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生产矿井储量管理实施细则
1矿井资源储量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1条加强生产矿井储量管理,正确地统计、计算和真实地反映储量、采出量及损失量情况,合理开采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回收率,是华润煤业(集团)地测技术管理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根据煤炭行业《生产矿井储量管理规程》,结合我司《技术管理规定》,特制定本实施细则。第2条职责范围一、煤业公司技术部1、煤业公司技术部负责全煤业公司所属的生产矿井的储量管理。负责按照公司有关规定对区域公司和各生产矿井储量管理的监督和考核。2、负责资源储量转入、转出、注销超过1万吨以上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储量损失报损的审查。二、区域公司1、生产运营部门积极贯彻煤炭行业储量管理相关的技术政策,指导、协助所属各矿井积极制定提高回采率的有关技术措施,合理确定各种煤层的采高,改进采煤作业方法,总结推广提高回采率的经验,检查矿井现场的储量管理工作。2、技术部门⑴、负责全公司的储量核算、资源回收的管理与监督工作。⑵、对矿井圈定各级储量、采出量及损失量的范围进行审查;负责2对矿井各类储量台帐、图表、卡片等资料定期检查;⑶、负责对矿井上报的5000—10000吨因工作面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变化造成储量损失的审核;⑷、及时掌握矿区和各矿井储量变化动态,监督各矿储量开发利用状况,审查各矿上报储量数据和编制储量图件。⑸、负责资源储量转入、转出、注销、超过1万吨以上的地质及水文地质等储量损失报损的审查及上报。⑹、负责按当地国土部门要求进行每年一次的储量年报工作。三、矿井1、生产部门制定本矿井提高回采率的有关技术措施,具体提供矿井生产各种作业规程,合理确定各种煤层计划采高,改进采煤作业方法,研究分析资源回收现场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提高回采率的经验。2、地质测量部门(技术部门)⑴、合理圈定各级储量、采出量及损失量的范围,正确地测量、计算其数量,并分门别类地整理成台帐、图表、卡片等资料;⑵、对储量的变化、转出、转入、注销、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按照规定进行测算,申请核减报批。年末汇总填编有关报表上报。对生产部门申报批准后的报损储量年末进行汇总,填编报表上报;⑶、合理计算各种损失率,并进行分析上报;⑷、负责各种储量台账及“三大煤量”等报表的汇总填报工作;⑸、及时掌握本矿井储量变化动态,监督矿井储量开发利用状况,3正确提供有关储量数据,按时修改编制储量图件。第3条各矿井地质部门必须配备专职储量管理人员,人员的数量要符合质量标准化的要求。第4条本实施细则自下发之日起执行。第二章有关储量估算的规定第5条资源储量估算一、资源储量分类按照GB/T17766-1999关于《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标准执行。二、资源储量估算的基础依据为当地国土部门审查通过的《储量核查报告》和《储量备案证明》。三、一般规定1、煤种分类汇总:按地质报告中各煤层的煤类分煤种汇总。受岩浆岩体侵入影响,因不能分采分运,仍按原相应的煤种分别汇总。2、凡分水平开采的矿井,应分生产水平、延深水平和深部水平分别进行资源储量估算汇总,有多个生产水平的矿井,应分生产水平汇总,如:生产一水平、生产二水平和生产三水平,以此类推。3、资源储量估算块段划分,凡生产采区或已有批准的采区设计,均应按采区划分块段,并进行分采区汇总,没有采区设计的区域,一般延用勘探地质报告的块段。4、煤层倾角小于60°时,在平面投影图上估算资源储量,当倾角等于或大于60°时,则应在立面投影图或立面展开图上进行估算;煤层倾角小于15°时,可以利用煤层的伪厚度和水平投影面积估算资源储量,4倾角等于或大于15°时,则必须以煤层的真厚度和斜面积进行估算。