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四、制度变迁理论(新经济史学)20世纪70年代--诺斯、拉坦(日本)、林毅夫张五常等变迁的主体变迁的动力制度变迁理论变迁的形式变迁的过程路径依赖(一)制度变迁及原因1、概念界定制度----是人创造的,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规则或约束。制度安排――它是在特定领域内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规则。或支配具体交易的规则制度变迁――指由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来代替现存制度的过程诺斯(1990):有效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取得经济效益的变迁。2、原因:外部利润外部利润-----指在已有制度中经济主体无法获取的利润(收益-成本)。制度A制度B(1)土地相对价格变化(2)技术变化(二)制度变迁的形式1、诱致性制度变迁(1)定义: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新的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形式。(2)变迁主体--个人或团体(3)特点盈利性自发性渐进性2、强制性制度变迁--指由政府通过法律和命令引起的制度变迁。(1)变迁主体--国家(2)快速和短时间推进制度变迁(3)有较大的规模效应(4)其效应与社会整体财富最大化可能不一致。(三)“路径依赖”理论路径依赖――指最有效率的解并不总是能够胜出,偶然因素可能对一个过程的早期阶段造成干扰,改变其过程。或一旦在外部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他潜在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取代。1、技术变迁与路径依赖(1)“先发技术”的结果规模效应学习效应协同效应适应性预期(2)“后发技术”的结果可能出现的无效率“锁定”2、制度变迁与路径依赖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得到自我强化。(1)路径依赖的类型良性循环的轨道――路径依赖1沿着既定的变迁路径,经济或政治制度可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恶性循环的轨道――路径依赖2(2)对制度变迁的影响1)初始的制度选择会提供强化现有制度的刺激和惯性2)路径依赖形成的深层原因是利益因素。五、制度与经济发展实现经济起飞,要有10%以上的投资率--罗斯托从短期看,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增长率、劳动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率三个因素决定的,但长期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索洛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欠或资本存量的多少。--舒尔茨经济增长是由技术进步等经济体系内部力量的产物------罗默一种能够提供个人激励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诺斯[案例1]例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没有发生诸如轮船替代帆船这样重大技术进步,但这期间海洋运输的效率却大大提高了。诺斯经过对海洋运输成本的多方面的统计分析发现,虽然海洋运输技术没有太大的变化,但航运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变得更加完善,导致运输成本降低,提高了海洋运输生产率。(一)没有发生技术变化通过制度创新也能够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1、航运制度和市场制度的完善2、降低海运成本提高了海洋运输的生产率。(二)最早确定制度和所有权体系的国家最先实现现代经济增长1、两种经济增长的统一17世纪晚期的荷兰和英国2、确立制度和所有权体系1642年--英国《独占法》(TheStatuteofMonopolies)[案例1]就人类的工业文明来说,手工业工场制是近代工业的摇篮,而手工业工场制初始的发展并没有技术进步和生产工艺的改变,有决定意义的只是生产集中到工场,进行了分工和协作,而分工和协作又促进了机器的诞生,伟大的工业文明由此拉开序幕。正是由于生产组织的改变等制度创新,使人类从农业文明跨进了工业文明。[案例2]日本是从1868年“明治维新”后逐步走向强国之路的,即“明治维新”后建立了明治政府,才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不是技术维新,而是制度维新。(三)有效率的制度是保证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发挥作用的前提1.使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于社会收益率,提供有效的个人激励机制2.使每一个社员从事生产性活动社会收益率----是社会从同一种活动中获得的纯收益总量,它是个人收益加上这种活动对社会其他成员所造成的最终影响。10%的社会收益率=8%的个人收益率+2%被别人得到的收益率[案例1]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业开始的。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仅仅一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在当时并没有什么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甚至在科技退步的情况下,农业生产获得飞速发展。1979-1985年间中国农村和农业经济高速增长。在短短六年的时间就初步解决了长期使政府焦虑的人民的吃饭问题,1984年还破天荒地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丰收现象,而且还释放了上亿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军非农产业。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了集体耕作制;分配制度上把农户的劳动投入与劳动收益联系起来(产权制度的变化);择业自由;[案例2]中国餐馆的一名洗碗工与美国餐馆的一名洗碗工进行比较,前者月薪约500人民币,后者约800美元合人民币约5000元。新制度经济学家把这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解释为是“制度”不同造成的。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把人们的努力与报酬联系起来的程度还很低,缺乏一种公平竞争、真正体现自己才能的“制度环境”。六、产权制度(理论)(一)定义与结构1、产权(propertyrights)――指在资源稀缺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利。它体现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1)稀缺性(2)双主利益发生冲突(3)一组权利2、结构使用权--所有权收益权--让渡权--3、性质(1)可分解性—一项产权可有多个产权主体。(2)限制性---(二)产权的起源1、产权的演变公有产权―-排他性公有产权―-排他性私有产权[案例]张五常将美国华盛顿州与香港游浮山的蚝场进行比较,发现华盛顿州尽管气候较冷,不适应养蚝,却成了养蚝的胜地。香港海滩气候条件适宜却污染严重,养蚝资源耗竭。其原因在于前者确立了对海滩的私有产权,而在香港,海滩是公有的,“公地的悲剧”使过度养蚝不可避免。[案例]在北美西南部,不存在像海狸那样具有商业价值的动物,而且生活在平原上的食草动物易于游动,且游动范围很大,使得界定成本过高,难以确立私有产权制度。一些“公共品”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立排它性私有产权成本太高。[案例]“圈地运动”实质上是把排他性公有产权转变成排他性私有产权。当时羊毛价格上涨使建立排他性私有产权的收益大于其成本。而牧场上的过渡放牧使人们得不到市场带来的好处。要想得到市场带来的好处,就必须建立排他性私有产权。[案例]德姆塞茨以加拿大东部的印第安猎人在18世纪初建立土地私有制为例子。当印第安人猎取的海狸仅用于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时,排他性私有产权是不存在的。因为印第安人的有限需求并不会导致过度狩猎的问题。随着海狸皮毛商业贸易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对海狸的需求急剧上升而使皮毛价值大增,2、产权的起源(1)资源的稀缺(2)相对价格的变化(3)建立排它性私有产权的收益大于成本3、产权不可能充分界定(1)条件:收益大于成本(2)“公共品”的存在4、产权制度的功能(1)能提供激励机制;(2)有利于外部性内部化;新制度经济学家及其理论1、科斯---开创者(1)经济学研究方法第一,在真实世界里找学问。第二,重点调查现实的约束条件。第三,把实例一般化。(2)主要著作科斯《企业的性质》科斯《社会成本问题》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2、诺思的制度理论(1)从个案分析到一般理论(2)主要著作:《1790-1960美国经济增长模型》《西方世界的兴起》《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进一步的阅读康芒斯《制度经济学》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吴敬琏著:《制度重于技术》林毅夫著:《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卢现祥著:《新制度经济学》张军著《现代产权经济学》张维迎著《企业的企业家》、《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盛洪著《为什么制度重要》赵放:《论技术和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关系》刘学良等:《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选题:7、比较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的特点。(制度变迁角度)8、我国中部地区崛起的路径选择9、制度创新与农民收入的增加10、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轨迹11、中国土地制度的变迁及启示12、论我国当前农地产权制度的及改革思路13、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制度的缺陷及制度创新14、我国城乡二元经济转换的路径选择15、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本文标题:第6章新制度经济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9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