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9人民版名题限时练必修一专题一第3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二)限时12分钟一、选择题(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湖南衡阳三模·26)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台谏官称为“言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宋太祖曾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宋朝的这一传统A.保证了宋王朝长治久安B.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C.完善了古代的监察制度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权利【解析】材料分两层信息,第一层是宋朝台谏官“可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说明宋朝台谏官权力大,第二层中宋太祖的规定“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者”,说明宋朝文人地位大大提高,综合两层信息可知宋朝文官位高权重,这便大大助推了士人的参政热情,故选B项;宋朝重文传统只会有助于政治清明,起不到保证宋王朝长治久安的作用,排除A项;材料中宋朝台谏官的权力设置延续了前代制度,因而宋朝这一传统并非是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完善,排除C项;宋朝台谏官能在一定制度上限制君主权力,但起不到有效制约的作用,排除D项。【答案】B2.(2019·湖南衡阳三模·25)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答案】C3.(2019·江西重点中学盟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6)《元史》所载,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与驿站相辅而行的有急递铺,“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些举措A.开创了古代的驿传制度B.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C.导致了民族隔阂的加剧D.促进了交通工具的进步【解析】由材料“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达1383处,汉地由兵部统领,北地由通政院统领,陆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可知元朝政府在全国设置驿站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以利于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古代驿传制度始于殷商时期,排除A项;材料强调驿传制度而非民族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古代信息传递的方式而非交通工具的进步,排除D项。【答案】B4.(2019·山东济宁二模·25)汉代中央政府设有专门管理官民上书的机构。据《廿二史札记》记载,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东方朔、主父偃、严安等人因“上书言世务”,被简拔为官员。材料表明汉代A.君主专制的政治风气还没有形成B.自下而上察举选官的方式已被改变C.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D.官民可通过上书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解析】题干中“汉代‘上书无忌讳’,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可知官民可以上书参政且受到朝廷重视,故选D项;君主专制从战国时期尤其是秦朝就已经确立,排除A项;简拔是“简直拔选”的略称,不拘一格降人才,多用来赞美明君英主对人才的慧眼识珠,不是通过察举制录取的,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C项。【答案】D5.(2019·山西大学附中高三二轮复习诊断·25)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解析】据材料“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对于科举制铨选制度的实践,而非强调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据材料“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强调对于身言书判的综合运用,排除C项。【答案】D6.(2019·河北石家庄二模·26)宋代“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朝廷通过授予“职”来体现文官的特殊地位,其多为进士出身,如太宗时期入龙图阁者,“一经此职,遂为名流”。据此可知宋代A.国家机关行政效率提高B.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C.科举制度功能得以加强D.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解析】通过题干可知,在宋代,文官被朝廷授予“职”来显示其特殊地位,而文官大多为进士出身,说明通过科举考试来取得“职”的功能增强了,故选C项;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据此可知其行政效率有所降低,排除A项;题干提及了宋代的“‘职'‘官’分离,另有‘差遣’负责具体事务”,并没有详细地介绍了其中枢机构的变化情况,排除B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秦朝就已经完成了“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转变,排除D项。【答案】C7.(2019·山西太原一模·25)汉武帝设刺史,职权为“奉诏六条察州”。西汉中期后,京房(人名)曾经向皇帝奏报新的对官吏考核的方法,皇帝“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由此可见,在汉代中后期A.刺史制度渐趋完善B.刺史地位显著提高C.刺史监察范围扩大D.刺史职权有所异化【解析】根据材料“奉诏六条察州”、“召见诸刺史,令房晓以课事(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刺史复以为不可”,刺史由原来奉诏察州,转变为参与如何考核官吏的决策者,故选D项;材料仅体现了刺史职权的变化,不能表明该制度走向完善,排除A项;“显著提高”表述不当,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职权变化,不能体现其监察范围大小,排除C项。【答案】D8.(2019·山东聊城二模·26)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A.加强中书省权力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所致,可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三省长官仍然各负其责,其权利并没有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对三省监督的问题,排除C项;材料体现增设政事堂的目的是协调三省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无法得出增加文官人数的结论,排除D项。【答案】B9.(2019·广东汕尾二模·25)汉景帝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汉武帝元朔五年设立太学和郡国学校,收管了教育权;元封元年把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这一系列做法A.废除了郡国并行的制度B.使文化成为政治的附庸C.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D.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解析】据材料“不再设立诸侯王的御史大夫……”、“收管了教育权”和“盐铁官营推行到诸侯的封国”说明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削弱诸侯国,形成了干强枝弱的局面,故选C项;材料“诸侯的封国”可知郡国并行的局面依旧存在,排除A项;材料中,景帝和武帝不仅从文教方面削弱地方权力,也从政治和经济上入手来加大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表明地方受到控制而不是制衡中央,排除D项。【答案】C10.(2019·甘青宁高三5月联考·26)《唐律疏议》载:“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其在外失火而延烧者,各减一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答五十,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由此可知,唐代A.司法判决轻罪重罚B.官方禁绝开发山林C.政府重视生态保护D.底层民众生存艰难【解析】由材料“诸于山陵兆域内失火者,徒二年;延烧林木者,流二千里……其在外失火而延烧者,各减一等。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答五十,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可知通过法律保护自然环境,故选C项;材料强调对破坏自然环境的惩罚而非轻罪重罚,排除A项;“禁绝”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唐朝法律而非民众生活,排除D项。【答案】C11.(2019·陕西宝鸡二模·26)宋代外省官分“亲民”与“釐务”两种,“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分化事权强化君主专制B.官员相互配合提高效率C.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D.提高官员素养缓和矛盾【解析】由材料“亲民官皆由京朝官差遣,不设正官;而釐务官则专治一事,直属中央”可知宋代外省官都有中央直接管辖,目的在于加强对地方的直接控制,故选C项;材料强调中央集权而非君主专制,排除A项;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地方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而非官员的素养,排除D项。【答案】C12.(2019·河南六市二模·25)东汉后期本地大姓子孙享有优先进用的权利被视为通例,因而州郡僚佐中所谓大吏照例由本地大姓垄断。大姓冠族每郡只此数姓,所以州郡大吏就带有世袭性。由此可知A.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中央政权B.东汉时期贵族政治具有较强生命力C.九品中正制未能有效的选拔朝廷官员D.豪强士族势力的发展威胁中央集权【解析】东汉后期的地方政权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当地大姓、冠族控制的,导致州郡大吏带有世袭性,这说明地方豪强士族的发展势必威胁中央集权,故选D项;大姓冠族凭借门第长期把持地方政权而不是中央政权,排除A项;东汉时期贵族政治不是健康的官僚体制,没有较强生命力,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C项。【答案】D
本文标题:2019人民版名题限时练必修一专题一第3节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60095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