四、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项目炼焦用煤长焰煤、弱粘煤、不粘煤、贫煤无烟煤褐煤煤层厚度(m)倾角﹤250≧0.7≧0.8≧1.5250~450≧0.6≧0.7≧1.4﹥450≧0.5≧0.6≧1.3最高灰分Ad(%)40最低发热量Qnet,d(MJ/kg)17.022.115.7最高硫分St,d(%)3五、资源储量估算公式资源储量估算块段是资源储量估算的最小单位,其公式是:Q=s×M×d/10000式中:Q----块段的资源储量(万t,保留一位小数)S-----块段的真面积(m2)M----块段内煤层的平均真厚度(m)d-----煤的体积质量(t/m3)第6条可采储量计算一、可采储量计算公式在各资源储量块段中,除了经正式批准不回收的全矿性永久煤柱(工业广场煤柱、井筒煤柱、井田边界安全隔离煤柱、以断层为井田边界的断层煤柱、含水断层的防水煤柱、经上级机关批准不采的“三下”保护煤柱和其它永久性保护煤柱)及井田内断层、陷落柱等降级煤柱外,其它块均计算可采储量,其计算公式为:Q采=Q×(1-n)×k5式中:Q采--块段可采储量(万t,保留一位小数)Q----块段的资源储量(万t,保留一位小数)n-----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系数k-----采区设计回采率二、储量估算中设计回采率和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系数参数的确定1、采区设计回采率的确定⑴、正规资源储量块段的采区回采率必须采用采区设计中设计回采率数据,如设计中无设计回采率数据,则采用国家规定的采区回采率数据计算可采储量,即薄煤层不低于85%;中厚煤层不低于80%;厚煤层不低于75%;从事建构物下开采矿井、采区或工作面其回收率按建构物下设计测算,建构物下采煤回采率可根据煤层群赋存状态分别制定各煤层的回采率。在已确定的建构物下回采率指标未调整前严禁超采。⑵、全矿性临时煤柱、后期开采的采区上下山煤柱、遗留在老空区的边残块段等,其采区回采率一律按60%计算可采储量。2、工作面回采率的确定工作面的可采储量计算回采率标准:薄煤层不低于97%;中厚煤层不低于95%;厚煤层不低于93%。建构物下开采的工作面按设计进行测算。3、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系数用类比法求得,即用历年累计实际发生的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量计算。计算公式为:历年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量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系数=-----------------------------历年动用量-永久煤柱摊销损失量各生产矿井必须分煤系计算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系数,凡未开采煤6系可采用相邻矿井相同煤系的数据。该系数每8~10年修改一次,或同修编地质报告一并进行。第7条“三下”压煤量计算“三下”压煤即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压煤。一、计算“三下”压煤量是指在本矿井目前技术条件下需要经过专门研究设计和采取一定技术措施后,才能开采的各类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下的压煤。凡在本矿井目前开采技术条件下,不需要经过专门研究设计和采取任何技术措施就可进行开采,且对各类建筑物下、水体下、铁路的正常状况和矿井安全生产无有害影响的煤量,以及资源储量块段类型为全矿永久、临时性煤柱的,均不计算压煤量。二、“三下”压煤量计算要求1、将井田内各建筑物、水体、铁路的保护范围填绘到各煤层资源储量估算图上;2、资源储量块段的划分按资源储量类型以压煤线为界,将其划分为压煤块段和不压煤块段,如重复压煤可合并或以一个压煤为主,不得重复计算。第8条划分煤层厚度类型的规定薄煤层------≤1.3m中厚煤层--->1.3~3.5m厚煤层------>3.5m。第9条复采的管理规定复采是指已参加过损失量计算的资源储量块段,又进行回采的。凡7复采块段的煤量,只计算采出量,不再计算损失量,其采出量不参与当期动用量及损失率计算,但参与历年累计采出量和损失率计算,同时扣除相应损失量。第三章资源储量变动与损失第10条为了真实掌握我司生产矿井的资源储量的真实情况,真正能够指导采掘规划和矿井开拓布局及生产接续,各生产矿井资源储量的增减,必须做到实事求是、资料齐全,并有足够的工程量证实,数据要准确可靠。第11条采区采出量的计算工作面采出量与采区巷道出煤量之和。工作面采出量计算公式:Q采(工作面)=s×h×d式中:Q采(工作面)---工作面采出量(t)s----实际采空区面积(m2)h----实际采高(采高的平均值),不包含厚度大于0.05m的夹矸(m)d----煤的体积质量(t/第12条采区损失量一、损失量的计算公式。