁)–主要任务: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中心环境:家庭、传统•第八阶段:老年期(50岁~死亡)–主要任务: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厌倦感–中心环境:人类、亲友列昂节夫——以主导活动为标准年龄主导活动发展结果0-1岁直接的情感性交际活动形成交往需要1-3操作实物的活动直观动作思维3-7游戏活动符号表征能力7-11学习活动形成理性态度11-15社会公益活动形成公共道德15-17专业的学习活动发展职业技能国内外现行年龄阶段划分•(1)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2)乳儿期(1个月—1岁)•(3)婴儿期(1岁—3岁)•(4)幼儿期或童年早期(3岁—6岁)•(5)童年中期(6岁—11、12岁)•(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11、12岁—14、15岁)•(7)青年早期(14、15岁—17、18岁)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不相同;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速度不同(1)就总体发展来看,整个发展不是等速上升,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2)不同的心理内容,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不同的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有不同。(3)不同的儿童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速度060402080100成熟的百分比2468101214161820年龄出生神经系统(智力)生殖系统(性的发育)•几个重要概念,即关键期、危机期、最近发展区•关键期(敏感期、临界期):•儿童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有一个最佳年龄段。如果在这个最佳年龄期间为儿童提供适当的条件,就会有效的促进这方面心理的发展,如果错过了这一时期,将来很难弥补。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习性学家劳伦兹(K.Z.Lorenz)在研究小鸭和小鹅的习性时发现,它们通常将出生后第一眼看到的对象当作自己的母亲,并对其产生偏好和追随反应,这种现象叫“母亲印刻(imprinting)”。心理学家将“母亲印刻”发生的时期称为动物认母的关键期(criticalperiod)。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关键期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只发生在生命中一个固定的短暂时期。如小鸭的追随行为典型地出现在出生后的24小时内,超过这一时间,“印刻”现象就不再明显。发展的关键期心理学家运用关键期是指,人或动物的某些行为与能力的发展有一定的时间,如在此时给以适当的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与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反之,则会阻碍发展甚至导致行为与能力的缺失。发展的关键期一般而言,运用关键期这一概念,通常意味着缺失了关键期内的有效刺激,往往会导致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低下,且难以通过教育与训练得到改进。印度发现的“狼孩”,就是关键期缺失的典型事例。关键期的缺失对人类发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通常在极端的情况下才难以弥补,对人类大部分心理功能而言,也许用敏感期这样的概念更为合适:各种心理功能,成长与发展的敏感期不同,在敏感期内个体比较容易接受某些刺激的影响,比较容易进行某些形式的学习。在这个时期以后,这种心理功能产生和发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只是可能性比较小,形成和发展比较困难。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一些心理发展关键期列举0-2岁亲子依恋关键期1-3岁口语学习关键期4-5岁书面语学习关键期0-4岁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左右掌握数概念的关键期10岁以前外语学习的关键年龄5岁以前音乐学习的关键年龄10岁以前动作技能掌握的关键年龄危机期•危机期: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两个逆反期•有人认为3岁、7岁、11-12岁都是发展的危机年龄最近发展区4.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1)发展的速度(2)发展的优势领域(3)发展的最终水平(二)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心理学家通过长期的、大量的研究,揭示出儿童心理发展历程的一般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被动到主动,从零乱到成体系。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不齐全到齐全。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2)从笼统到分化。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2.从具体到抽象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心理生理•在幼儿期,幼儿除了日常生活活动外,主要有游戏、学习和劳动三种基本活动形式。幼儿期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小班幼儿的特点•1、认识靠行动•先做再想•直观思维•说反话•2、情绪作用大•幼儿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更多是无意性的•情绪易受外界支配(1)喜欢哪位老师就听那位老师的话。(2)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3)看见别人哭自己也哭。(4)变化快,一哄就笑。•常见情感困扰•分离焦虑•约翰·鲍尔比分离焦虑分为三个阶段:•反抗阶段•失望阶段•超脱阶段依恋•早期剥夺实验(恒河猴)•“情感饥渴”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_李英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111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