Q损=S*h*d式中:Q损---损失量(吨)S---实际损失面积(米2),h---平均损失厚度(米)8d---容重(吨/米3)二、实际工作面损失量1、与采煤方法有关的损失,包括:A)面积损失⑴、按设计规定实际留设的小块煤柱和煤垛;⑵、刀柱式采煤时,按规定实际留设的煤柱;⑶、长壁式采煤时,按规定实际留设的带间煤(指工作面内);B)厚度损失⑴、工作面内实际留设的护顶、护底煤;⑵、因煤层顶、底板条件或设备支护高度限制,而丢失的顶、底煤;⑶、分层开采时,在设计规定范围内实际留设的煤皮假顶煤;⑷、采用放顶煤采煤方法时,其工作面初采、末采及上下端头“三角区”的顶、底煤。2、实际发生的落煤损失。指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遗留在老塘内的煤量。落煤损失计算公式:Q落=s*h*d式中:Q落---落煤量(吨)s---平均落(浮)煤面积(米2)h---平均落(浮)煤厚度(米)d---落(浮)煤容重(吨/米3,一般按1.0计算)3、实际发生的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损失(即不合理损失):A)、面积损失包括:9⑴、工作面内因冒顶另开切眼造成的损失;⑵、工作面内由于水、火等灾害造成的损失;⑶、工作面内未按规定的开采顺序开采造成的损失;⑷、工作面未采至终止线造成的损失;⑸、刀柱、掩护支架等采煤方法,煤柱实际尺寸超过规定部分的损失。B)、平均损失厚度(米)⑴、工作面内未规定留设而实际留设的护顶煤;⑵、分层开采时,未按层位开采而丢失的煤;⑶、具备分层条件,但未按设计规定分层开采而整分层丢失的煤量;⑷、分层开采时,在设计规定范围外实际留设的煤皮假顶煤;4、实际工作面损失量:Q损(工作面)=Q合理(工作面)+Q落+Q不合理(工作面)三、采区其它损失量1、实际发生的与采区巷道布置等有关的损失,为了运输、通风、安全的需要,允许损失掉的资源储量。Q合理(采区)A)、面积损失:⑴、由于某种原因,采取措施也无法采出的采区巷道(如运输巷、回风巷、上、下山、中间巷、溜煤眼等)保护煤柱;⑵、由于某种原因,采取措施也无法采出的采区之间的隔离煤柱和采区内阶段之间留设的煤柱。B)、厚度损失:⑴、主要指采区巷道顶、底部丢失的煤量。102、实际发生的由于不正确开采引起的采区损失Q不合理(采区)。A)、面积损失:⑴、采区内由于违反开采程序造成的损失;⑵、各类煤柱超过规定尺寸的损失;⑶、采区内巷道冒顶造成的损失;(4)、采区内因水、火等灾害所造成的损失;(5)、没有充分理由而放弃不采的块段。B)、厚度损失:⑴、采区巷道内超过规定尺寸的顶、底煤;⑵、未按设计规定分层开采,在采区巷道内遗留下来的煤量。四、实际采区损失量Q损(采区)=Q损(工作面)+Q合理(采区)+Q不合理(采区)第13条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实际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指由于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目前技术水平确实无法开采的局部地区的资源储量。一、在开拓范围内,因以下情况而无法开采的煤层或块段:1、地质构造极为复杂;2、煤层极不稳定或处于临界最低可采厚度的不稳定的薄煤层;3、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二、开采范围内,由于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在设计或作业规程中规定留设的安全煤柱或狭小块段:1、遇到影响开采的断层或褶曲,需要留设的煤柱;112、煤层顶、底板有含水层或含水小窑并有突水危险,经采取措施仍无法解决,从而留设的防水安全煤柱;3、由于岩浆岩侵入、古河床冲蚀、陷落柱、自燃烧变区等的影响,使局部煤层受到破坏或煤质变差,不能开采,从而留设的煤柱;4、断层密集带、断层间的狭长块段或断层三角煤。三、在回采工作面之内或两道附近,因地质构造或水文地质情况留设的小块煤柱,可随月报作为地质及水文地质损失处理。第14条全矿性永久煤柱摊销损失一、全矿性永久煤柱损失包括:1、设计规定不回收的工业广场煤柱;2、设计规定不回收的主井、副井、风井井筒保护煤柱;3、设计规定不回收的为全矿井或一个以上采区服务的大巷(集中运输大巷、主要运输大巷、总回风道、中央石门、集中下山等)保护煤柱;4、设计规定的永久性“三下”煤柱;5、井田边界等安全隔
本文标题:生产矿井储量管理实施细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968726 .html